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致中国多城“看海” 新媒:治内涝不应只靠“修修补补”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7月19日报道 新媒称,多场暴雨过去两周席卷中国多地,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陷入“看海”状态,让市民大吐苦水,也使得中国城市久治不愈的防洪问题,尤其城市内涝隐患再度浮出台面。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7月18日报道,有专家认为,许多城市仍以“修修补补”心态应对内涝。新华社评论指,有关方必须平日多下功夫,摆脱“逢雨必涝”的怪圈。
报道称,今年入夏以来,中国多地遭暴雨袭击,至少24个省区市受洪涝灾害,受影响的人口超过千万人,其中四川和甘肃灾情最严重。前天起,首都北京也降暴雨,多区出现淹水、山塌等情况。
报道还称,中国几乎每年夏季都出现暴雨、洪涝、城市内涝等水患。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访问时解释,城市内涝是全球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城市建设中有很多不透水的地区,一旦集中降水就容易导致内涝。
他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渠道之一是加强落实中央“海绵城市”的建设。这个治水概念2015年起陆续在至少30个城市试点推行,强调让城市在应对雨水所致灾害时更有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利用。
报道称,不过马军评估,当下中国城市治水能力与“海绵城市”的要求相距甚远,例如城市建设透水率仍不足。他认为,政府一方面必须主动采取更多工程措施,抵御和吸纳洪水;另一方面也对新区域进行更好的规划,在易发洪灾的地方限制建设。
报道称,不少中国官媒近日发文呼吁加强城市防洪治水力度。新华网7月17日发表评论强调,要摆脱“逢雨必涝”的怪圈,就得平时多下功夫,“抓好地下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不断升级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环境专家马军告诉《联合早报》,要落实改变,很大部分要从新区规划着手;至于已建成地区,整体基建改造难度非常大,但即使这类地下工程不比地面上的建筑和项目引人注目,仍需往这方面投资。
7月16日,一名快餐配送员从北京西城区一段积水的路面骑过。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延伸阅读】北京郊区暴雨导致电力设施受损山区四千余户居民停电
中新社北京7月16日电 (记者 于立霄)从16日凌晨2时开始,北京持续降雨,局部地区出现强降水,密云、怀柔个别地区暴雨导致部分10千伏电力设施受损,四千余户居民停电。
数据显示,15日20时至16日7时,北京市平均降水量为28毫米。其中城区平均降水量31.7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密云区西白莲峪,为288.7毫米。此次强降雨过程,密云区和怀柔区受影响较大。
据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16日发布消息称,北京电力启动了暴雨预警Ⅲ级应急响应,在政府统一协调下,组织20支、约1100余人抢修队伍,全力开展供电抢修。
在怀柔区琉璃庙后山铺村和柏查子村,北京电力配合政府人口转移,主动拉停了相关地区供电,确保民众生命安全。在密云区冯家峪变电站积水约0.5米,北京电力正在全力排水,保障设备安全。
北京电力方面透露,京加路、310省道、西火路等多处道路出现塌方断路,针对多处被冲毁的变压器、电线杆等配电设施,北京电力通过负荷倒带、设备更换等方式,恢复了部分居民用电。
北京电力方面表示,由于道路被冲毁,部分地区交通中断,抢修车辆与人员无法到达现场。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指挥下,北京电力正在组织开展抢修。截至16日15时,已经有3300户居民恢复供电,目前还有800户正在恢复之中。(完)
(2018-07-16 19:49:25)
【延伸阅读】用旧衣服造新商品!港媒:内地时装零售商流行“绿色环保”
参考消息网7月16日报道 港媒称,在北京通往钟鼓楼的街道两侧,到处是贩售量产时装的店铺,它们都在争夺年轻人的眼球和钱包。但是,有一家小店的衣服却在讲述不同的故事。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3日报道,The Bulk House是由卡丽·余创建并由她和乔·哈维共同经营的零浪费商店,他们鼓励顾客购买有助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物件。商店的前半部分摆放着用有机原料制作的商品,都可以再利用,比如棉布包。顾客还可以用一件自己不想要的衣服换一个新商品。哈维向消费者表达了明确的信息。
哈维说:“第一个解决方法是让人们放慢节奏,然后他们就会知道环境有多重要。如果你无法在清晨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那么在办公室里辛苦多久都没有用。就算你衣橱里都是漂亮衣服,有一辆好车和大房子,要是无法出门都毫无意义。”
报道称,与纺织业和服装业有关的浪费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中国内地。绿色和平组织2017年做的有关国际时装消费的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从2014年起就已经超过新衣服购买量的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人均5公斤——中国内地消费者2014年人均购买6.5公斤。
报道还称,而2017年初针对中国内地20至45岁人群的调查显示,约一半的消费者会过度消费。约40%的消费者每周进行冲动消费一次以上,“年轻、收入高的女性”最容易“受影响”。
UseDem是总部位于上海的品牌,使用旧牛仔裤做牛仔背包。UseDem创始人齐妮娅·西多连科说,这样的消费习惯使得环保时尚产品更难卖出去。
她说:“我认为这是最困难的市场。现在是中国消费的时代,加上人们可以轻易买到各种衣服——你可以在淘宝下单买任何东西,然后第二天就送到家里——怎样才能让人们改变行为,停止不断购买新东西?”
西多连科说,她的业务一直在增长,不过一些潜在的客户仍然对使用旧衣物感到犹豫,需要说服他们商品都经过了彻底消毒。
对UseDem感兴趣的第一波客户都是比较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但第二波——大部分是“在意穿什么、吃什么以及如何娱乐”的年轻消费者——购买UseDem的背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背包很时髦,如果可以作出一点贡献,那何乐而不为呢?
报道称,西多连科正在与一家中国内地电子商务公司洽谈有关把旧快递制服改造成公司用包的业务。
报道还称,西多连科还支持一些时装界巨头,这些公司引入循环利用衣物的项目。比如,H&M自2013年推出旧衣回收项目以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收集超过6.1万吨旧衣物。在中国内地就收集到超过2200吨衣物。
中国内地电子商务巨头京东也在做类似项目。
批评大型零售商的人说这些公司应该阻止快消时尚的发展。哈维说:“它们想要看起来绿色环保,因为现在流行。如果真的绿色环保,那很好。但如果只为了看起来绿色环保,实际上一点也不,那就是大问题。”
(2018-07-16 11:37:42)
【延伸阅读】英媒:高档茶热销改变武夷茶农命运 年收入接近800万元
参考消息网7月16日报道 英媒称,产自华东武夷山的乌龙茶价格一路上涨,改变了陈敬喜(音)等茶农的命运。陈敬喜说,今年他卖的半发酵茶可能使他的收入超过100万美元(1美元约合6.69元人民币)。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2日报道,陈敬喜卖的“大红袍”2017年已从每公斤10.8万元涨到了12.5万元人民币——这使他的年收入接近800万元。他用赚的钱翻新了他家的三层楼房,房间地面铺了大理石,并添置了红木家具。
据当地茶农说,由于富有的企业家对高档茶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生长在闽北蜿蜒河谷环境中的茶叶过去10年里平均每年以10%的幅度一路上涨。
而今年,因地方官员发起铲除非法种植茶树的行动,茶叶价格的涨幅增至20%。这反映出加强环境执法影响商品价格的总趋势。
报道称,自2017年以来,执法人员已铲除了1000公顷的茶树,相当于当地茶叶种植面积的10%。在依据2008年发布的禁令实施的一场保护武夷山周边生态多样性的行动中,拘留了至少15人。武夷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陈震(音)是一位茶商,他以每公斤约10万元的价格出售武夷岩茶。他说:“政府加大环境管理力度,使茶的产量减少了。而市场对我们茶叶的需求更大了。供不应求。”
报道称,加大环境监管的执法力度导致茶叶价格急剧上涨,包括水泥、化肥和钢铁在内的其他商品价格也反映了这一点。政府今年对生态考核不达标的官员进行更严厉的处罚,结果,一些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
经营“大红袍”的陈敬喜说,武夷岩茶的价格暴涨始于十年前,当时富有的企业家开始钟情于它的茶香和口感,另外也因为它具有独特性。他说:“如果一种茶售价达到每公斤3万元以上,这就是一个文化问题,就像奢侈品牌包一样。”
报道称,还有一些名气不那么大的品牌茶叶也从涨价中获得了好处。这使几千名在政府指定园区内拥有祖传土地的茶农发了大财。根据官方的说法,到2020年武夷山周边茶的产值将达到40亿元。
茶农周芳(音)说:“我们要感谢大城市的人,他们买茶使我们有钱赚。”她用挣的钱开了一家高档服装店。
报道称,在5月初的采茶旺季,茶农通宵达旦地忙个不停,进行茶叶的烘焙加工。由于当地财富不断增多,几乎所有采茶工都是来自其他省份的流动工人,他们一天的工钱不到200元。
不过,武夷茶农说,自然条件限制了上好武夷茶的供应,它们只能生长在这块自然保护区内。这意味着茶价上涨是可持续的。
资料图片:2017年5月9日,福建省武夷山市天心村茶农在采茶。新华社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8-07-16 11:33:17)
【延伸阅读】北京夜降暴雨触发四大预警 部分河道发生洪水
中新社北京7月16日电 (记者 尹力)北京于16日凌晨迎来暴雨,先后触发雷电、暴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和洪水四项黄色预警。密云、怀柔多条山区公路发生山体塌方。其中,密云区出现特大暴雨,部分河道发生洪水。
受降水云团影响,15日晚,北京多地陆续迎来降雨。随着雨势渐强,北京市气象台于16日2时许先后发布雷电黄色预警、暴雨黄色预警,后于5时许解除。其中,密云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房山区、怀柔区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北京市水文总站发布潮白河洪水黄色预警。
16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大部分地区仍有雷阵雨天气,局地雨强较大,一小时可达3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强降水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
据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5日8时至16日8时,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0.7毫米,城区平均37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密云西白莲峪,达到288.7毫米,水文站最大密云张家坟305毫米。
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截至16日6时,城市河道运行平稳。密云白河张家坟水文站流量1300立方米每秒,是1998年以来(2600立方米每秒)最大洪水,是1972年(2250立方米每秒)以来第三大洪水。北京市排水集团现已启动特级响应,累计出动防汛人员3173人,启动52座雨水泵站。
受强降雨影响,北京密云、怀柔多条山区公路发生山体塌方。截至16日6时,密云区转移2个乡镇6个村共406人,关闭35个景区;房山区转移214人;怀柔区转移162人。(完)
(2018-07-16 11:22:25)
【延伸阅读】港媒:井冈山“红色旅游”追忆红军峥嵘岁月
参考消息网7月16日报道 港媒称,在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的江西省井冈山市,36岁的余孟经营着当地规模最大的红军服装租赁企业。仅2017年一年,他的公司就向来参加红色学习之旅的25.6万人出租过军装。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5日报道,余孟在10年前就创办了“井冈山湘赣边红军被服厂”,但直到最近3年生意才真正兴隆起来。
报道称,在井冈山市蓬勃发展的军服租赁市场,余孟的公司现在占据约60%的份额。
余孟说:“5到10年前,大部分游客就是游客,没有多少人会穿红军军装。但近两三年来,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游客是来参加学习之旅的。”
现在,来井冈山的游客大部分是公务员、国企和民企的员工以及学生。作为工作或学习上的要求,他们被企业或学校派到这里参加培训。
据井冈山市政府统计,从2015年到2017年,井冈山红色培训培训班次、人数年均增幅在50%以上。
2017年1至11月,有大约45万人参加了井冈山的红色培训,同比增长51.22%。这一人数是井冈山市16万人口的近3倍。
报道称,尽管不是全部,但有不少政府单位、企业和学校规定员工或学生在4到5天的井冈山参观学习期间,身穿历史时期的军服。
余孟说,穿红军军服参观井冈山市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对很多人来说,“这已经成了一件必须做的事情”。
报道称,从2010年租出5.3万件军服开始,他的生意规模每年都在稳步扩大。
一名19岁的游客李菲菲(音)来自不远的株洲市。她说,来井冈山是她能够向自己以前的高中同学讲述的一段经历。
报道称,随着这股潮流的兴起,大批身穿军服的游客穿梭于这座城市的博物馆、故居和各个历史遗址。他们还会重走1928年红军被围困时运送粮食进山的小道,以“体验”早期共产党人的艰苦生活。
报道还称,学习之旅往往会突出介绍烈士和英雄。导游会讲述在中国共产党从湖南撤退到江西山区的两年多时间里,一些年轻战士牺牲生命的感人故事。
资料图片:游客在井冈山的“井冈红旗”雕塑前参观(2009年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2018-07-16 11:04:20)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