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雪域高原,他们这样练就机动通信尖兵!

西部战区

关注

“01、01我是02,收到回答!有线通信中断,立即开设短波应急指挥通信网……”8月16日下午,笔者在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野外驻训地看到,某营二连接到上级指令后迅即行动,架杆连线、启动设备、输入参数……动作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该旅领导介绍说,他们破除和平积习,一切训练按实战化要求从难从严,大胆尝试、敢于突破,不断提升部队能打仗、打胜仗能力水平。

机动通信兵是首脑机关的“神经中枢”,被誉为“千里眼”“顺风耳”,承担战时和应急情况下通信保障任务。该旅调整组建以来,首次千里机动至海拔4500余米雪域高原驻训。如何在环境恶劣、条件复杂地域练就过硬机动通信兵?笔者从旅领导那里找到了答案:虽然面临很多新情况,但只要我们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实战化要求,对照每个战位练精一招一式、补齐短板弱项,一定能够练就过硬打赢本领。

“101、101、10211、10211、1413、1413……”笔者在某型电台车看到,下士谭泽江端坐在不停闪烁的仪表前,刚刚完成话报工作,就急忙进行短波电台手键发报训练,见笔者过来采访他有些不耐烦:“阶段性考核成绩不理想,这不是我想要的,苦点累点没什么,咱不能拖连队的后腿,得加紧练。”其实,前期连队组织专业技能考核,优秀率并不高,他们知道高原与内地不一样,但破解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练”。

“天调出现故障,立即启用宽带天线进行沟通联络。”故障排除也是他们训练的必修课。在一次保障上级演练中就吃过亏,由于通信手段遭干扰导致指挥通信网短暂中断,导致整个战局十分被动。他们发现高原缺氧、低温等复杂气候会影响电磁波传输,油机、电池等装备部件的功效率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为此,他们针对出现的性能发挥不稳定、动中通联难等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通联方法,通过灵活选择开设位置、拓宽通信渠道、增加电台功率等方法,实现陌生地域下保通打赢目标。

“高原架设天线也是最难的。”上士祁家升是“架线高手”,曾经多次参加通信专业比武取得名次,他说有时很“头疼”,高原气候变幻莫测,大雨和冰雹说来就来,再加上风向多变,高原缺氧对体能要求又高,按大纲要求拿个优秀很不容易。

“在近似实战环境下练兵,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平时即战时,要随时做好打仗准备。”连长许正告诉笔者。面对困难环境,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把这次高原驻训当成苦练精兵的最佳时机,注重利用复杂地理环境、极端天候条件等练强适应战时的战斗体能、练活随时能上的战斗技能,真正把机动通信分队打造成过硬的“神经中枢”。

雪山脚下,一台台通信装备快速展开,一个个险难课目快速完成,不一会功夫,一座高效的通信枢纽就悄然开设完毕。某营营长秦超欣喜地告诉笔者:“高原练兵,我们一直在行动。通过此次高原驻训,我们补齐训练短板,官兵专业技能得到大大提升。”

作者:乐洪铭 王廷江 潘吉业

本期编审:杨彪

责任编辑:李胜子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