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一支为导弹安装“视听神经”的神秘部队

南部战区
作者:方雷、常文博、张鹏飞
导读他们是火箭军中一支鲜为人知的神秘部队,他们被誉为 “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他们是国家级通信应急抢修队,组建5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顶风冒雪、战天斗地,常年转战在深山峡谷、荒漠戈壁、雪域高原上,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为导弹构筑“视听神经”。▲在河流中进行光缆埋设作业
用常态化训演为战斗力磨锋砺刃▲搬运标石
“呜呜……”前不久,南方某大山深处,正带领官兵进行国防工程施工作业的火箭军某部线路二连连长王建光听到警报后,立即下达任务转换命令:“所有人员迅速撤离施工现场,迅速转入应急状态……”
▲ 穿越涵洞作业
换施工作业服、领武器装备……应急通信抢修、侦查警戒、医疗救援等6支分队迅速集结展开行动。只见,施工作业区域周围立刻硝烟四起,警戒分队的10余名官兵,正组织在警戒线外围开展巡逻;而左侧应急通信抢修分队的官兵,正携带光缆抢修器材奔向被炮火炸毁的光缆断点。此时,距离施工作业区域百余米的6名官兵正在紧张开设后方野战医疗救护所。
开剥光缆、酒精除灰、熔接光纤……应急通信抢修组中的3名官兵正相互配合着,抢修光缆断纤;杀菌、绑绷带、抬担架,医疗救援组中的2名官兵把刚在警戒侦查中受伤的一名战士,从“战场”上后送下来……
▲深山人工开挖
“报告连长,报告连长,光缆损毁点已顺利对接!”30分钟后,连长王建光的对讲机里传来前方通信抢修组的消息,刚被“敌人”炸弹毁伤的光缆顺利接通。
连长王建光告诉记者说,像这样的应急抢修演练,他们每月都要组织一次,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官兵在实战中的应急处置能力,目前,他们已经能够实现3小时之内完成200公里光缆抢通任务,完全能够保证在接到国家级应急通信抢修任务时,拉得出,顶的上,打得赢。
▲野外通信应急
用红色基因为战斗力凝心聚气▲重温入党誓词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这支部队却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1965年10月组建至今,他们长年转战深山密林、荒漠戈壁、雪域高原和生命禁区,面对“氧气难吸饱,四季穿棉袄”“洞内冰窟洞外火炉”一样的恶劣环境,一茬茬官兵以崇高的牺牲奉献精神,顶风冒雪、战天斗地,每天完成超出常人体力几倍的施工任务量。
▲在大漠戈壁施工
那年夏天,该部线路二连在一条100多米宽的河上执行跨河架设光缆任务,面对湍急的河水和高山陡坡,官兵手拉肩扛转运物资,每人同时抬两根光缆,有的人脚磨破了、手流血了还在坚持。就这样苦战三个月,终于按期顺利完成任务。
▲ 人工压缆
为了在大漠戈壁给导弹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他们与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抗争,与飞速流逝的时间赛跑。往山上运送电线杆,机械上不去,他们就用绳子拴着扛杆人的腰,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挪动,有的战士跌倒了再也没有爬起来,有的战士睡下去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对接
该部安装一连士官付军长,常年战斗在施工一线,挖缆沟、扛天线、搞爆破,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始终保持着冲锋姿态。罹患癌症后,他没有退却,以坚强的意志与命运和病魔抗争。病情刚一稳定,就主动要求返回工地,跟班作业,以羸弱的生命之躯战斗到最后,把年仅34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国防施工现场。
▲人工放缆
正是靠着一代代官兵凝聚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通信工程兵精神,这支部队先后参与完成多项重大国防通信工程建设、战时通信工程保障、“99国庆阅兵”、汶川抗震救灾、云南抗旱救灾、陇海铁路线抢通等任务,部队先后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 防汛演练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针对部队转场频繁,官兵流动分散的实际,为增强凝聚力,这支部队通过举办“最美通信工程兵”评选、编撰《征战风采录》、开设士兵讲坛等形式,激励官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投身导弹阵地建设。
▲深山人工开挖
2014年2月,该部钻探连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要求在某处大山中钻探馈线孔,有着18年钻探经验的三级军士长邱军辉被任命为钻探组长。在一次施工作业中,钻机冲击器突然出现故障,怎么操作都没有反应。如果钻机冲击器掉入溶洞,后果不堪设想。邱军辉立马带人进入坑道,顶着直流而下的泥水进行摸索打捞。十分钟后,大家都成了泥人,浑身湿透,嘴唇青紫,但没有一人主动申请换人。经过几小时的轮流作战,终于将冲击器打捞了上来。
▲安装天线
用科技创新为战斗力加装“引擎”▲无线通信架设
新时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为火箭军信息化保障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为此,他们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最新专业精尖技术,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充分吸纳了官兵的130余条意见建议。
2016年底,该部线路三连执行桥梁吊挂任务时,由于操作手多费了几个卡子,导致最后一节钢管无法安装。派人去县城购买,却无法找到匹配型号,最后只得从市区发货,不仅价格昂贵,还耽误施工进度。
▲破碎顽石作业
时任线路三连一班班长的郭忠杰 开始“琢磨”起来,他把研制加工机的想法汇报给营里,张营长立即安排助理员刘玉东协助研发。两人跑遍了市内的大型加工厂,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从外形设计、工作原理、实用性能等各个环节反复推敲,画了20余副设计草图,最终确定出便携式多功能液压成型机的设计方案。
▲进行吊挂作业
2017年初,样机被送到机关,经过技术骨干反复操作试验,该机不仅工作效率极高,制作成本也只有地方厂家的24%,同时还具备剪切、冲孔、折弯等功能,加之其可以自由拆解,单部件不超过50kg,更符合团队流动性强的施工特点。
▲穿越“毒障”演练
近年来,由该部官兵自主革新研制的无线通信台站安装物资传送系统等十余项革新成果,全部投入到施工一线,为国防工程建设节约经费。
▲外学焊接技术
打赢,是最大的忠诚。正是靠着红色精神的传承激励,这支部队近年来圆满完成一百余项国防通信工程施工任务,其中十几项工程作为“免检工程”、“样板工程”移交。还涌现出“国防施工模范营”和“全军优秀指挥军官”韩立、“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胡海洋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典型。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转载请注明来源
监 制:王雁翔
责任编辑:罗 炜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