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解放军报今天刊文,打开中国军人的N种休假方式

中青在线
中国军人的N种休假方式
▲8月23日,拿到休假审批表的第75集团军某旅官兵在野外驻训场坐上专车返回营区。
9月上旬,驻扎在云贵高原的第75集团军某旅指导员黄建军踏上了休假之旅,他打算带着家人去云南香格里拉旅游。
这个酝酿已久的计划,早已标注在家里的一张中国地图上。这张地图上勾画着他和妻子约定要旅游的地点。每次休假,他们都要完成一个目标,直到“走遍祖国”。
今天,当黄建军一家人不断在地图上实现“休假梦想”时,还有更多平凡而温暖的休假故事,发生在这张中国地图的各个角落——
前不久,火箭军某旅下士黎造开也走出深山莽林,休假回到了自己的海南老家。当兵以来第一次回家的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大堆礼物和故事,和亲人朋友分享。
与此同时,东海舰队某支队宣传干事田沛羽,也带着女友踏上了前往西藏的飞机,去感受神秘的雪域高原。
从高山到平原,从海滨到高原……中国军人的休假故事,正在以一种越来越常态化多元化的方式上演。
透过这些休假故事,我们触摸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脉动和一支军队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某旅机务排长唐田一家人在公园拍了张幸福的合影。
休假方式一:旅游
用祖国的大好河山见证他们的爱情
“妻子是个喜欢旅游的人,我们恋爱的时候,就有了这个约定。”黄建军说,用祖国的大好河山见证他们的爱情,这是两个人“专属的浪漫”。
九寨沟、桂林、黄山……一张张美丽风景的照片上,黄建军一家人开心地笑着。他告诉笔者,其实每次休假去旅游,大多时候都是淡季,人很少、很安静。因为在“国庆”“五一”等旅游旺季,他们很少能休假。
就在黄建军一家人独享着地图上这份“安静的幸福”的时候,某旅组织科干事张贵杰也正带着老婆孩子在四川的都江堰游玩。
悠悠江水,流淌在岁月和时光里。不远处,一座学校的废墟,静静地向人们讲述9年前的那场灾难。张贵杰说,他和家人已经是第4次来到这里了,每次见到不断重建起的高楼大厦,和当地百姓脸上的笑容,他都感到无比温暖。特别是当他在购票处出示军官证时,老百姓们向他投来感激的目光,“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休假方式二:相亲
看着老钟手上的疤,女孩儿的眼里充满崇拜和好奇
上士钟丰才休假的任务只有一个——相亲。已经30多岁的他,记不清家里介绍了多少个相亲对象。
作为连队的老班长、技术骨干,谈起装备和训练来“头头是道”。视察的领导夸他:这个班长不简单,“问不倒”“一口清”!新兵们也喜欢听他讲故事,“老钟说话特别好听”。
可就是这样一个老钟,却不知怎样在姑娘面前开口。
“之前处过几个女孩,但大都不久就分了。每次聊天都是‘吃饭了吗’‘天气怎样’这些话题。”老钟也很奇怪,为什么平时照顾新兵、做起思想工作来是个不折不扣的“暖男”,可在爱情的世界里,却像个“孤儿”。
这一次,他专门花了一整天时间,跑遍县里的鲜花店,买了一大捧“满天星”。因为他听说,相亲的女孩喜欢“满天星”。指导员和战友们给他支招儿,必须“拿下”这个女孩。
这些年,轰轰烈烈的军旅生活在老钟的身上留下了几个疤。可翻开这个硬汉的通讯录,除了妈妈姐姐嫂子表妹,再也找不到其他异性。
看着老钟手上的疤,女孩儿的眼里充满崇拜和好奇。“疤有什么好看的,当兵的有几个没有伤疤?没有伤疤哪来打仗的真功夫?”让老钟没想到的是,伤疤的故事竟然成为首次约会的话题。
休假方式三:过“年”
难得回一次家,不得像过年一样啊
“老仝最爱吃鱼,这次回来一定要他好好过个年!”得知仝玉宾要休假回家,家住河北无极的爱人何彦欣早早地去了菜市场。
过年?现在不是刚9月份吗?“他都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难得回一次家,不得像过年一样啊。”何嫂笑了,说完,便挨个鱼店转。
作为连队的技术骨干,四级军士长老仝长年在野外执行任务。“前些年总答应家人回家过年,但每次都没能兑现承诺。年头久了,也就渐渐淡化了‘过年’这个概念。”老仝跟妻子一商量,干脆以后休假就当过年,把过年休假的名额让给年轻的战士。
看见爸爸回家,5岁的女儿仝嘉茗乐开了花,拿出一盒鞭炮,拉着老仝就往外跑。何嫂悄悄告诉老仝,这是女儿过年时故意留存的鞭炮,说要等爸爸回家时放,这样才有“年味”。
夜深了,饭菜飘香,一家人围着满满一桌“年夜饭”,幸福洋溢在脸上。老仝把过年拍的“部队春晚”视频放出来,乐得全家哈哈大笑。那一刻,仝玉宾深刻体会到了“最平凡的,就是最幸福的”这句话的滋味。
▲某旅上士叶洋萍休假期间和家人在外旅游。
休假方式四:探险
特种兵,需要一颗勇敢的心
新疆军区某特战旅中士杨国骄的休假“必修课”之一,是探险。
在部队,他是个敢打敢拼的硬汉;休假回家,他又身手矫健地穿梭在人迹罕至的大自然深处,见证着神奇的风景。唯一不变的,是他临危不惧的“大心脏”。
这个资深的“探险迷”,曾在希夏邦马峰下的冰川看老鹰翱翔在雪山顶上;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独自生活一个多星期。
“你没看到它时,它已在那里存在了千万年。”杨国骄说,他喜欢去追寻这种未知和刺激。这个从小看着《加勒比海盗》长大的90后,血液里似乎流淌着冒险的基因。这些年,他结交了一帮“驴友”,完备的探险装备、丰富的经验手册,让他收获了无数珍贵的照片和回忆,已经在探险界里“小有名气”。
今年这个假期,他又有了新的目标——从敦煌往西到吐鲁番,这段500多公里的旅程,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大海道”。看着地图上曾经体验过的一段段旅程,杨国骄自豪地说:“特种兵,需要一颗勇敢的心。”
▲某旅下士陈阳休假期间约闺蜜一起出游。
休假方式五:学习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热爱生活
一杯茶,一本书,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这是空降兵某团飞行员李伟的休假时光。
自从政委送给他一本《平凡的世界》,他便像个孩子吃到了糖一般,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读书。从此,一本接一本,他掉进了书香世界的漩涡。
“读书,是从多个维度观察我们的生活,让你懂得如何爱它。”对李伟来说,休假,正是回归自己平凡生活的时刻,“驾着战机翱翔在天空,虽然景色很美,但内心是紧张的,精神压力比较大。”回到家,他更愿意在平静中,让自己的思绪在书卷文字里翱翔。
如今,李伟家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每年休假,他都会在网上订购几本,“在家没事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会看书。”李伟说,“训练忙起来,可没有这么多时间。”
这样的休假方式不仅李伟一个人有,越来越多的官兵爱上了学习。“不学不行啦!”第75集团军某旅桥梁连排长刘斐溪特意带了一摞《兵器》杂志回家,“打仗是门复杂的学问,不多学点知识,早晚会被淘汰!”
(赵江、杨成)
军人休假多元化的背后,是一支军队的法治化
休假,永远是军营里一个热门的话题。当渴望一年的幸福时光来临,有多少故事在默默地诉说温情,有多少笑容在刻满风霜的脸上绽放。
这笑容绽放在大漠戈壁,在这里,披星戴月戍守的战士期待可以喝上家乡的一碗泉水;这笑容绽放在花前月下的浪漫,在这里,七尺铁骨的男儿尽情表达着似水的柔情;这笑容绽放在黄昏温馨的桌上,在这里,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团圆的味道。
或许不经意间,我们手机朋友圈里的军人朋友又多了这样一条动态:他休假带着爸妈去旅游了,他相亲找了个好姑娘……这一张张温暖的笑脸都在述说着这样一个事实——军人们的休假正在日趋常态化、多元化,军人的休假故事已不再像曾经那样带着一丝苦涩,而是越来越多的幸福。
透过这份幸福,我们不难看到,这正是我军法治化建设改变官兵生活的一个个鲜活镜头。我军在法治化保障官兵待遇的征程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习主席提出治军方式要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转变,从单纯靠习惯和经验开展工作的方式,向依靠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从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方式向按条例、条令办事的根本性转变。
全军坚决贯彻习主席指示要求,加快领导方式和指导方式变革,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引领、制度规范。一时间,工资津贴、休假等关系军人切身利益的政策迎来了改革调整,官兵们迎来了一个福利待遇有了法治化保障的新时代。
曾几何时,官兵们回家的路是那样的遥远。“现在这么忙,哪有时间休假?”“领导都没休假,我怎么好意思休?”“休假是福利而不是待遇”“就算休假了,还很有可能中途召回……”官兵们对休假既期盼渴望,又充满了无奈。当有假不能休、有假没时间休、有假不好意思休的惯性思维在军营里蔓延,军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便有了缺失。
今年4月,军队下发《关于现役军人休假探亲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官兵探亲休假天数、次数、落实比例等做了明确规定,对未休假或未休满假军人的经济补偿方式也做了调整。官兵普遍反映,这份文件针对性、操作性、时代性都很强,是保障官兵合法权利的“暖心”文件。
如今,领导带头休假、督促部属休假已成为落实法规制度的风尚,机关统筹休假、计划安排变得更加科学,官兵们休假离队时少了一些嘀咕、多了一份祝福。官兵们拍手叫好:以前休假净想着“人情世故”,如今的“依法休假”更有“人情味”。
治军方式的转变,化解了人们心头曾经的“工休矛盾”。又或者说,这些矛盾其实本来就不存在,只是需要一棵吸收阳光雨露的大树来绿化精神的荒漠,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在军营的沃土成长,这棵大树就是法治化,是构建法治的“四梁八柱”。
没有治军方式的转变,军人休假的常态化、多元化是不可想象的,甚至“五多”“四风”等问题都无法解决。当然,一方面部队要严格落实军人休假的规定,军人休假也需要遵守各项法规,只有在更加规范的制度内,才能享受更多的幸福。
(谢蕾、杨成)
▲刊于9月19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专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谢蕾、杨成、赵江;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