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头脑风暴” 催生练兵热潮

军报记者

关注

天津警备区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狠抓应急应战能力建设。近期,该警备区所属人武部和预备役部队纷纷开展实战化训练,在渤海湾畔掀起练兵热潮。图①:民兵高炮分队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图②:民兵应急分队在陌生水域进行警戒演练;图③:民兵防汛演练中开展浮桥通载作业。 刘文勇、黎海军、韩其吾摄

题记

大沽口炮台下,风急浪高。8月26日,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天津市多支民兵预备役应急救援分队兵分多路快速机动,1小时内先后到达滨海新区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开展防汛抢险、海上救援等应急课目演练。

渤海湾畔,硝烟弥漫。在某高炮训练基地,数百门火炮直指苍穹,空中靶标一个个应声“开花”……这是8月下旬,天津警备区组织民兵预备役高炮分队实弹射击演练的镜头。

“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引发的‘头脑风暴’,终极目标是为推进实战化训练,谋取打胜仗的资本。”这是天津警备区党委“一班人”的共识。今年以来,这个警备区党委瞄准实战“靶心”,刀口向内剖析影响战斗力建设的现实问题,引导官兵较真碰硬向不实训风演风考风“开炮”。通过广泛参与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聚焦强军目标练真功,推动应急应战能力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各级党委班子成员带头明职责、找差距

“打了胜仗”也要检讨不足

5月初的一天,天津某火车站安检处发现一名乘客疑似携带炮弹,安保人员控制现场后马上报警。天津市政府启动应急机制,警备区立即响应,就近命令静海县人武部紧急出动民兵应急力量前去排险。经过检测,证实“炮弹”为一种仿真玩具。

从接到命令到化解危机,仅用了半小时。这场应急处突演练,检验了天津市民兵转型建设取得的成效。

然而,硝烟刚刚散去,各单位便围绕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展开检讨式讨论。“打了胜仗”的静海县人武部部长秦晓松上台后,张口便自曝家丑:演练中检测危险品场地设置不科学、疏散围观群众效率不高……

“必须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提高战斗力水平上来,真正做到各项工作都紧扣战斗力标准筹划安排,一切活动都围绕战斗力标准组织实施,部队建设的质量和效果都要用战斗力标准来检验。”党委议训会上, 警备区司令员姚小旋反复强调。

党委工作重心聚焦哪里,部队建设就会向哪里用力。面对强军目标要求,这个警备区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思想观念、谋略水平,还是文化素质、训练水平,警备区官兵都与“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为此,他们结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要求,激发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各级党委班子的带动下,全区上下联动、有的放矢,深入查找部队战斗力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阵地建设不配套,尖子人才少,训练中战术弱于技术、政治干部弱于军事干部、保障装备弱于主战装备……针对查找出的问题,警备区党委研究出台了加强阵地建设、训练改革、人才培养等7个重点建设项目的三年规划。

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随着一次次思想观念的交锋碰撞,警备区官兵深刻认识到:后备力量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这一强军之要展开。基于这一认识,警备区党委机关以提高适应体系作战需要的动员能力为抓手,对民兵预备役应急分队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采取应急分队拓展任务、专业分队拓展功能的方法,建设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力量体系,确保有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建在身边、抓在手中、用在关键。

力戒编非所用、纸上编兵等整组“顽疾”

民兵建设接轨“三区”经济

编兵整组是后备力量战斗力生成的源头。然而,编非所用、纸上编兵等现象,却一直是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中的“顽疾”。

天津蓟县地处燕山腹地,山大沟深,森林覆盖率高,易发山火。3年前的一次灭火行动,让警备区领导心头一紧:集结号令发出后,民兵应急分队部分队员未在规定时间内到位;其他到位的民兵,有的携装不全,有的不会操作灭火装备。

此事过后,这个警备区狠抓整组工作,大力破除编组不实之风。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警备区党委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对表,进一步认识到:民兵应急力量专业对口率低、质量效能低是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之一。在梳理近年来民兵应急力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时,他们发现个别人武部编组仍然存在编非所需、交叉编组和专业不精等“症结”。

近年来,天津市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人员流动性大,原有的民兵预备役兵员分布情况发生很大改变。举个例子:作为天津市首个全区域同步实施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区,该市津南区今年将原有的165个行政村整合为8个示范镇。与城市化进程相随而来的是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式的变化,该区有近60%的民兵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务工,相当一部分身处民营企业。此外,还有一部分民兵离开土地从事第三产业。

编组不实,关键时候拉不出来;指挥不畅,关键时候会打乱仗。

为解决“编非所需、编非所用”这一难题,这个警备区积极打破传统,将民兵编组范围向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延伸拓展,通过建立基层武装部,实行成建制、规范化编组,使民兵建设与“三区”经济发展良性接轨。

为适应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深刻变化,警备区把民兵组织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中通盘考虑,协同地方政府规划建设连部,把社区公职人员作为民兵编组的兵员主体,民兵干部由社区负责人和党员骨干来担任,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保证。

同时,适应商贸经济迅猛发展的实际,军地将编兵触角向城市商圈延伸,把网络、金融、财会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白领”编进民兵组织。今年,全警备区在千余家企业建立了民兵组织,仅和平区人武部就在5个“亿元楼宇”经济体中编组了300余名民兵,有效地提高了民兵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应急应战能力。

训练不重“好不好看”,只求“实不实用”

漫天飞沙开展实弹训练

“命令你部组织民兵分队遂行保交护路任务,指挥所于11时45分开设完毕……”8月23日是个星期六。上午9时10分,天津市西青区人武部突然接到实兵实装演练拉动命令。

“机关事先咋不预告一声?”人武部值班干部心里直犯嘀咕:以往战备拉动内容都是老一套,而这次演练任务出现变化,又是突击拉动,民兵应急分队能适应吗?

接到命令后,人武部机关干部和民兵应急分队队员迅速赶往营区,按照预案请领装备、装载物资……警备区机关检查结果显示,此次应急拉动正规有序,但个别民兵应急分队队员携行物资不全,影响了整体成绩。

“战场不能搞彩排!抓国防强武装,必须把不实训风撵出训练场。”这是警备区政委廖可铎经常讲的一句话。

这个警备区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强训练、抓考核,采取不打招呼、临时确定的方式,做到“训一个阶段,换一个环境”,把以前单一无实战背景的训练改为在生疏、复杂环境下进行,并不定期开展考核,提高部队应急应战能力。同时,训练考核严禁表演性观摩演示,大到综合演练、小到战术动作,不重“好不好看、整不整齐”,只求“实不实用、好不好使”。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前几天,这个警备区在某训练基地组织手榴弹实爆课目训练时,天气突变,大风挟着沙尘漫天飞舞,刮得参训人员睁不开眼。有人建议,这种天气组织手榴弹实爆训练风险很大,应该停止训练。现场组织训练的警备区领导却不为所动,坚持按计划施训。最终,200多名机关干部在视线不好的恶劣天气下,顺利完成了实弹投掷训练。

持续百余日组织机关干部进行强能集训

训练考核不再“跑龙套”

前不久,天津某预备役师组织的一场防空战斗对抗演练在渤海湾畔某训练场展开。不设预案,机关随机导调,加上强电磁信号干扰,让演练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担任“红方”的某预备役团疲于奔命,很快败下阵来。

这个团是多年的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怎么一进复杂战场环境就“掉链子”?师党委“一班人”分析后认为,以前训练考核都在营区附近,程序、套路、地形、指挥相对固定,官兵形成思维定势,习惯于“跑龙套”式的训练考核。

训练只有对接实战,才能真正让战斗力标准“立起来”!

从今年4月份开始,该警备区以学习贯彻新版作战标图规定为契机,以担负的使命任务为牵引,聚焦实战锻造首长机关指挥能力和打仗本领,分期分批组织团以上首长机关进行强能集训。

在持续百余日的集训中,警备区将信息感知、获取、整合、处理、运用等内容作为重点,促使参训人员由传统“六会”向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六会”转变,即:会操作基于信息系统的新型侦察装备,利用信息系统搜集、分析、判断各类图像信息;会操作使用一体化指挥平台系统查阅作战数据、地理信息、气象水文,并实施联合指挥;会使用作战数据库的采集、更新、维护、管理、查询等功能;会使用导航定位系统实施定位、通信;会使用军事地理和气象水文信息系统调阅相关地理和气象水文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会使用军用标准时间,并运用其组织协同和保障。

通过学习新设立的网络攻防、一体化作战指挥等复杂课目,增强了参训人员信息化素养,提升了各级首长机关信息化条件下指挥打仗的能力。更让参训人员感到耳目一新的是,此次集训的考核都是通过机考组织,就连体能考核也使用了总部下发的精准化计量考核仪器,成绩系统评判,排名现场公布。许多机关干部深有感触地说,这不仅是一次业务技能的培训,更是一次以实战化标准端正训风考风的过程,逼着大家在头脑中绷紧打仗之弦。

战斗力标准:后备军建设的“铁标尺”

■天津警备区政委 廖可铎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军队建设发展的真理性认识。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像抓现役部队一样,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这个标尺来检验和衡量一切工作。

军人因战争而存在,能打仗、打胜仗理应成为官兵血液中流淌的最鲜活成分,成为军旅人生矢志不渝的志向和追求。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要引导官兵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用强军目标统领方向、统领思路、统领标准,做到各项工作围绕打仗来筹划、盯住打仗抓落实、结合打仗搞评估,真正使强军目标成为部队建设的根本指导和遵循;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硝烟味”,有针对性地搞好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学习教育,让广大官兵深刻认识到战争并不遥远,战斗力决不抽象,后备军可堪大用;要把战斗精神培育作为战斗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引导官兵认知党和人民对建设强大国防的历史期待,领悟“小战位连着大战场”的深刻内涵,自觉把个人理想抱负与使命任务、岗位职责对接起来,让战斗力标准在心中扎根发芽、在工作中落地开花。

当前,一些民兵预备役部队在训练理念、方式、手段等方面,与未来战争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强化战斗力标准,就是要在缩小这些差距上用真功、抓落实。要把战斗力标准落实到军事斗争准备的具体工作中,紧随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条件、作战环境的变化,求真务实搞好相关研究,大力推进实战化、实案化训练。要把战斗力标准落实到每个岗位中,紧紧抓住岗位与战位的相通点与转化点,创设逼真环境,组织官兵练谋略、练指挥、练技能,把战斗力建设的每一颗螺丝拧得紧而又紧。要把战斗力标准落实到日常战备工作中,切实对照实战要求,优化和改进民兵预备役部队战备训练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加大“考比拉”的频度与力度,不断提高应急应战水平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标尺就是规矩,规矩就有强制性,必须遵循和落实。当前,一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少与战斗力标准不相符、不适应的问题。比如,有的显“虚”,编兵整组不实,执行任务时借兵凑兵;有的靠“哄”,过分迁就照顾,组织开展训练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的偏“松”,自我放松要求,训练中偏训、漏训和随意降低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标尺的刚性不强。要树起“铁标尺”,就必须横下一条心,对玩虚的、摆假的见到就批,露头就打,决不能让其捞到任何好处。要一把尺子量长短,进一步细化指标体系,固化评估机制,严格对照训练大纲搞考评,领导和部属一个样,现役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一个样,在规矩面前杜绝特殊和例外。此外,对抓战备训练得力、训练成绩优异的,要敢奖敢用,反之则要追责问责,充分体现战斗力标准的导向性。

■王跃生 翁加祥 本报特约记者 邢邦明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