新浪军事

能打仗的兵干啥像啥

军报记者

关注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一个援疆的特殊群体——1964年3月,1100名海军优秀官兵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奉命集体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8月18日,海军组织慰问活动,纪念老水兵赴疆支边50周年。望着昔日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已是满头银发,海军副政委王森泰动情地说:“你们支援边疆建设的贡献,国家不会忘记;你们屯垦戍边的功绩,人民会永远记得!”

初到新疆只领到一把铁锹,挖个“地窝子”就算安了家

手指抠出良田 肩头扛来清渠

那时候新疆自然条件恶劣,赴疆支边的海军转业官兵分配较为集中的幸福、东风、高尔基3个农场,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尤其艰苦,全部处在大沙漠、盐碱地、芦苇滩上。老兵王克祥回忆,有句顺口溜可见当时的情形:“幸福农场不幸福,东风农场刮西风,高尔基农场不高级。”

老兵王崇财怀孕几个月的妻子挺着大肚子,行动不便。初到新疆,他们只领到一把铁锹,大风沙刮得睁不开眼,一家人在地上挖个“地窝子”,覆上芦苇糊上泥巴,就算安了家。老兵们至今还记得,有一天晚上下大雨,老兵张寿南住的“地窝子”轰的一声塌了,战友们急忙七手八脚地把他从土里扒了出来,这才捡回一条命。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老兵们垦荒种田、开沟修渠,开始了艰苦创业。一个团场占地面积70多平方公里,老兵苗春仁说,他们用手指头一点一点把碱块抠去,才把这些土地改造成能种庄稼的田地。老兵们靠肩扛背驮运材料,修建起近70公里水渠,至今仍在使用。

当时边境形势紧张,屯垦戍边可不是一句空话。老兵杨兆真回忆说,当年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白天干活,晚上轮流扛枪站岗放哨。

苦了累了最喜欢唱一首歌,老了退了热心公益献余热

工作生活变好 还盼儿孙留疆

当年的荒漠上如今长满了红柳、胡杨,当年的盐碱地、芦苇滩已长出成片成片的庄稼,当年的“地窝子”上已耸立起一座座高楼。

经过50年建设开发,新疆变美了,兵团变富了,工作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兵钟华祥在新疆生了3个儿子,如今子孙满堂,壮大成13口人的幸福大家庭。住在宽敞楼房里,老钟很知足。

老兵们来新疆时才20岁出头,个个洋溢着青春活力。老兵江焕东说,真怀念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苦了累了最喜欢唱那首《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唱着唱着就不觉得累了,不觉得苦了。老兵邓书清说:“党叫我们到这个艰苦的地方来,我们不来谁来?人民叫我们保卫边疆,我们不保卫谁保卫?”

如今,老兵们退休了仍然满腔热情,热心公益献余热。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到工厂、街道、学校为年轻一代讲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老兵宋风晋有两儿两女,儿子当兵转业后一个在环保局工作,一个在企业上班,两个女儿都在医院工作。提起在内地上大学的孙子、孙女,老宋脸上写满了幸福。对孙儿辈疼爱归疼爱,可严格要求一点儿不含糊。每次通电话,老宋都要叮嘱孙子、孙女:“毕业后一定要回新疆工作,咱家第三代还得继续援疆!”

是海军是党员永不当逃兵,烦心事闹心事何必放心上

告别人世那天 让水兵服做伴

老兵贾树海回忆说,初来新疆,那种艰苦简直令人难以忍受,可没有一人当逃兵,大家都清楚自己是海军派来的、是共产党员,得为党争光,为海军争光。

人一辈子难免会遇到烦心事闹心事,有时还会碰上不公正的待遇。老兵们有的把妻子从老家带来,多年安排不了工作,勉强安排工作后又遇到一些其他困难,也有老兵因公伤致残。老兵王国华说:“谁也没有为此闹过情绪。”

他们更看重做了哪些为海军“争脸”的事。老兵李成山1968年带领车队参加巴基斯坦公路援建,一去半年多,公路修建了200多公里。如果没有在海军的锻炼,恐怕吃不了那份苦。1971年冬,一个工地抽水泵发生故障,水位突然上升,11名值班的姑娘一下子掉进水里。老兵张海林跳进冰冷的水中,把她们全部救了上来。如果不是当过水兵水性好,真不知道能不能救起她们。

如今,老兵们平时在家里看电视,最希望看海军的新闻:看到航母交接入列,他们激动、兴奋,夜不能寐;得知日本对中国钓鱼岛动作不断,个个义愤填膺。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农四师62团聚会纪念进疆50周年,老兵们唱起了《人民海军向前进》。唱着唱着,许多人流泪了。老兵苗春仁说,他想要一套水兵服,等自己去世的时候带走做个伴。

深思考

不同的战场一样的激情

■董 强

邓小平回顾戎马生涯的两句话,许多人记住了“我是一个军人,真正的专业是打仗”;而常常忽略了另外一句:“我一生最高兴的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

作为卓越的军事指挥家,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军事指挥艺术已经出神入化,刘邓大军在刘伯承和他指挥下无坚不摧,所向披靡,这当然令人高兴。解放战争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结束,邓小平与全国人民一样豪情满怀,准备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又怎能不高兴呢!

由此想到一个话题:能打仗的兵干啥像啥!

当年组建海军,萧劲光说自己是个“旱鸭子”,毛泽东却说:“让你组织指挥,又不是让你天天出海!”组建空军,刘亚楼说“晕机”,毛泽东则说:“又不让你天天坐飞机!”结果,两人担任司令员后都干得很出色。毛泽东风趣地说:“海军司令晕船,空军司令晕飞机,这就是本人的干部政策!”其实,毛泽东看重的是两人都曾在苏联留学,懂俄语,了解熟悉苏军情况,这正是“处理明天问题”的潜在特质。

这说明,用人“用当其时”“用当其位”自然最好不过。譬如,近几年军队吸纳接收地方大学生,尽量专业对口。然而,军队毕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个人愿望必须服从集团需要和组织决定。再者,个人认定的自身特长未必就是特长,自身潜能个人也未必就一定能发现。

不同的战场一样的激情。军队是一个战斗队,军人第一要务是打仗。一旦战事有需要,就得能打仗、打胜仗。平时搞建设,只要人民有需要,就得用打仗的劲头往前冲。

海魂衫屯垦戍边大西北,第三代援疆劲头不减,这就是把人民的需要当成努力方向,能打仗的兵干啥像啥。

■曾和好 本报特约记者 吴 超

热门评论

理论小孩~段继明 0
新浪网友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