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港媒文章:美质疑孔子学院属于极端偏执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8月21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19日发表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集团执行董事戴维·多德韦尔的文章《美国政界人士将孔子学院与间谍活动联系到一起是极端偏执》。文章称,孔子学院在努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在海外教授中文。对于那些认定遍地是间谍的人来说,更值得关注的地方在别处。全文如下:

我想探讨一下有关孔子学院偏执的胡言乱语,尤其是美国政界人士,他们暗示孔子学院是间谍活动的温床、对国家安全带来某种生存威胁。

但首先,我想回到半个世纪以前的1967年,当时我正在英国林肯郡的格兰瑟姆镇准备考大学。我写了封信给英中了解协会,然后收到了一堆宣传材料,成为格兰瑟姆镇大概唯一拥有《毛主席语录》的人。

我去巴基斯坦当了一年的志愿教师,回国后攻读社会人类学和发展经济学学位。我和几个在英国学英语的中国内地学生住在一起。其间我教过他们当中一些人。

毕业两年后,我到英国《金融时报》做外事报道。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中国和撰写有关中国的文章,与中国驻伦敦大使馆的一些低级别工作人员见过面。

一个寻常的上午,有人打来电话说想和我“随便聊聊”,他说了一个地址,我知道那是军情五处所在地。接下来的经历匪夷所思。对方详细盘问我跟中国和中国人的关联。他甚至拿出了我1967年写给英中了解协会那封手写信的复印件。

这个人后来再没跟我联系过。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当初他是怀疑我充当间谍还是在考虑招募我当间谍。不管怎样,我显然都没合格。

时间快进到1984年,地点是南京一家政府招待所——我在中国从事新闻报道期间住过的小旅馆之一。昏暗的咖啡厅里除了我之外只有一个人,所以我们闲聊起来。他是美国律师,在一个“代表处”工作。他的普通话讲得很好。

那时在英国几乎还没有学中文的可能性(大概有两所大学开设这门课),我问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美国人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答案很简单。许多美国大学都开设了中文课程。他告诉我,大部分经费要么来自亲台湾的美籍华人,要么来自五角大楼。他还说,他在代表处无所事事,“真正的工作”是悄悄分发圣经。他是摩门教徒,这是他传教职责的一部分。

近几十年里美国有数以千计的人以秘密颠覆共产主义为主业,或以间谍身份,或在中国各城市开设“代表处”。我觉得美国当前惊慌失措与道德愤慨的虚伪论据有点烦人。

特德·克鲁兹和马尔科·鲁比奥支持约翰·麦凯恩的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他们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渗透美国教育来压制批评意见、净化有关中国的教育的一个关键途径”。针对这种美国政治领导人麦卡锡式的偏执,我想引用《华盛顿邮报》北京分社前社长潘文的话:“如果美国学生那么容易被从中国引进的有偏见的教科书和有偏见的教学方法洗脑,那我们这个国家就真的有麻烦了。”

毫无疑问,孔子学院在努力传播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在海外教授中文。

是的,它们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法语联盟或歌德学院惊人地相似。对于那些认定遍地是间谍的人来说,更值得关注的地方在别处。

【延伸阅读】美国“全政府对华战略”呼之欲出?未必

参考消息网8月18日报道 美国正酝酿制定“全政府对华战略(a whole-of-government strategy on China)”?如果按照由美国总统特朗普最新签署的美国国会“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的说法,答案将是肯定的。

据媒体报道,这份法案包含多个涉华消极条款,呼吁制定“全政府对华战略”就是其中之一。针对该法案中的消极条款,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4日应询时表示,中方敦促美方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理念,正确客观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

有舆论指出,国防授权法案是由国会发起的法案,体现国会意志,表明国会希望白宫拥有全方位的对华战略。而其向白宫提出这一要求亦并不意外。

舆论观察到,最近几年,美国对华战略时常遭到质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统一性。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就曾刊文称,美国对华战略断断续续且杂乱无章。文章指出,在支点向亚太转移的旗号下,美国的对华战略多得让人目不暇接。它们有着各种新奇名目,比如“空海一体战”、“近海控制”、“群岛防御”等。美国政府缺少的是一项针对这个亚洲大国的整体性战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学者孙成昊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指出,一方面,美国国会认为,目前白宫内部在对华战略方面存在分歧,所以才敦促联邦政府拿出统一对华战略;另一方面,去年底,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报告,并确认了一个大致方向,即此前的对华战略是失败的,但并未就此推出新的对华战略,因此,国会也希望通过这一方式,提醒或要求联邦政府尽快拿出新的对华战略。

孙成昊进一步称,以往,美国对华战略强调在中美关系中合作为主流,并未执著于大国关系的竞争性。但现在美方认为,大国竞争已取代恐怖主义,成为当前美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并将中国及俄罗斯明确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可以说,美国对中国的定位及国际形势的研判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也必然要求美国对华战略作出变化。

舆论猜测,新的美国对华战略可能将出现重要调整。由于美国政府当前的执政基调是“美国优先”,加之对中国和平发展政策的误读和误判,鉴于此,有观点认为,美国对华战略的出发点及定位已经不同,而这两点的变化也会导致其战略手法发生变化。在美国方面看来,中美之间竞争的一面将上升,而合作的一面将下降。如果以往美国强调中美间合作与竞争并存,那么如今可能将更强调竞争。

不过,尽管这份可能在酝酿中的“全政府对华战略”看似来势汹汹,但短期内依然难以出台。

孙成昊表示,当前,虽然美国认为以往对华战略已经失败,但其现在仍然没有确定究竟应该如何应对中国。在美国,有人将中国同冷战时期的苏联相比较,但实际上,中国与冷战时期的苏联完全不同。实际上,美国对应对中国发展是没有经验的。因此,美国在对华战略方面仍处于探索的过程中,近期内很难出台所谓“全政府对华战略”。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在对华战略方面可能依然从具体问题入手,继续强调结果导向的外交政策。中美关系极其复杂,议题繁多,双方必然既有竞争亦有合作,因此,采取一套或用一种理念处理中美关系中所有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孙成昊认为,一方面我们需要明确,国防授权法案是一个国会法案,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签署,但并不代表白宫从签署之日起就开始对中国采取全面制衡策略,我方依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另一方面,鉴于当前美国尚无全方位的对华战略,因此,中美关系仍具有可塑性。未来,中美双方仍需加强战略沟通,尤其是要坚持除经贸外的、更广泛议题的沟通。(完)

(2018-08-18 09:23:12)

【延伸阅读】中情局叫嚣中国发动“无声冷战”!这次美国又闹哪一出?

参考消息网7月23日报道 关于“中国威胁论”,美国中情局这两天又给出了一个“新版本”。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中情局一位高级亚洲问题专家7月20日说,中国正在对美国发动一场“无声的冷战”,正在动用其全部资源努力取代美国,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报道称,中情局东亚任务中心副助理主任科林斯在科罗拉多州举行的阿斯彭安全论坛上说:“我认为,他们对我们发动的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冷战。”

有舆论发现,近期,美方已在多个领域炮制出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内容涉及面广。

在经济方面,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就报道称,美国会众院曾举行所谓“中国威胁”系列听证会;在军事领域,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亦报道称,在太平洋地区指挥美国陆军部队的布朗将军曾在澳大利亚鼓吹“中国军事威胁”;在文化方面,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曾介绍称,中国孔子学院遭到部分美国舆论及政客的抹黑。

那么,“无声的冷战”将是美国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版”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孙成昊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称,看待这一问题,首先需认清“无声的冷战”概念是在何种背景下由何人说出的。显然,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中情局官员。中情局是于1947年在冷战背景下成立的,该机构内的冷战思维本身就比较浓郁。从中情局的角度看,可能有很多国家都在对美国发起“无声的打击”,但这并不是美国对华的主流看法,而是一种偏向于小众并且带有职业特点的看法。不仅如此,所谓“无声的冷战”说法亦没有事实依据。中国现在显然没有对美国采取所谓“冷战式的对抗”,中国方面是采取通过就一些问题达成合作的方式来试图缓解中美之间相对紧张的态势。反而是美国方面对中国在经贸方面持续“发难”。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军方、情报机构等部门在对外政策上一直都相对强硬,但这不代表美国所有对外决策机制都是用这种眼光去思考对华问题的,所以也不必对这种言论太过紧张。

关于两国关系,孙成昊表示,中美关系远比一些具体问题要复杂得多。尽管现在双方经贸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不能以偏概全,甚至陷入其中。中美仍要尽量扩大双方合作的领域,以此化解分歧。

有舆论注意到,事实上,在美国政界军界,并不乏希望与中国对话以及驳斥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声音。

美联社就援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国防政策和军备控制的前高级主管富兰克林·米勒的话说,有必要与北京进行对话,“我们必须努力接触。我认为接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中低级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尝试”。

还有媒体援引耶鲁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保罗·肯尼迪的话说,目前美国朝野对华舆论的确过度夸张渲染,走得太远、调门太高。那些民粹主义、咄咄逼人的“反华”辞藻,并没有数据作为支撑,令美国担忧的某些事情也还没有发生。无论如何,中美关系的发展,需要战略耐心,特别是对特朗普的白宫而言,需要“尽可能的耐心”。(完)

(2018-07-23 17:20:57)

【延伸阅读】再这样抹黑中国,西方媒体的脸会被“打”得更疼

参考消息网7月4日报道 一些西方媒体“乐此不疲”抹黑中国海外投资承建的项目,而这次,它们却被当事国狠狠“打脸”。

有媒体注意到,关于由中国公司投资建设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近日就成为个别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靶子”。美国《纽约时报》就在近日报道中炒作所谓“债务陷阱”及港口用途,还对中国公司的正常投资建设加以指责。

该报道一出,斯里兰卡多方随即出面澄清。斯里兰卡《每日镜报》6月30日报道称,总理的声明称,“汉班托塔港只是个商业港口,将带来本地区急需的经济增长”。这家媒体7月1日还援引斯里兰卡前总统拉贾帕克萨的声明称,《纽约时报》指责其“接受中国公司资助”的说法含糊不清,是对自己的“污蔑攻势”。

显然,对于中国公司在斯里兰卡投资、建设、经营港口到底做得如何,最有发言权是斯里兰卡,绝不是美国方面或其他西方媒体。而斯里兰卡各方主动澄清西方抹黑中国报道亦并不意外。

新华社驻科伦坡记者唐璐在与参考消息网连线时称,一方面,《纽约时报》的新闻本身就是无稽之谈、别有用心。斯里兰卡无论是现政府还是前政要都出来澄清;另一方面,斯里兰卡政府对于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这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斯里兰卡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一直坚定地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而《纽约时报》的文章显然把矛头指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破坏中斯关系,因此,斯里兰卡政府需要主动出击。

曾赴斯里兰卡调研的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龙兴春教授对参考消息网介绍,自2009年内战结束以后,斯里兰卡就把重心放到经济发展上来,改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可以说,斯里兰卡方面决定投资建设汉班托塔港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但斯里兰卡自身条件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寻求外部支持。起初,斯里兰卡方面邀请印度公司投资建设该港,但遭到印度方面拒绝,同时,西方国家亦“帮不上忙”。在此背景下,斯里兰卡方面转向中国寻求支持。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斯里兰卡很多大型项目都是有中国公司投资或承建的。同时在亚太地区,西方国家的力量及影响力逐渐衰退,便形成了嫉妒心理,并恐惧与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竞争,因此频频抹黑中国,放大某些负面情况,并试图以此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

不过,西方媒体的抹黑伎俩在事实面前终究是不堪一击。7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例行记者会上称,这样严重歪曲事实的报道要么就是不负责任,要么就是受命于别有用心之人。我可以告诉这些人,中斯双方致力于继续推进汉港项目合作,实现斯方成为印度洋物流中心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斯里兰卡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区域互联互通和地区国家共同繁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表示,西方媒体的抹黑可以蒙蔽一部分人,但一定不会长久。此次斯里兰卡方面对西方抹黑中国报道主动“出击”,表明斯里兰卡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投资是合规合法的,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是支持当地建设的。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这一点,西方媒体的脸可能会被“打”得更疼。

他还表示,斯里兰卡方面的主动澄清亦释放了一种积极信号:未来,中斯合作将继续扩大,前景可期。(完)

(2018-07-04 17:30:23)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