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最后一只平塔岛象龟遗体将在纽约展览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 外媒称,来自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最后一只平塔岛象龟“孤独的乔治”2012年“溘然长逝”,它所属的亚物种也随之消失。如今,人们可以在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它了。
据埃菲社10月7日报道,博物馆从2013年3月开始对“孤独的乔治”的“遗体”进行处理和保护,把它的标本变成了世界最濒危物种的象征。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实际上这件标本不只向人们讲述了“孤独的乔治”的故事,更让人们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以及自己可能给其他物种带来的影响。
“孤独的乔治”这个昵称可能来源于美国演员乔治·戈贝尔的一个舞台角色。40年前在平塔岛被发现后,它就一直生活在一个可供游客参观的生物研究站中。虽然生物学家曾尝试让“独孤的乔治”和其他亚种的象龟交配,以便为其所属的亚种“延续香火”,但却未能繁殖成功。据估计他在死亡之前已经超过了100岁。
据工作人员介绍,象龟的生存环境遭到人类严重破坏。一个多世纪之前,经过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员经常捕杀象龟充当给养。后来由于食物来源被后来入侵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老鼠和山羊霸占,象龟的日子愈发艰难,最终只剩下了“孤独的乔治”。
虽然厄瓜多尔政府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依然有很多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现在象龟被重新引入一些岛屿。它们在生存的过程中也可以为其他物种创造筑巢的空间,因此被誉为环境的“工程师”。
经过工作人员巧夺天工的处理,“孤独的乔治”彷佛获得了新生,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它将在博物馆逗留到2015年1月4日,随后将被送还给厄瓜多尔政府。到那时基多的市民或将在某座博物馆内见到“孤独的乔治”。
更多“平塔岛象龟”相关新闻,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还有会员福利等着您哦。
【延伸阅读】西媒: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或能复活已灭绝生物
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 西班牙《万象》月刊9月号文章称,已经灭绝的古老动物还可能复活吗?许多科研项目正试图使消失的物种起死回生。目前,科学家们几乎已经成功复活了一种青蛙和一种山羊。
报道称,一种被称作“胃育溪蟾”的澳洲青蛙1983年在地球上灭绝,而它们惟一留下的东西就是被人保存起来的一些机体组织。人类曾经扰乱它们的栖息地,并把对它们而言具有致死性的真菌传播给它们。“但是胃育溪蟾的灭绝不会是永久性的”,负责“拉扎勒斯计划”的科学家迈克尔·马尼奥表示,“有可能在几年之内我们就能再一次拥有活的胃育溪蟾”。马尼奥是研究青蛙和克隆技术的专家,他之所以钟情于胃育溪蟾,是因为这种青蛙具有在胃里孵卵并从嘴里生出小青蛙的奇特能力。在已知的其他动物中,没有任何一种能够把胃变成子宫。目前,马尼奥已决心利用生物技术将这种青蛙带回到世界上来。
马尼奥用了5年的时间尝试使胃育溪蟾复活。2013年2月,马尼奥和他的科研团队利用胃育溪蟾的遗传材料成功培育出一些胚胎,尽管这些胚胎都没能存活下来。“拉扎勒斯计划”是利用克隆技术使灭绝物种重生的一个实例,某种程度上说它取得了极大成功。但是此类科研项目并非只有这一个。有许多科学家运用所谓的“复活生物学”加入到国际“反灭绝”行动中:他们试图使近年来灭绝的一些物种重生,比如比利牛斯山羊和袋狼。另一部分科学家则希望在时间上跨越得更远,使那些只在画像上出现过的动物复生,比如灭绝于1680年的渡渡鸟和4000年前就已灭绝的猛犸象。
美国的一个科研项目列出了专家们认为未来可以重生的23种禽类、哺乳动物和昆虫。科学家掌握了所有这些动物的DNA样本,并且在现存动物中找到了它们在遗传学上的近亲。另外,这些动物在它们生存的时代都曾经承担重要的生态职能。但是,为什么要使这些动物复活呢?
专家认为,现今物种消失的速度比自然灭绝的过程加快了1千到1万倍。有专家表示:“这意味着,有很多物种在被人类认识和研究之前就灭绝了。”
乔治·丘奇是基因操作领域的专家,他坚定地支持一项旨在复活已经灭绝百年的旅鸽的科研项目。
科学家本·诺瓦克在这个项目的进展上居于前列,他对旅鸽产生兴趣是从他了解到这种鸟是历史上灭绝得最快的动物之一开始。在短短25年之内,旅鸽就从美国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变得完全销声匿迹。根据旧时的新闻报道,这种鸟可作为食物食用,而它们的羽毛可被用来做床垫的填充物。
诺瓦克两年前开始准备复活旅鸽。而且一切都显示这也许可行。遗传材料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没有问题”,诺瓦克表示。被私人或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旅鸽标本大约有1500个,从这些标本中可以取得旅鸽的DNA样本,并由此了解其染色体组。为了让旅鸽复生,需要代孕父母。而代孕父母必须是与旅鸽基因最相近的禽类幼雏。现在我们知道,最符合条件的物种是环颈斑鸠。
在生物学上,复活旅鸽的计划首先是要取得旅鸽和环颈斑鸠的基因序列,找出两组基因序列中的区别。在发现区别后,诺瓦克和他的科研团队就会想办法对环颈斑鸠的生殖细胞进行编辑,使其与旅鸽的生殖细胞100%吻合。此后,被编辑过的生殖细胞将被植入环颈斑鸠的卵细胞中,与代孕斑鸠一同生长。而代孕斑鸠产子时,就会产下与旅鸽完全一样的鸽子了。
报道指出,编辑一个物种的遗传物质使其与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相吻合并非易事,迄今为止这在禽类中也还没有先例。诺瓦克认为,运用经乔治·丘奇发展的“多重自动基因组改造”技术,有可能能够使旅鸽复活。这项技术曾被成功运用于改造细菌的染色体组。
编辑现存物种的遗传物质,使其具有已灭绝物种的特性,只是科学家正在分析研究的技术之一。而另一种技术更加广为人知,并且已经被成功运用过,那就是所谓的“利用细胞核移植的克隆技术”。伊恩·威尔穆特和基思·坎贝尔1996年正是运用这一技术克隆了多莉羊。那时没人能想到,西班牙生物学家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阿里亚斯6年之后会利用同一技术复活一种已经灭绝的山羊:比利牛斯山羊。迄今为止的最后一只比利牛斯山羊是一只12岁的名叫“塞利娅”的雌性山羊。为保存塞利娅的遗传“线路”,费尔南德斯-阿里亚斯捕捉了塞利娅,并且提取了它耳朵组织的样本。费尔南德斯-阿里亚斯还给塞利娅戴上了一个带有追踪装置的项圈,因此我们得以知晓这只山羊在2000年1月6日死亡。
三年后,费尔南德斯-阿里亚斯克隆了塞利娅。他取出此前获得的山羊耳朵组织的样本,并制造出154个胚胎细胞。他把这些胚胎细胞植入44只作为代孕母亲的家养山羊体内。结果有5只怀孕,但只有1只羊羔完全发育成功。2003年7月30日,一只体重2.6千克的雌性比利牛斯山羊诞生了。尽管这只山羊只存活了7分钟,但这向世界证明了复活已经灭绝的动物物种是有可能的。
迈克尔·马尼奥认为,人类即将迎来“动物保护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需要建设一个濒危动物遗传材料库。但“复活生物学”并不是一个被整个科学界都接受的命题。牛津大学研究员马尔戈西娅·诺瓦克-肯普就认为,复活已灭绝物种没有意义,因为它们曾经生活的栖息地已经不存在了。
诺瓦克-肯普是研究渡渡鸟的专家,而渡渡鸟也被科学家列入了待复活的动物名单中。“假如渡渡鸟复活了,人类要把它们安置到哪里呢?如果重生,它们会又一次暴露在几百年前曾把它们消灭的捕猎者面前”,诺瓦克-肯普强调。那么,除了复活物种,人类能将它们的栖息地也恢复吗?
为了使猛犸象复活,俄罗斯科学家谢尔盖·齐莫夫就决定先要重建猛犸象的生存环境。他在1988年集合了一批合作者,规划了16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将其命名为“更新世公园”。这片保护区位于西伯利亚东北部,该地区已经不存在冻土。为恢复猛犸象的生存环境,科学家把过去曾栖息于此的动物的近亲引入了保护区内。齐莫夫2005年在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的文章中表示,他带到保护区的动物有32匹雅库特马和几十只野牛、麝牛、鹿、狼和熊。多年以来,科学家的做法改善了保护区的环境,如今这片地区看起来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巨型客人——猛犸了,差的只是复活猛犸象。但是,这可行吗?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员入古明(音)日前表示,克隆猛犸象的科研项目进展顺利,或将于2016年完成。同时,因学术造假而为人所关注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音)也宣布,他已经与俄罗斯一所大学达成了一项旨在克隆猛犸象的协议。但是在科学界,大多数人对这两位科学家的说法持怀疑态度。
研究长鼻目哺乳动物的英国专家阿德里安·利斯特研究过从幼年猛犸象“柳巴”的化石上提取的DNA标本,他说:“从幼象化石上提取的遗传材料破损严重,无法组织成细胞。多亏了‘柳巴’,我们才能在猛犸象研究上取得新的发现,但是我不会摩拳擦掌地想着完成克隆指日可待。”
报道称,科学家已经破译了猛犸象70%的染色体组。“但是要克隆猛犸象,仍然缺少关键信息”,利斯特表示,“有一种方法可以找出这些关键信息,那就是不断改变大象的染色体组,直到与猛犸象的染色体组一致为止,但是那需要把染色体组修改40多万次”。
更多“基因”相关新闻,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还有会员福利等着您哦。
(2014-10-08 17:50:05)
【延伸阅读】美媒:研究人员称地球或面临第六次大灭绝早期
参考消息网7月31日报道 美媒称,一批国际科学家表示,地球可能处于第六次大灭绝的早期。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7月28日发表报道称,动植物将受到威胁。研究人员称,自从1500年以来,超过320种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科学家称,世界现有脊椎动物丰富度比1500年下降了25%——这种趋势同样适用于无脊椎动物,例如甲壳纲动物、蠕虫以及蝴蝶。
报道称,上一次大灭绝发生于约6500万年前,彻底摧毁了恐龙,可能是由于灾难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鲁道夫·德佐在声明中表示,与此相比,即将发生的第六次大灭绝与人类活动有关。科学家就之前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评论,德佐是这篇评论的主要作者,该评论认为,地球处于第六次大灭绝早期。
此前一份有关化石记录数据以及现代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地球或在未来300至2000年进入这种大灭绝。这份研究发表于2011年3月2日的《自然》周刊上。
研究人员表示,全球多达三分之一的脊椎动物将受到威胁。大型动物——例如大象、犀牛和北极熊——数量减少的几率最大,这是其它大灭绝共有的趋势。这些大型动物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他们的后代比较少,种群增长率较低。而猎人或偷猎者认为它们的皮毛、肉、牙或角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目标。
据报道,大型动物灭绝对生态系统和附近人类发展有难以预期的后果,这种过程被称为去共栖物。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一片土地与斑马、长颈鹿和大象等动物隔离开。没有这些动物,草和灌木丛长得很高,土壤变得疏松。啮齿动物迅速占领了这片土地,数量翻了一番,以植物种子为食,生活在这片相对来说没有食肉动物的土地上。
研究人员表示,啮齿动物携带可感染人类的疾病和寄生虫。
德佐说:“在人类密度大的地方,去共栖物情况发生的比例高,啮齿动物的影响大,因此病菌水平也高,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谁能想到去共栖物就会带来这样显著的后果?但是这会成为恶性循环。”
报道称,大型动物减少不仅仅影响植被,还会影响无脊椎动物。研究人员说,过去50年,人口数量翻了一番,无脊椎动物数量下降了45%。研究人员说,无脊椎动物数量减少大部分都是由于栖息地受到破坏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阻止或至少减缓第六次大灭绝需要时间与合作。德佐表示,例如,人类需要保护关键栖息地并调整行为方式以适应每个独特的地区;提高人们的意识有助于加速这些行动。
德佐说:“我们倾向于认为灭绝是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动物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系统功能消失也需要我们关注。”(编译/魏晓慧)
(2014-07-31 10:45:08)
【延伸阅读】恐龙灭绝新解:完美风暴导致食物链断裂
参考消息网7月29日报道外媒称,据英国《生物学研究》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地球正在经历一场环境风暴,这才导致了恐龙食物链断裂,造成其灭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格氏蛮龙”复原图 新华社 路透
西班牙《阿贝赛报》7月28日报道,当时一颗宽10公里的流星落在了现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而地球正在经历一场环境剧变:火山活动频繁,海平面发生变化,气温也出现骤变。这些环境条件导致尤其是食草恐龙食物链断裂。在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恐龙无法再招架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影响。据专家称,小行星撞击地球很可能引发了海啸、地震、山林大火,并加剧了气温的变化。
食物链开始出现断裂并引发了多米诺效应:首先是食草恐龙灭绝,随之而来的就是以其为食的食肉恐龙彻底消亡。据专家介绍,只有能够飞翔的动物幸存了下来,进化成了今天的鸟类。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假设:假如小行星撞击地球早发生数百万年,也就是恐龙种类更加多样化,食物链更加牢固的时候,或者晚发生数百万年,让新物种有足够的进化时间,那么恐龙也许就不会灭绝。
一个国际古生物研究小组对主要来自北美的恐龙化石展开研究,希望能绘制出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数百万年内恐龙的演化过程。专家希望此项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年的真实情形。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史密森学会、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全世界最主要的几家恐龙博物馆都参与了此项研究。
专家称,恐龙是一连串霉运的牺牲品。恐龙的灭绝并不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一个因素导致的后果,而是因为发生在最糟糕的时刻——当时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此项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恐龙灭绝这个未解之谜。
还有专家表示,假如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不是那么脆弱,也许今天恐龙依然生活在我们身旁。(编译/刘丽菲)
(2014-07-29 20:52:19)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