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限制北约航运能力?俄终止对北约提供安-124运输机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4月20日报道 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4月18日报道称,从2006年起,10个北约国家一直在接收俄罗斯的安-124型运输机。现在俄罗斯伏尔加-第聂伯公司要终止供货合同。这样一来这些北约成员国的空运能力将受到限制。

俄罗斯停止向北约武装力量提供大容量的安-124型运输机:俄罗斯伏尔加-第聂伯公司宣布,有关向10个北约国家提供军用飞机的重要合同在年底期满后,将不再续约。该项合同自2006年起一直延续至今。

伏尔加-第聂伯公司宣布这一决定刚好发生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刻。俄罗斯停止供货的举措将进一步限制北约的航空运输能力。鉴于欧洲A400M军用运输机存在的问题,安-124以其异常庞大的承载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安-124运输机

德国联邦国防军也使用这些运输机。其中几架部署在莱比锡-哈勒机场。联邦国防军在其网页上将安-124型运输机描述为“飞行的货车”。例如它可以将坦克和直升机投送到指定地点。德国军队也使用这种飞机将主战坦克运送到正处于危机状态的西非国家马里。

法国迄今也很重视安-124的运力。法国国会一年前的一份报告得出结论,该国武装力量在空运方面“严重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供货商。

北约已确认安-124型运输机明年不再供货。北约现在要跟相关国家讨论替代方案。迄今的供货都是在所谓的“战略空运过渡方案”的框架下进行的。除了德国和法国之外,在这个框架内还有比利时、捷克、匈牙利、卢森堡、挪威、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但是上述北约国家并非仅从伏尔加-第聂伯公司购进安-124运输机。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公司也提供这类运输机。

【延伸阅读】不止运输机!俄伊尔-76还能投弹开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尔-76对于军迷们来说是个高知名度机型,但如果只把它当运输机来看就错了,本图集中展示的俄军这种伊尔-76MD既能用航炮扫射地面目标,又能投放炸弹,又能空投战车,不愧是“战斗民族”的运输机。 图为伊尔-76MD投放500千克级航空炸弹视频截图,红圈中为刚投下的500千克级航空炸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尔-76MD运输机由俄罗斯(苏联)伊留申设计局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的伊尔-76军用改进型(伊尔-76基本型于1974年6月投入服役,MD为俄语“远程改进型”的缩写),与其他型号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机尾加装了炮塔(红框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尾炮塔内配备有2门Gsh-23双管航炮和PRS-4“氪”雷达瞄准具,Gsh-23是俄制战机的标准装备,采用独特的“加斯特”原理,即一个炮管发射炮弹时,其后座力通过一个杠杆装置来带动另一炮管装填及开火,虽然结构简单,但射速与结构笨重的加特林多管航炮相比并不逊色,单门航炮最高射速可达每分3600发。大图为米-35M武直配备的Gsh-23航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尔-76MD的尾炮塔则配备了2门Gsh-23航炮,最高射速可达每分7200发。弹药可混装穿甲弹或高爆燃烧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尔-76MD使用尾炮塔压制地面目标的特写动态图,可见抛出的弹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过去常认为伊尔-76MD加装武器主要用于自卫,实际俄军是将这些武器用于压制空降区的敌方防空火力。图为地面上拍摄的伊尔-76MD尾炮扫射瞬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尔-76MD使用尾炮低空扫射准确命中靶场BTR装甲车瞬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尾炮塔座舱视角拍摄的Gsh-23四管航炮完成扫射后高高抬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俄军地勤人员为伊尔-76MD尾炮塔补充23毫米弹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尾炮外,伊尔-76MD还在两翼下配有4个炸弹挂架,最多可挂4枚500千克航空炸弹。但多数情况下只会挂载500千克级照明弹,用于夜间空降时照亮着陆区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伊尔-76MD投放炸弹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用航炮和炸弹“洗地”后,伊尔-76MD开始空投BMD伞降战车。图为首辆编号732的BMD战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地面上拍摄的伊尔-76MD空投战车瞬间,可见该机的尾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空投完前一辆BMD之后,另一辆编号为735的BMD也随即投出货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空投战车后,下一步就是伞兵登场了,伊尔-76MD搭载的126名伞兵从两侧的空投舱门鱼贯而出,伞降作战区域,图为连续镜头之一,可见舱门处的可收放式挡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伞兵依次出舱,空降至作战区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伊尔-76MD能成为运输机中的“轰炸机”,的确与“战斗种族”的彪悍风格密不可分。图为BMD伞降战车空降时,一架伊尔-76MD从附近空域飞过。

(2018-02-27 08:52:32)

【延伸阅读】背驮44米长油箱!俄轰炸机魔改运输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中这架让人看着捏把汗的飞机,实际是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装自米亚-4“野牛”轰炸机的VM-T特种运输机,在安-225正式服役前,一直承担着空运苏联航天飞机和运载火箭的任务,本图集就此解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VM-T的原型是苏联列装的一种喷气式战略轰炸机,米亚-4(又称M-4,2M轰炸机,北约代号“野牛A”,苏联绰号“铁锤”),该型轰炸机由米亚西舍夫设计局于1951年研发,1953年首飞,1954年首次在“五一”阅兵上公开,当时令西方记者和军事观察家震惊不已,因为当时距离美军B-52轰炸机首飞才过了2年。但实际当年参加阅兵的“野牛A”的航程还不具备飞抵美国本土进行轰炸的能力。图为“野牛A”两视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直到1956年,M-4的改进型M-6(又称3M,北约代号“野牛B”,于1958年正式服役)首飞后,苏联才真正拥有了第一种能够轰炸美国本土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图为美海军F-14战机拦截3M轰炸机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而本图集的主角VM-T(“弗拉基米尔·米亚西舍夫-运输机”的首字母缩写) “阿特兰”,实际是在3M轰炸机基础上改进而来。其诞生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为追赶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启动了“暴风雪”航天飞机项目,当时为运输航天飞机,安东诺夫设计局推出了安-225,但由于研发项目不断延后,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决定在3M基础上改装特种运输机,由于采用背驮式运输,VM-T的单垂尾改为双垂尾,以避开航天飞机尾部产生的乱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77年11月,苏共中央批准了VM-T(正式代号3M-T)的设计方案。VM-T全机长51.2米(比3M长7米),翼展53.6米(外翼结构进行加强),最大起飞重量192吨,机身增加了可调高度的支架,最大载荷50吨,采用4台VD-7MD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105.45千牛),最大航程1500千米。VM-T共改装3架,首飞于1981年4月完成,当年共完成19次试飞,1982年1月,VM-T背驮44.46米长的航天飞机燃料箱模型完成首次带货飞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完成多次背驮燃料箱飞行后,VM-T又于1983年3月,完成了首次背负“暴风雪”航天飞机机体的运载试验,图为当时将“暴风雪”机体安装到VM-T上的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VM-T背负“暴风雪”航天飞机进行空运试飞彩色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尽管VM-T本身仍存在3M轰炸机的一些固有劣势,例如涡喷发动机带来的航程有限问题,操纵较为迟钝等,但其是当时唯一能够担当空运航天飞机和运载火箭燃料罐的机型。作为仅(3架共)花费了6000万美元改装费的特种机来说,VM-T对“暴风雪”项目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项目运行阶段,2架VM-T(第三架仅作为地面测试机使用)共向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空运了150架次的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物资,可谓是后来“暴风雪”航天飞机能够完成成功首飞的“最大功臣”。图为VM-T背负“能源号”运载火箭燃料箱飞行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将“能源号”运载火箭燃料箱安装到VM-T运输机上的现场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VM-T背驮燃料箱着陆,可见为缩短滑跑距离,还释放了减速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能源”号运载火箭组合体即将升空,这两者都由VM-T特种运输机空运过。此次无人(遥控)测试首飞取得了成功,在绕地球飞行2圈后,“暴风雪”号成功返回地球。但受当时苏联经济不振影响,此次试飞也成为了“暴风雪”号的唯一一次太空飞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尽管“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项目最终因苏联解体不了了之,但曾为该项目立下重大功劳的VM-T运输机因其可靠的飞行性能和独特的空运方式永载史册。图为艺术家绘制的VM-T背负“暴风雪”号的绘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VM-T背驮燃料箱飞行资料图。

图为2005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VM-T运输机。

图为VM-T背驮燃料箱飞行特写照。

(2018-02-01 08:56:0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