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人的春节,我们不一样!

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
作者:韦启位 刘思琪
▲我们不一样(边防版)
2月12日,距离我国传统农历春节还有3天时间。我想这时候的路上,一定有一群人,他们拎着大包小包,脸上堆满期待和喜悦;我想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有的在无人的海岛,有的在险峻的高原,相距万里却走着同一条路——边防巡逻线。
天色微亮,位处中缅边境的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十八连巡逻官兵已整装待发,集合哨声划破营房的寂静,巡逻分队随即出发。而回家过节的人一定还在睡梦中,这一觉很安稳,睡得很沉很香,因为守护这幸福的战士们已出发……
一丝丝微弱的阳光透进来,穿过巡逻车里战士们呼出的白气,竟似乎有点小清新的文艺感觉,但紧接着,那一丝丝微光开始跳跃起来,窗外的景致大变了模样,一边峭壁一边悬崖,看不到前路的一弯接一弯,堪比川藏线崎岖陡峭,危险重重。“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嗓子眼里跳。”真真地描绘出了这途中的光景。
大约4小时后,巡逻车停下了,它似乎是颠簸得有些累了,又因前方的道路积雪太厚,它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会儿了。行至此处,天已经放晴,可放晴归放晴,这高原上的气温却不给你好脸色,竟有零下二十多度,太阳光照射下来又被白茫茫的雪反射回去,抬头看雪,人眼就会受到强烈刺激。界碑就在前方最高的那座山头上,那里就是巡逻队队员们此行的最终目标。巡逻车休息了,战士们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行,手拉着手,在齐腰深的雪地里,向着界碑方向,巡逻队员们“杀出一条雪路”!
山风呼啸,人影寥寥。中午12时许,官兵们来到了海拔3500米的考赤撒拉山口,凛冽的寒风地向官兵们吹来,保暖内衣,军大衣,口罩,毛靴……尽管如此,官兵们还是在高原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雪崩!小心!”
百米开外的山上突然传来一阵闷响,紧接着一团雪雾腾空而起,见情况不妙,有着10年巡逻经验的老兵张诚龙一把拉住列兵邱猛,跑向开阔地域。一阵轰鸣后,那处雪坡消失了,留下的是新战士们惊愕的表情。“这样的情况,我们巡逻时经常遇到,见得多了,就成了家常便饭。”张诚龙一边帮邱猛拍去身上的积雪,一边安慰着他。可张诚龙明白,多少次命悬一线的巡逻,才将这威胁生命的“小状况”熬成“家常便饭”,只有踏平这一条条巡逻路,才有一条条温馨的,回家的路……巡逻队员们累了,就站着歇一会儿;渴了,就抓一把白雪往嘴里塞;饿了,就掏出干粮分着吃……巡逻路上的小确幸,大概就是分吃的那一口压缩干粮,那一小口融化的雪水,很是甘甜。
齐腰深的积雪,改变了巡逻沿线的地形地貌,大家只能靠裸露在外的零星石块辨别方位。突然间,意外来临!新战士张浩不慎掉进坑,只露出脑袋和胳膊,动弹不得。经验丰富的班长张宇见状立即说,“大家不要乱动,这一带地形复杂,我来!”只见他和另一名战士小心翼翼地伸脚探路,慢慢接近,然后合力将张浩从雪坑中拽出来。刚救出张浩,意外接踵而至。正在对一线拍照取证的通讯员农蒙斌右脚踩滑,一个踉跄顺着雪坡下滑近60米,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鲍文祥急忙呼喊他的名字,过了好一会儿,才从雪窝中爬起来招手回应,好在没有受伤。
又经过2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巡逻队终于抵达目的地点位。勘察、铲雪、描红……一个环节也不能出错,界碑就是生命,就是戍边人的信仰。
回程的路上,风光依旧,不一样的是心境。
“不能回家过年,你觉得遗憾吗?”听说今年是新战士刘达第一次没有在家过新年,我不禁想问他这个问题。别看他年纪不大,他的回答却是有着成熟与担当——“尽管不能陪家人过年,但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守住了万家灯火,就是守住了我们的家,这样的春节更有意义!”
2月12日的下午,距传统农历春节还有3天,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手拉着手,唱着军歌,在齐腰深的雪地里穿行着,脸上透着坚毅和勇敢;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手里拎着大包小包,在马路上奔波着,脸上堆满期待和喜悦……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