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48岁上校连长参军28年,走出别样人生!

北部战区

关注

作者:特约记者 李玲玲、刘思祺

他是全军专业技术人才,从军28载,经历两次转隶,完成3次转型。

今年48岁,却担任了新组建某边防旅的修理连连长。先后被原沈阳军区评为“装备技术干部优秀人才”、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十二五”全军部队装备工作先进个人、全军技术革新7项、全国性专利两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涌现出二等功臣两人、三等功臣37人。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崔满申的军旅生涯吧。 

现在战友们眼中的技术牛人,当初也经历过一段消沉与迷茫的时候,也有过改行和转业的念头。

1993年,刚从军械工程学院枪炮维修专业毕业的崔满申,被分到某部修理所担任技术员。“因为当时初入军队,一心想像电视里那样统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结果却成了一名每日对着铁疙瘩的技术干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致使崔满申日渐消沉。

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崔满申对技术干部有了新的理解,找到了前进目标。那是集团军组织的一次装备技术革新比武。当时修理所的干部只有所长和他两个人,而所长又因身体原因长期不在位,比武的任务理所当然落在了崔满申的头上。崔满申满以为凭着“学院派”的理论,这种比武肯定是手到擒来,谁知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由于四轮起重不能完全实现同步,该项目被当场宣判出局。

痛定思痛,倔强的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不干则已,要干就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从那以后,他转变思想,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装备维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只要一有空,就钻到修理车间,把枪炮、车辆拆了再装、装了再拆,研究构造和原理,全身弄得脏兮兮的。遇到大项任务时,更是吃住都在车间,直到攻克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由他研制的某高射机枪野战抢修工具、转轮式压弹机、某型车涡轮增压器保护装置均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跃成了全军闻名的装备维修技术专家。

2003年,已经在火炮维修领域颇有建树的老崔从原第16集团军转隶到省军区序列,由于担负任务性质的改变,老崔也由火炮维修专业改为了车辆维修专业。岗位变了,责任更重了。部队刚刚转隶,新组建的官兵来自不同单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团领导指定老崔负责全团修理骨干的培训工作。刚刚接触车辆维修的老崔不但要自己学习,更要教会全团修理骨干。

“当时压力特别大,全团根本没有技术精通的修理技师,为了尽快提高业务水平,白天我就到外面的汽车修理所,看人家怎么判断和维修车辆故障,晚上回来就学习理论知识。”老崔回忆起当年刚刚接触车辆维修时的场景还感觉历历在目。天道酬勤,老崔仅用了3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达到了别人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达到的水平。

2010年8月,在省军区组织的装备大比武中,老崔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所在的团队在他的带领下14个冠军中一举拿下10个第一。

“没想到在我的军旅生涯快要结束时,还能经历第二次转隶,也是我的又一次变换角色。”老崔说。

新单位成立后,修理连重新组建,面对来自不同单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连队官兵,旅领导犯起了难:由谁来担任连长?作为以维修为主要任务的连队,连长不但要懂专业,还要会管理。经旅党委一班人反复研究,崔满申是最佳人选,但已经48岁的老崔,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愿不愿担此重任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组织上信任我,那我就干,我一定尽我所能打好基础,带好连队。”老崔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组织的任命。

刚刚走马上任,问题就接踵而至。从某海防团分流过来的上士叶德福引起了老崔的注意。内务检查全连最差、训练消极,甚至连吃饭也是全连最少的。

发现问题的老崔第一时间找到了叶福德,经了解得知,叶福德的专业是火炮技师,却被分到了没有一门火炮的边防部队,加之其家属带着两岁的孩子随军在原单位驻地,照顾不便,使还有一年退伍的叶福德萌生了退意。

了解情况后,老崔将旅下一步将配备火炮等新装备的消息告诉了叶福德,并鼓励他作为连队的“独苗”,在自身专业不丢的前提下还要搞好传帮带,要将专业技术教给连队其他官兵。老崔还协调旅业务机关,解决了叶福德家属随军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叶福德就像换了一个人,不但内务、训练提高明显,还主动学习起了车辆维修。在技师编制的推荐中,叶德福击败了众多竞争者,脱颖而出成为连里为数不多的专业技师。

“连长已经48岁了,但每天出操都站排头、做表率,作为老连长,更是帮助我在战士面前树威信,每次教育听的最认真、笔记最详细的就是他。”指导员李凯说,在老崔的影响下,全连官兵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连队也逐步走向了正轨。

编审|刘建伟

编辑 | 刘守金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