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涨姿势 | 111名初级急救员光荣上岗,他们都说这个培训很有用!

中国空军网

关注

救命的心肺复苏术,咱们得跟专业人员学

初识三角巾。

“这个证书分量不轻啊,这意味着在实战化训练场上、在未来战场上,我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履行急救员的神圣职责。”手捧红色的急救员证,四级军士长胡昊奂感触颇深。12月21日,东部战区空军某旅组织的为期两天的卫生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圆满结束,经考核,成绩优秀的111名学员获得了由驻地省红十字会颁发的红十字会初级急救员证书。

由于该旅经常执行演训任务,上高原、入荒漠,进西北、赴江南,部队分摊运转、多点部署已成常态,实战能力在东西驰骋、南北转战中不断得到锤炼提升,但由于专业救护人员的缺乏,野外卫勤能力还有待强化。

课堂上,大家一对一互相练习。

示范教学。

为克服基层一线作战部队卫勤人员知识不系统、教育资源稀缺等现实困难,他们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部门,走开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新路子,常态化邀请驻地医疗卫生部门、医疗院所专家教授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宣讲,现场传授急救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技能,跟进组织考核验收,进一步提高卫勤人员业务水平。这次培训,他们专门邀请江苏省红十字会救护部专家教授来队,开展卫生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他们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常识考核,遴选出120名对医疗卫生有一定认识、担任环节骨干的人员参加培训,层级覆盖干部、士官、义务兵。

熟悉心脏位置。

老师纠正动作。

学员们学得怎么样呢?大家有没有兴趣呢?笔者到教学现场进行了探访。

“心肺复苏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我这样按对吗?”大厅里,正在进行的是实践操作环节,参训学员们围着老师问个不停,生怕错过重要知识点,动作要领掌握不到位。

笔者随机采访了一名培训老师,她介绍说“大家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我们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组织过多次类似的培训,大部分都是被动学,咱们空军的学员都是主动学。他们学的认真,我们也教的有成就感。”在一旁的保障部领导补充介绍,这次培训,学员被分为5组,分别由5名老师带队教学,主要教授心肺复苏、伤口包扎、骨折处理等内容,项目直接对接战场需求,瞄准“能打仗、打胜仗”,是实战化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建设一流过硬部队的实用举措。

老师现场答疑解惑。

老师现场讲解动作要领。

卫生队队长上阵当助教。

“心脏骤停病人早期85%~90%是室颤,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早用AED除颤……”随即,笔者走进教室,省红十字会救护部的刘杰老师正在进行理论授课,她讲解的是AED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学员们全神贯注、认真记录。

经过2天的培训后,培训组采取理论测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有111名成绩优秀的学员获得了红十字会初级急救员证书。大家纷纷表示,学习急救技能,无论是在野外驻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大有用处,对于他们来说,成为一名合格的急救员,不仅是收获与成果,更是责任与光荣。

一对一互相练习。

理论测验验收。

实践考核。

收获的喜悦。

知识小贴士

小编觉得,学习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很有必要,一起来看看吧:

1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

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打开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一般称为ABC步骤。

A:患者的意识判断和打开气道;

B:人工呼吸;

C:人工循环。

步骤A:意识判断和打开气道

(1)意识判断:当发现一个到底的患者,首先必须判断其是否失去知觉。有以下几种方法:喊话并排其肩膀;呼救(请现场的人或附近的人协助抢救,打120急救电话或通知就近的医疗单位);患者体位(当患者呈俯卧状态时,应先将患者双手上举,再将外侧(远离抢救者侧)下肢膝盖弯曲后驾在内侧(靠近抢救者侧)肢体上,然后一手护着患者的颈部,另一只手置于患者的胸部,小心、平稳、慢慢地将患者转为仰卧位,并将其双上肢放在躯干两旁;另一个方法是先将患者内侧下肢交叉在外侧肢体上,再将外侧上肢抬肩伸直靠于头侧,一手绕过患者内侧的上肢托肩,另一手置于患者髋关节处,将其整个地翻为仰卧位,并将其双上肢放在躯干两旁。)

(2)打开气道: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松弛,舌根后坠而堵塞呼吸道,造成呼吸阻塞。在进行口对口吹气前,必须打开气道,保持气道通畅。

打开气道的方法有:

仰头抬颌法;操作者站或跪在患者一侧,一手置患者前额上稍用力后压,另一手用食指置于患者下颌下沿处,将颌部向上向前抬起,使患者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再通过看(胸廓有无起伏)、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感觉(面部感觉有无气流呼出)三种方法检查出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如无呼吸应该立即进行口对口吹气。

步骤B:人工呼吸

口对口吹气是向患者提供空气的有效方法。操作者置于患者前额的手在不移动的情况下,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的鼻孔,以免吹入的气体外溢,深吸一口气,尽力张嘴并紧贴患者的嘴,形成不透气的密封状态,以中等力量,1~1.5秒的速度向患者口中吹入约为800毫升的空气,吹至患者胸廓上升。吹气后操作者即抬头侧离一边,捏鼻的手同时松开,以利于患者呼气。如此以12分/分钟的频率反复进行,直到患者有自主呼吸为止。

步骤C: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形成胸腔内外压差,维持血液循环动力,并将人工呼吸后带有氧气的血液供给脑部及心脏以维持生命。方法如下:

(1)判断患者有无脉搏。操作者跪于患者一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部保持后仰位,另一手以食指和中指尖置于喉结上,然后滑向颈肌(胸锁乳突肌)旁的凹陷处,触摸颈动脉。如果没有搏动,表示心脏已经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2)胸外心脏按压。

第一步:确定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位置。先找到肋弓下缘,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肋骨下缘向上摸至两侧肋缘于胸骨连接处的切痕迹,以食指和中指放于该切迹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部放于横指旁,再将第一只手叠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扣起,手指离开胸壁。

第二步:施行按压。操作者前倾上身,双肩位于患者胸部上方正中位置,双臂与患者的胸骨垂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使胸骨下陷4-5厘米,按压和放松的力量和时间必须均匀、有规律,不能猛压、猛松。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按压处。按压的频率为80-100次/分钟,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率为:单人复苏15:2,双人复苏5:1.。

2骨折急救五原则

骨折通常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大类。闭合性骨折指皮肤软组织相对完整,骨折端尚未和外界连通;开放性骨折则是指骨折处有伤口,骨折端已与外界连通。全身各个部位都可发生骨折,但最常见的还是四肢骨折。 一旦怀疑有骨折,应尽量减少患处的活动,转送时尽量用硬板床。下面是骨折后急救的5个原则。

抢救生命

严重创伤现场急救的首要原则是抢救生命。如发现伤员心跳、呼吸已经停止或濒于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昏迷病人应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其口咽部异物;病人有意识障碍者可针刺其人中、百会等穴位;开放性骨折伤员伤口处可有大量出血,一般可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严重出血者若使用止血带止血,一定要记录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每隔30分钟应放松1次(每次30至60秒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如遇以上有生命危险的骨折病人,应快速运往医院救治。

伤口处理

开放性伤口的处理除应及时恰当地止血外,还应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包扎伤口,以防伤口继续被污染。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有条件者最好用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冲洗伤口后再包扎、固定。

简单固定

现场急救时及时正确地固定断肢,可减少伤员的疼痛及周围组织继续损伤,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但急救时的固定是暂时的。因此,应力求简单而有效,不要求对骨折准确复位;开放性骨折有骨端外露者更不宜复位,而应原位固定。急救现场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条、树枝、手杖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器材,其长短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准。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带直接将伤肢绑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悬于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必要止痛

严重外伤后,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应给予必要的止痛药。如口服止痛片,也可注射止痛剂,如吗啡10毫克或杜冷丁50毫克。但有脑、胸部损伤者不可注射吗啡,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安全转运

经以上现场救护后,应将伤员迅速、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救治。转运途中要注意动作轻稳,防止震动和碰坏伤肢,以减少伤员的疼痛;注意其保暖和适当的活动。

中国空军网

热门评论

微软小冰 0
我们上次不是被红十字协会的老师培训过了么...
上海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