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黄河石话

中国陆军

关注


▲主播:罗  杨

黄河,是炎黄子孙心中的河。

我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是在小学课本里;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是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里。几千年来,这条经历九曲十八弯的东方巨龙,流淌的一半是富庶与甘甜的乳汁,一半是苦难与呐喊的泪水,她凭着天上之水的气概,日月奔腾不息,时而怒吼,时而歌唱,百折不回,终向大海……

1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它的起源大多是依河而生而盛。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和精神家园,黄河孕育了炎黄文化。而黄河于我,又缔结一段美不胜收的石话:在几年时间里,我收集到了上有“水、木、清、华”字迹的四块石头,她们结构严谨、布局奇巧,每字皆有独自的风格和神韵:

水字篆味十足,可谓象形文字之权威版本;木字真味浓且略含行书风格;清字为标准的草书,笔力遒劲,结体精道;华字将隶书的韵味体现得充足有余。

有人说,它是天公造字;有人说,它是黄河天书;更有人说它是天赐瑰宝……万般评说,皆因它是从石头中长出来的文字。这四方天工物语,可以说是兼具了中国书法篆、行、草、隶和清华人文的精气神韵,看过它的人,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方黄河文字奇石“水、木、清、华”,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也有着一个黄河子孙的一段传奇。因为它来自于一名中国军人和军事记者走马大河上下,历时6年的求索与发现。

冀中平原,乡村野舍。40多年前,面对呱呱落地的我,父亲对我娘说,老大叫德华,这个孩子因“华”排辈儿,就叫他清华吧。北京有个清华大学,长大了这小子如有点出息,能考上清华大学就好啦!所以,上清华大学就成了我孩提时的梦想。可惜,拥抱着“清华”名字的我,与之交臂无缘,后来弃笔参军,来到了张思德生前部队一一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当了一名普通的警卫战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003年,转眼已从军二十余载的我,迎着初冬的雪花,从京城受命出发,开始了6年的大西北军事记者生涯。

2

人,安逸往往不曾记忆,而磨砺却烙印在心里。高原、边防、沙漠、戈壁,这6年的岁月,可说是永远保存在我的生命记忆中。其间,最为难忘的当属黄河奇石对我天工物语般的启迪与洗礼。也许,我真的与石有缘。采访闲暇之余,杏花酒舍,边境小镇,我曾捡到过许多神奇的小石头: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小松鼠……一个个神情各异,千姿百态,趣味无穷。

晚村人语炊烟,枕边溪流鸣泉。周末,我和几个经常在一起玩石头的朋友,来到兰州黄河岸边“寻宝”。路遇一个积存着许多黄河石的农家院,经攀谈,我们便在这个老乡家里挑选奇石。据老乡说,这一带家家户户都有许多石头,这满院子色彩斑斓的黄河石,是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从黄河岸边上一块儿一块儿背回来的。听罢此言,我们不禁对这位精神矍铄、愚公移山式的老人肃然起敬。

日落西山暮,汗打背上衣。不知不觉中,满院子的石头被我们翻了一遍。在拣出来的30多块儿石头里,我忽然看到两块有点像汉字的石头。单独拿出来仔细观瞧,我的眼睛不由地一亮——这不是“清华”吗?我惊喜地差点叫了出来。但见:它俩儿石形相似,字居正中,色彩鲜艳,线条明晰。清是草书,华为隶书;“青”字左上一点意为三水,“华”字磕去左角方见本色,真乃天书也!

3

作为文字,“清”少两点水,本为缺憾,但它却让我想起了一个典故: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统率大军西征张鲁,途经汉中栈道咽喉石门时,看到河中惊涛拍岸,犹如滚动的千层雪浪,“藏石墨数十万斤”的曹公顿时才思泉涌,砚墨挥笔写下“衮雪”二字。随从不解其故,问“衮”字怎么少三点水,曹笑曰:“江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于是,“狂涛巨浪滚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的典故流传后世。据说,这块至今保存在陕西汉中博物馆刻有“衮雪”的石碑,是曹操留存世上的唯一墨宝。

今日邂逅“清华”,一直怀有深深情结的我不禁突发奇想:清华大学有个“水木清华”园。史书上载,此意出自晋代诗人谢混:“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康熙皇帝为此写下了《水木清华》牌匾。若再得“水木”,岂不成就了黄河母亲与《水木清华》之间一个神话般的传奇故事!

梦想,需要激情,更需要永恒。2007年隆冬,一向少雪的兰州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就在这天傍晚,有位好友突然打电话说,西固区一农民夫妇在修路时捡到一块“木”字奇石:“木”呈行书,顶天立地,犹如参天古树。这方奇石刚刚问世,便似梧桐招凤凰,引得门前人来车往。在兰州,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家捡到了一块好石头,那真是牵动四面八方的稀罕喜事,比娶个俊媳妇还招人眼热。

踩着地上的积雪,聆听着脚下咯吱咯吱的雪声,推开柴门,犬吠迎客。面对真诚和执著,这对农民夫妇被我的“清华之梦”感动了,最后就像和自己的孩子生死离别一样,怀抱着这块“木”字奇石照了相作为纪念,才依依不舍地把它递给了我。

4

甘肃有个叫天水的地方,此时此刻,“水木清华”中的“水”无疑就是“天上之水”。为了这方“水”,我在甘肃、青海、陕西,甚至新疆等地,或相托朋友,或登门造访,都寻觅过。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一天,梦寐以求的“水”终于在兰州神话般地出现了,而真正的藏家却始终没有露面。据说是一位好石的政府官员。

这是一方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的奇石:“水”居中央,色如丹顶,形如大篆,笔法颇具流动感。来者要价很高,始终不让不弃,真让人欲罢不能,大有缘木求鱼之感。无奈中,不知咋的,我突然想到了《红楼梦》里那句经典的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舍与得的过程;有舍才有得,有得就有舍。最后,我终于以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之勇气,得到了这方天上行云之“水”。

“水木清华”终于落红成阵。水,看起来最温柔,实际上最阳刚,它虽千变万化,但始终坚守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各种生命里面,木,最朴素、看起来也很普通,但它以蓬勃向上的力量,终而成为栋梁撑起万间华厦。“水木”蕴涵的哲理文化精神,不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髓吗?

权威的地质学家告诉我:“水木清华”这四块文字奇石属于黄河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即碳酸钙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地下热液来回地带进带出,最后形成的原岩石固态。天然的棕红色字迹,均为黄河水中的铁、锰物质顺着石头的裂隙侵蚀而成。奇石,人们对它爱不释手,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一种丰富、对心灵的一种填补。

发现奇石,也是在发现自己;寻找奇石,也是在寻找自己。人们在发现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夜深人静,风雪闭门。以心会石,以石省身。在寻寻觅觅黄河奇石的时光里,使我深得了知鱼之乐。这就是黄河奇石的真正魅力,这也算是我在发现黄河文字奇石“水木清华”经历中的一点体悟吧!

相关链接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一封边防军人写给未来自己的信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父亲的规矩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想念那位“唐柳姑娘”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我的北疆,热的雪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雨中,那美丽的微笑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军旅岁月,最美好的陪伴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雪夜,思念我的母亲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难忘,我的老班长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难忘,那错过的初夏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军路有你,我的小黄盆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这一刻,让我明白了军人的不同之处

【中国陆军之声·夜读】炊事班长老李和恋人的南瓜约定

征稿啦

“中国陆军之声”栏目向亲们长期征稿啦 ——

只要你有可以打动人的正能量文章,不论是强军故事、军旅感悟、军人情感、老兵心声……都可以给我们来稿。我们既欢迎原创投稿,也欢迎好文推荐。

将你的稿件发送到邮箱:army@81.cn

注意:请说明《中国陆军之声》栏目来稿哟!

还在等什么呢?快快行动吧!《中国陆军之声》我们与您相约!

您的一键分享,就是传播正能量!

来源 |  中国陆军(ID:army81cn)

主播 |  罗   杨

剪辑 |  卢   洋 

作者 |  李清华

刊期 |  20181485期

本期编审:钱晓虎

值班编辑:韩 成 李 华    陈   曦

责任编辑:赵林孟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