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美俄隐形战机哪家强?日媒:优劣无法比较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7月31日报道 据日本《产经新闻》7月30日报道称,俄罗斯最新式隐形战斗机苏-57预计明年装备部队。俄官方媒体“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援引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克里沃鲁琴科的话报道了这一消息。为配合该动向,“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还刊登了“日本引进的美国最新式隐形战斗机F-35与苏-57哪家强”的报道。由此可见,美俄最新式战斗机吸引了多么高的关注度。

报道称,苏-57由俄罗斯飞机制造企业苏霍伊制造,它是苏-27的后继机型,其开发研制工作从本世纪初开始。苏-57被归类为具备隐形性能的第五代战斗机,这使得俄罗斯成为继美国、中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国产隐形战斗机的国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俄罗斯研制的苏-57战斗机

日媒援引“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报道称,苏-57具备良好的隐形性能,装备高性能雷达,可进行超音速巡航,机动性强。该机可在任何高度和距离战斗。此外,该战机还搭载可从敌方拦截圈外进行攻击的专用导弹,搭载武器的性能比上一代提升了1.5至2倍。

苏-57可与其他战机联网,能成为引导僚机导弹的作战空域指挥部。

报道认为,被视为苏-57竞争对手的是美军最新式隐形战斗机F-22和F-35。不过,F-22出于军事保密的原因被禁止出口,生产线已经关闭。再生产的可能性比较低。

另一方面,比F-22更新、电子装备更先进的F-35已经开发出一定数量,并陆续向他国出口。预计美国的盟国将部署该战机,日本也计划引进42架。

日媒称,“今日俄罗斯”电视台6月25日刊登了对F-35与苏-57进行比较的报道。报道援引军事人士的分析称,“两款飞机开发理念完全不同。F-35是低成本的轻型战斗机,是为了补充高性能但价格昂贵的F-22。而苏-57是用于制空的大型战斗机,在速度、高度、传感器、武装搭载量、续航距离、机动性上强于F-35”。报道认为苏-57比F-35更优越。

不过,报道也表达了谨慎的态度,称“在现代空战中,战斗机间一般不会空中格斗,机动性和武装搭载量不是那么重要”。

报道最后得出结论称,“真正重要的是武装搭载量与射程的平衡、雷达性能等,两款飞机不存在与之有关的公开数据,而且没有同预警雷达、人造卫星的数据链等与左右现代战斗机能力的要素有关的数据,所以不适合对两款飞机的优劣进行比较”。

报道称,另一方面,在西方的军事人士中间,多数观点认为,“美国装备隐形战机的历史比俄罗斯长,在电子战能力、运用态势等综合实力方面,F-35更具优势”。

【延伸阅读】伪隐身?苏57存设计缺陷或被雷达发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近日,俄空天军苏-57(旧称T-50)隐身战机因其部署到叙利亚进行实战测试一下成为了全球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武器装备,人们纷纷猜测该型机可能会与美军F-22擦枪走火,但苏-57是否真的能实现雷达隐身呢?实际该型机在设计上存在一些固有“缺陷”,本图集就此解读。图为苏-57双机编队飞行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据俄新社2月24日报道,俄军目前已在叙利亚部署了4架苏-57隐身战机。图为以色列ISI地理信息公司的卫星于2月23日拍摄的俄驻叙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卫星照片,可见2架苏-57隐身战机与苏-35S重型战机并排停放在停机坪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叙利亚当地居民在赫梅尼姆空军基地附近拍到的2架俄军苏-57隐身战机飞抵画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首先简析下苏-57的概况。苏-57是由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于21世纪初(2002年左右)研发的单座双发隐身多用途重型战机,脱胎于俄空天军的PAK FA(俄语“未来前线战斗机系统”缩写)项目,其首架原型机于2010年1月成功首飞,截至2017年9月已制造了11架原型机(其中4架目前已派往叙利亚)。本图列举了目前西方军事刊物对苏-57的技参性能推测,实际其性能参数仍处于保密阶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据目前的公开资料显示,苏-57全机长19.8米,翼展13.95米,机高4.74米,最大起飞重量35.4吨。 图为外国军事刊物绘制的T-50剖面结构图(推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俄军方于2017年9月公开的最新一架苏-57(单机编号511,即第11架原型机)原型机照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按俄军的官方宣传,苏-57完全符合西方提出的四代机(另有称五代机)“4S”分类标准,即:隐身能力、超机动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及超空战态势感知能力(另有分类称超视距空战)。除先进的机载雷达设备外,苏-57还配备了最新的“喜马拉雅”电子对抗系统,以及OLS-50M红外搜索跟踪探头(可在雷达不开机的状态下锁定敌机)。此外,按俄军计划,量产型苏-57将于2020年换装代号“产品30”的新型涡扇发动机,届时将具备超巡能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实际上苏-57存在有几大设计缺陷会导致其雷达隐身性能大打折扣,首先是该型机未采用四代机标志性的S形进气道(进气口与发动机不在同一轴线上,可防止雷达波直接照射发动机叶片形成凹腔反射,提升隐身能力),从这张对比图可见,左小图F-22采用的S形进气道,而右小图的苏-57则仍采用常规进气道,涡扇发动机叶片清晰可见,雷达波照射时会形成强反射特征,后者是隐身机“大敌”。高速旋转的叶片形成有规律的回波,使敌方雷达很容易捕捉住,甚至可以通过对叶片转速的辨识识别战斗机的型号。对于隐身战斗机来说,进气道隐身是头等要务,没了进气道隐身,一切免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57的另一大设计劣势是其目前使用的AL-41F1发动机仍采用俄军战机传统的全向轴对称推力矢量喷口,尽管能提供较强的空战机动性能,但会令苏-57后半球的红外隐身性能大打折扣。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而美军F-22隐身战机采用的二元推力矢量喷口则在兼顾推力矢量性能的同时,保证了后半球的红外隐身性能,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实际性能都要优于目前苏-57使用的AL-41F1发动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F-22采用的F119-PW-100推力矢量发动机地面测试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尽管俄军于2017年10月公开的其为苏-57研发的最新的代号“产品-30”的涡扇发动机照片上,显示其喷口采用了锯齿设计,隐身性能略有提升,但与二元推力矢量喷口相比仍存在差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再来谈苏-57的武器系统,除一门30毫米GSh-301固定航炮外,苏-57可搭载总计10吨的包括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制导炸弹在内的各种武器弹药,例如射程超过193千米的K-77M远程空空导弹,以及射程超过140千米的Kh-58UShKE高速反辐射导弹等。图为俄方制作的苏-57所能搭载的大部分武器弹药CG效果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尽管就公开资料来看,苏-57的载弹量与F-22几乎不相上下,但从外形上来看,苏-57的狭长形内置弹舱空间十分有限,可能只能搭载4枚空空或空地导弹(F-22则最多可搭载6枚AIM-120C空空导弹),而位于进气道两侧的武器舱是否存在,还是一个迷。而其大部分能搭载的武器仍要通过翼下外挂,无疑对苏-57的隐身性能又要大打折扣。本图为外国军迷绘制的苏-57弹舱想象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单机编号054的苏-57战机进行外挂武器飞行测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57全外挂地面测试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美军F-22隐身战机展示内置弹舱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航电系统可算是苏-57作为四代战机的一大亮点,其中就包括由3部X波段雷达组成的Sh121多功能雷达系统,最大探测距离超过400千米,可同时攻击16个空中及地面目标,另有机翼上搭载的L波段相控阵雷达可用于探测敌军隐身战机。本图展示了苏-57的雷达及武器系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俄军公开的苏-57搭载的多种雷达系统,从左至右依次为N036L-1-01型L波段雷达(负责探测敌军X波段隐身战机及敌我识别),N036B-1-01型X波段侧视雷达(辅助探测),用于补充X波段前视雷达的盲区以及N036-1-01型X波段前视雷达(主要探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综合来看,目前仍处测试阶段的俄军苏-57在整体作战性能上或要落后于美军F-22战机,尤其在隐身性能方面,最多只能勉强符合“准隐身战机”的标准。当然也不排除俄军在经过叙利亚实战测试后,对苏-57的设计进行大幅改进,对此人们将拭目以待。

(2018-02-28 08:52:00)

【延伸阅读】空中母舰!美新无人机可由F35组网遥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近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下辖的“战术技术办公室”(TTO)放出F-35隐身战机联网遥控小型无人机群猎杀中国歼-20隐身战机的设想图,本图集就此解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其中出现的小型无人机即美空军与Dynetics公司联合研发的“小魔怪”(另译“小妖精”)多用途无人机,最大特点是可从空中投放并回收。图为“小魔怪”小型无人机编队飞行设想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魔怪”除采用“蜂群编队”方式作战外,还搭载多种新技术,包括保密通信,传感器“拼接”遥测等,可大幅增强无人机群的独立(侦察、监视及)作战能力,必要时还能对敌军地面或空中目标实施自杀式攻击(后续型号还可携带微型弹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尺寸较小,“小魔怪”可由不同类型的空中平台投放或回收,如B-1B轰炸机、F-16战机、F-35隐身战机及C-130运输机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本图展示了“小妖怪”无人机群的作战剖面示意图,在由B-52轰炸机从敌防空区外投放后,“小妖怪”无人机群的航程可达555千米以上,在完成对目标的侦察或攻击任务(目标区续航时间超过1个小时)后,无人机群返航,由C-130运输机(”空中母舰“)回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早期概念图中,左侧的B-1B轰炸机正在投放“小妖怪”无人机,而右侧的C-130运输机正在进行空中回收无人机作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尺寸小且机群数量巨大,“小魔怪”不仅很难被敌方雷达发现,而且即使被敌军战机或防空武器目视发现,被击落一部分后,也不会影响其余编队继续作战,抗干扰能力也要强于普通无人机群。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可“空中回收,并重复使用”是“小魔怪”无人机的最大卖点,回收方式类似软管式空中加油,无人机先伸出回收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C-130“空中母舰”释放回收装置,准备回收“小魔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回收钩会利用激光或其他传感器与回收装置对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魔怪”无人机空中回收作业模拟动态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130“空中母舰”内,操作员可在必要时人工干预回收作业,通常交由无人机和系统自动进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成功捕捉无人机后,C-130会将“小魔怪”拖回货舱或两侧主翼下,而无人机将折叠主翼,便于回收作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按DARPA和Dynetics公司的计划,美军将于2018年内开展“小魔怪”空中投放和回收试验,图为“小魔怪”空中投放试验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该项目在2019年的试验目标是在30分钟内连续回收4架“小魔怪”无人机,图为空中回收无人机连续镜头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空中回收无人机连续镜头之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魔怪”无人机不仅能将传统军机变为“空中母舰”,还能起到战力倍增器的作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战术技术办公室”(TTO)的目前正在进行“拒止环境下协同作战”(CODE)项目研究,目的是为现役或未来无人机开发先进算法和软件,拓展其在拒止或对抗空域的对空及对地作战能力,项目重点关注研发及验证改进的协同自主性,使无人机蜂群能在一名操作员(例如F-35有人战机飞行员)的遥控下,完成跟踪、攻击等任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若这一技术成熟后,2002年科幻空战动画《战斗妖精雪风》中设想的无人战机伴随有人战机协同作战的场面或在未来成为现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130进行空中回收系统试飞试验。

图为C-130尾部货舱视角,回收“小魔怪”无人机设想图之一。

即将收入货舱的“小魔怪”无人机,可见主翼折叠后,该机外形酷似一枚巡航导弹。

(2018-05-23 09:07: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