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3岁少女或成登火星第一人 无惧一去不返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0月10日报道 据西班牙《阿贝赛报》10月9日报道,一个名叫阿莉莎·卡森的女孩可能会成为踏上火星的第一人。但她的特别之处还不止于此,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的年龄只有13岁。英国广播公司日前报道了这个女孩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尽管年龄很小,但是卡森私下里已经接受过9年的训练,她下定决心要在2033年踏上火星。
该报道援引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详细地说明了卡森的训练是如何开展的。立志成为宇航员的小卡森表示,她很清楚前往太空不是任性的想法,而是她的梦想,她已经为此做了准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代表保罗·福尔曼证实了卡森的说法,他表示,卡森现在做得很好,她正在为登上火星接受适当的训练。
在报道中,卡森的父亲布雷特讲述了在卡森踏上火星之前的未来几年时间里的全家计划。他表示,尽管有可能一去不返,卡森也不准备改变想法。(编译/苏佳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2年8月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表面,为人类前往星球探路。这是美国航天局提供的“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勘测的假想图。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真土豪!马斯克想在火星建造百万人大都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腾讯科技讯 10月4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创始人艾伦·马斯克(Elon Musk)希望在2020年左右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只是他的初步计划。近日接受采访时,马斯克畅想人类未来前往火星殖民的生活。他希望将100万人移民到火星,并在那里建造火星大都市。
马斯克此前曾表示,人类可能在2020年左右即实现登陆火星目标。与美国宇航局2030年类似目标相比,马斯克给出的时间表似乎更为乐观。马斯克在接受《万古杂志》(Aeon Magazine)采访时称,美国宇航局对登陆火星的预想有些悲观。
马斯克说:“SpaceX成立至今只有12年,从现在开始到2040年,SpaceX的寿命将延长3倍。如果我们在技术领域取得直线型进展,那么我们应该可以在火星上建立基地,或许可以将成千上万人送上火星。”
马斯克称,第一批移民者必须自己掏路费,每人可能需要50万美元。马斯克将此次移民与100多年前向美洲殖民地大移民相提并论,当时有许多人费尽积蓄移民到美国。当然,最初几十年在美国东海岸殖民堪称灾难,因为在不够熟悉的土地上,移民无法养活自己。但是Jamestown、Plymouth这些地方至少有大量淡水和氧气。可是在其他行星上殖民,如何才能取得成功,并保持基地可持续发展?
对此,马斯克的答案有点儿令人吃惊。他认为火星殖民可能需要100万人。马斯克称,在100年时间内,人类可以在火星上建立比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更大的城市。他估计,要想将这些人以及支持他们的补给送到火星上,可能需要巨型太空船在地球和火星之间往返10万次。有传闻称,马斯克正参与建造这种殖民地运输飞船。通过可重复使用的Grasshopper等火箭技术,太空旅行的成本将大幅下降。
到达火星后,面临上面致命的气候条件威胁,移民者可能先要住在没有窗户的地下洞穴中。思乡病、混乱、食人事件可能出现,甚至整个系统都有可能崩溃。对此,马斯克称他本人将亲自前往火星,并说:“我相信自己的死亡不会导致公司的首要任务被终结。”
不要惊讶,马斯克的眼光已经越过火星,望向太阳系的其它部分。他畅想在小行星上建立殖民地,比如土星或木星的卫星上。这些行动将创造出新的太空经济体系,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生物。马斯克完成这一壮举的第一步就是创造“地球—火星”经济。
这种想法并非太疯狂,特别是在新大陆上殖民时期,许多人受香料、黄金以及白银等财物驱使,引发全球搜索热潮。在哥伦布的时代,这些珍贵物品大部分还只是奢侈品,人类还未开始充分利用它们,比如后来成为牙齿填料、电路等。
但我相信,新的星际社会与经济远比马斯克想象的更为神奇。SpaceX似乎正在商业化太空旅行方面取得成功,但其最大的客户不是寻求探索新的太空机遇的大公司,而是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如果有更多亿万富翁参与进来,火星都市与“地球—火星”经济体系将可能更快建立起来。
人类的足迹还没有踏上过火星,马斯克赌火星将成为安全天堂,以免人类在地球末日中灭绝。尽管在科学上说,地球末日发生的可能不可避免,但即使未来这种末日事件也不可预测。比如在10亿年后,膨胀的太阳将烧焦我们的食物链,烤干我们的海洋,导致地球生命灭绝。这是地球末日的乐观版本,人类还有可能因宇宙碰撞、超新星爆发等突发事件中灭亡。
马斯克猜想,宇宙中可能存在某些未被发现的生命形态。他说:“也许我们人类正处于其他更高级外星文明的实验室中,他们正在好奇地观察我们如何发展,就像培养皿中的模具。”马斯克也认为,曾经有许多单个星球文明。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移民外星球都增加了人类幸存的几率。马斯克决定支持星际旅行就表明了他的态度。马斯克承认,太空旅行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但以我们当前的技术发展速度,人类终将走上“成神之路”。 (风帆)
(2014-10-04 21:52:09)
【延伸阅读】美宇航局发布好奇号火星车拍摄最新图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宇航局9月26日发布的图片展示了好奇号火星车拍摄的Pahrump Hills地区拍摄的火星呈现出几何形状的表面。图片来源:美国航空航天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宇航局9月26日发布的图片展示了好奇号火星车拍摄的Pahrump Hills地区拍摄的火星呈现出几何形状的表面。图片来源:美国航空航天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宇航局9月26日发布的图片展示了好奇号火星车拍摄的Pahrump Hills地区拍摄的火星呈现出几何形状的表面。图片来源:美国航空航天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国宇航局9月26日发布的图片展示了好奇号火星车拍摄的Pahrump Hills地区拍摄的火星呈现出几何形状的表面。图片来源:美国航空航天局
(2014-09-27 17:18:00)
【延伸阅读】印度火星探测器入轨 外媒称“把中国甩在后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是9月15日在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外太空研究组织指挥中心拍摄的火星探测器模型。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 外媒称,印度首次星际飞行任务取得成功——24日早些时候把一个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这帮助印度加入外太空探索精英俱乐部。
美联社24日称,发动机工作24分钟后推动探测器进入既定轨道,这时,科学家们激动地欢呼起来。
在位于班加罗尔的控制中心,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科学家站在一起的印度总理莫迪说:“我们已突破人类进取和创新的界限。”
他说:“我们指挥探测器经过一条几乎没有人知道的路线。”他“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向这些科学家和“所有印度同胞”表示祝贺。
科学家称,火星轨道探测器计划的最后阶段完美无缺。这是印度太空计划的里程碑,显示印度可以完成复杂的任务,充当商用、导航和科研卫星的全球发射平台。
对这个有12亿人口且大部分人口都很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此次探测器进入轨道是一项重大成就。
使飞行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绝非易事。世界各国进行的尝试有一半以上(41次当中的23次)都以失败告终,包括日本1999年的一次尝试。
美国1964年发射的“水手4号”成功掠过火星,并传回21张火星表面的照片。前苏联和欧洲航天局的探测器分别于1971年和2003年抵达火星。
这台重1.3吨的飞行器将围绕火星飞行至少6个月。飞行器搭载的5台太阳能仪器将收集科学数据,这些数据或许能帮助人们了解火星的天气系统,以及据信曾经在火星上大量存在的水有何种遭遇。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4日报道,印度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当日在历经10个月的太空航行之后,成功进入火星轨道,这使该国成为亚洲唯一将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的国家。
印度将火星轨道探测器送入太空耗资7400万美元,在最近的火星探测任务中成本最低。美国发射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探测器耗资6.71亿美元。
印度现在加入了一个实现星际旅行的小“俱乐部”,该俱乐部为数不多的成员包括美国、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局的成员国。这就给了印度在中国和日本等尝试登陆火星未果的亚洲竞争对手面前炫耀的资本。
接下来,印度的火星任务将是用其搭载的5台仪器证明甲烷的存在。从可行性研究到登陆火星,印度仅仅用了4年时间。
路透社24日说,印度火星轨道探测器计划的成功,将提振该国50年来的太空项目。印度总理莫迪计划扩大在航天基础设施和科技方面的投入。
这次任务的成功,让印度成为继美俄和欧洲之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往火星轨道或使其登陆火星的国家。
法新社24日称,印度成为第一个首次尝试火星之旅即告成功的国家。
这一成功是印度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因为它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竞争对手甩在了后面。
印度如今加入了一个能炫耀其探索火星能力的精英俱乐部,该俱乐部由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组成。超过半数的火星探测计划都已失败告终,包括中国2011年的一次尝试。
专家说,这是印度展示其高超技术的良机,也使其有机会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更胜一筹。印度太空计划专家珀勒瓦·巴格拉说:“这是一次低成本技术展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竞争也包括太空领域,这给了印度一次赶超中国的机会。”
印度是2012年5月启动这项计划的,此前不久,中国探索火星的尝试失败。
(2014-09-25 11:22:07)
【延伸阅读】外电:美报告称月球是人类登火星最佳“跳板”
参考消息网7月22日报道 据路透社7月20日报道,在“阿波罗”首次登月45年后,美国国内对月球在未来人类太空探索中的地位仍存在争议。
从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首次登月到1972年“阿波罗”计划被取消,又有10位美国宇航员跟随他们的脚步登上了月球。此后,再无人类登月。最近一次重返月球的计划于2010年结束,因缺少经费,奥巴马领导下的白宫取消了这个“星座计划”。而美国航天局(NASA)受命开始规划人类登上小行星的任务。
据报道,这项预计于2025年实现的任务,包括开创性地利用机器人捕捉小行星,或从一个较大行星上获取一块物质,并将其放置在环绕月球的轨道上。届时,宇航员将登上这颗小行星,采集标本并带回地球。这些行动旨在为人类最终登上火星铺路。
然而,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的一个小组6月说,这条道路存在很多技术难题,无法克服人类登上火星所要面对的诸如辐射、登陆系统、生存环境等必须解决的问题。
报道称,该小组在对不同的人类太空探险方案进行了为期3年的研究之后说,更可行和更可持续的方案可能是重返月球。
该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说:“比起其他目标,月球尤其是月球表面作为最终登上火星的跳板,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
报告说:“尽管一些人认为月球已经失去吸引力,因为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但这就像哥伦布在新大陆被充分开发前曾4次到访这里一样。”
报告说,NASA认为月球在“其他国家的太空项目范畴”内,而“美国的人类太空探险计划对它不感兴趣”,“这种观点忽视了尚未被揭开的月球外壳下隐藏的关于太阳系最早期的科学资料,忽视了月球对于发展登上火星的能力的重要性,忽视了我们的先辈通过‘阿波罗’获得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
根据目前的计划,要想让美国宇航员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国际空间站之外还需要11年。在此之后,火星任务如果真能实现的话,还需要至少10年。
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在去年发表的题为《对NASA建设月球研究基地的案例分析》的论文中说:“我确信,如果不先在月球上建设研究基地,我们就无法在火星上建设一个长期研究基地。”
麦凯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新技术、新方法和国际上对月球日益增长的兴趣,使现在成为建设月球基地的大好时机,其花费只是过去规划的1/10。”
目前,NASA每年要花掉30多亿美元,用于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开发“猎户座”飞船、太空发射系统的大推力火箭以及更新发射台。
最后,全国研究委员会报告说,通往火星的障碍说到底是政治上的,而不是技术上的。
该委员会说:“决定是否允许走出近地轨道,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或许是,就选择何种路径达成强烈的国家(和国际)共识,并保证今后的任何一届政府和国会都不去破坏这个计划。”
(2014-07-22 10:10:00)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