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英国《自然》周刊:“一带一路”铺就中欧科技合作路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5月13日报道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5月8日发表题为《中国绘制走进欧洲科学的道路》的文章称,欧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方面的合作,中国与欧洲多国的科学合作和人文交流都在日益深化。

“一带一路”重视科技合作

文章在开头描述道,在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所在地东南方向,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正在辛勤工作,将最后一块玻璃窗安装好,建成一座熠熠生辉的新建筑。

经过4年的规划和建设,“中国—比利时科技园”即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科技园区竣工。这一耗资2亿欧元的设施最终将为来自中国和比利时的约17家高科技公司提供实验室和办公室,这些公司都计划在对方国家打开市场。计划迁至该科技园的公司包括制药商以及专注于太阳能、癌症治疗和3D医疗打印的公司。

文章称,这个科技园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小部分,欧洲在这个项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是最初丝绸之路的最终目的地。意大利今年3月加入了“一带一路”计划,与中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文章指出,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增加贸易上,但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章称,对基础设施和研究进行投资的承诺对许多经济困难的中东欧国家具有吸引力。这些国家一直与人才流失、持续腐败和缺乏研发支持等问题作斗争。在中东欧,中国公司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附近投资建设一座节能的“智慧城市”。据推广人员说,这将是欧洲首个此类开发项目。

文章称,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在努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热切欢迎中国的支持。他们视中国为一个尊重他人的伙伴。

欧盟委员会研究部门前负责人罗伯特—扬·斯米茨认为,只要有明确、透明的规则,与中国的科学合作就是一件好事。

“16+1平台”搭建合作桥梁

去年7月初,在保加利亚举行了一次明确聚焦中国的高级别活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6+1”)。文章介绍,这一合作机制开始于2012年,成员包括中东欧的16个国家和中国。

文章称,“16+1”协调了中国在欧洲的许多“一带一路”计划。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说,从2012年到2017年,共举办了233场“16+1”相关活动,2018年举办了约40场。这个“16+1”机制就像一个微型欧盟,寻求协调从环境监管到航空联系等所有领域的活动。

文章指出,该机制还参与科学合作。立陶宛负责协调包括研究在内的农业合作,罗马尼亚负责主办一个研发中心,旨在将中国枣树在欧洲干旱地区的种植商业化。匈牙利、捷克和黑山的大学也有“16+1”中医中心,与中国的大学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将中医推广到欧洲各地。

文章援引欧盟亚洲中心研究员巴尔特·布罗尔的话说:“东欧和中欧国家越来越把北京视为亟需的实体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捐赠者。”

黑山位于西巴尔干地区,即将加入欧盟。2014年,黑山达成了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一项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为黑山一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提供85%的资金。

文章称,黑山还渴望获得中国在建立科研和商业科技园区方面的专业知识。去年12月,黑山一个代表团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关于科技园区发展的“16+1”研讨会。

黑山科技部顾问伊万·托莫维奇说:“我们在中国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和最佳做法。”

在欧洲国家中,匈牙利可以说是参加“一带一路”倡议最活跃的国家。它拥有一项重要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一条350公里长的高速铁路,将把中国商品运往欧洲。

文章称,两国的科学合作也在迅速发展。201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布达佩斯成立了中国—中东欧研究所,旨在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王伟光表示,该研究院标志着双方“人文交流和学术交流进入新阶段”。

斯密茨现任欧洲顶尖研究机构、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校长,在他看来,“一带一路”计划无疑将推动中国和欧洲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材料和计算等领域的科学合作。

他说:“因此,有关各方之间的双赢局面是有保证的,丝绸之路可以成为真正的双向道路。”

【延伸阅读】“一带一路”已成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

参考消息网5月10日报道 香港媒体报道称,5月7日,《“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BRTII)》(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投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跨境资本增速远高于其他区域,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外资流入地。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比较,“一带一路”内部贸易在全球总贸易中的占比提升明显,至2017年已达13.4%,超越北美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进一步显现。

据香港《大公报》5月8日报道,报告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路孚特、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等共同编制完成。BRTII分为贸易指数和投资指数两大指数框架,从总体、区域、国别、行业等不同层面,对2012年-2017年的41个样本国进行分析测算。结果显示,“一带一路”贸易总指数呈逐年上升态势,未来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资本需求。

沿线贸易中间品占61%

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协同优势,全面促进区域内贸易创造,区域内贸易联系愈发紧密,中国、新加坡等国对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升温情况下,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稳定器”。

报告研究发现,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比较,“一带一路”内部贸易在全球总贸易中的占比提升明显,至2017年已达13.4%,其体量已相当于欧盟内部贸易的65%。“一带一路”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进一步显现。

报道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国家内部贸易联系愈发紧密,全球贸易参与程度稳步提升,2017年贸易参与度达到55.2%,其内部贸易联系亦愈发紧密。报告还指出,从贸易方式看,原材料、燃料等中间品贸易成为“一带一路”区域贸易的主要形式,2017年“一带一路”中间品贸易占区域内贸易的61.0%。

外资流入占全球31.6%

报告认为,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最大的中间品贸易大国,及其“中国市场”的角色将成为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BRTII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中间品进口总额为9431.2亿美元(1美元约合6.8元人民币——本网注),占“一带一路”中间品进口额的36.3%,其比重较2013年上升5.0个百分点。其中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3023.1亿美元,占中国中间品进口总额的32.1%。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极大促进“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

报道介绍,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投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跨境资本增速远高于其他区域。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资的总额分别达到1554亿美元和323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7.3%和2.1%,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外资流入地,其31.6%的占比,大幅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的23.0%,以及欧盟的21.2%。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投资大大增强了东道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图为在重庆举行的“一带一路”特色商品展销会。新华社

(2019-05-10 00:16:02)

【延伸阅读】《自然》周刊:“一带一路”重绘世界科学地图

参考消息网5月6日报道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5月1日发表专题文章称,中国大规模的“一带一路”倡议将重塑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

文章称,贸易是“一带一路”倡议最核心的关注点,但科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自然》周刊的一队记者动身出发,在“一带一路”倡议瞄准的各块大陆上,研究该倡议是如何塑造研究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的。在过去6个月中,他们采访了100多位研究人员、毕业生、决策者以及监督政府的组织,记录了中国的活动带来的光明前景以及潜在问题。

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

文章开头写道,2018年11月的一个寒冷早晨,阿什拉夫·伊斯兰身处距离他在温暖的孟加拉国的家人3000公里远的地方,滔滔不绝地谈论在北京遇到的科研机遇。

文章介绍,伊斯兰正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技术。废水在孟加拉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他说:“我们在国内有良好的设施,但这里的设施与我以前使用过的完全不同。”

来自缅甸的博士生泰昂波正利用中国提供的奖学金,在北京研发利用微生物从低品位矿石中提取铜的方法。如果他的项目获得成功,可能有助于延长缅甸铜矿的寿命。研发取得突破还意味着他的国家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他自豪地说:“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文章称,泰昂波和伊斯兰是来自几十个国家的1300名研究生中的两位,他们在北京进行不超过4年的研究,帮助解决他们国内的科研问题。中国科学院与总部设在意大利东北部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合作,设立了“中国科学院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计划”,每年资助200名奖学金获得者。但这不是普通的奖学金计划,这200人中的每个人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小部分。中国已经与127个国家就“一带一路”倡议签署了合作协议。

文章称,在世界很多地方,中国政府、企业和当地商业合作伙伴一起修建高速公路、设计高速铁路、开采化石燃料储备、启动发电厂、建造空港和海港。这都是中国构想的宏大倡议的一部分。

“双赢”理念贯穿所有项目

文章称,中国领导人把科学视为与其他国家增进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去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强调了这一点。他说,科技创新是驱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动力。

文章介绍,中国的大学——以及中科院旗下庞大的研究所网络——纷纷派人奔赴世界各地。它们提供科学援助,签署合作协议,其规模是近30年来未曾有过的。白春礼4月19日宣布,中科院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一部分的科技项目上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人民币。

据介绍,在斯里兰卡,中国正在与斯方共同资助一个专注于研究安全饮用水问题的中心,并支持就该国农村人口肾病危机开展的调查工作;在巴基斯坦,中国正在与巴方共同赞助一系列研究中心,研究课题包括水稻、人工智能和铁路工程等;在欧盟的中心地带,中国与比利时共建了一个科技园,有望扩大医疗器械、太阳能和其他技术贸易公司进驻;在南美洲,中国与智利和阿根廷合作建造天文研究中心,并获得了与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天文台合作的机会。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项目涉及数以万计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以及数以百计的大学。在发展中世界,中国科研拓展活动未留下足迹的地区几乎没有。

文章认为,这标志着一个重大的变化,即中低收入国家正在科技方面获得支持。在这一领域,中国正在成为美国、日本和更富裕的欧洲国家的竞争对手。随着中国崛起为科技研究大国,它带来了与其他主要科技国家不同的视角。

位于布鲁塞尔的俄罗斯—欧亚研究中心主任特雷莎·法伦说,首先,“双赢”的理念贯穿所有“一带一路”项目。每一个重大投资项目不仅给东道国带来好处,也给中国带来好处。中国希望从投资项目中获得科研和经济上的好处。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李寅说,另一个区别是,中国认为自己是贫穷国家更合适的合作伙伴,因为中国仍然记得贫穷的滋味。

文章称,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做法赢得了众多支持者,包括斯里兰卡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和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伊姆兰·汗去年在大选获胜的演讲中说,他希望了解中国是如何从一个穷国变成一个新兴大国的。

国际合作三条轨道并行

文章称,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丝绸之路把远东与欧洲连接起来。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一直在提到关于复兴这些古老的贸易通道的讨论。2013年,中国领导人在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把这一目标作为重中之重。

文章指出,在过去6年里,“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长为一个由海上和陆上路线组成的复杂的全球网络,其中中国是焦点。

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科技合作的迹象是在中国领导人2013年9月访问中亚后不久出现的。次年,中科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兀鲁伯天文研究所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米级天文观测设备升级改造方面展开合作。乌兹别克斯坦兀鲁伯天文台台长舒赫拉特·叶甘别尔季耶夫对《中国科学院院刊》说,乌兹别克斯坦在天文望远镜制造方面没有经验,所以最重要的技术部分是由中国工程师完成的。这是中科院更宏伟计划的开始。

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科技合作在3条平行轨道上运行。在中国,中科院在其下属研究所建立了5个卓越创新中心,培养中科院每年招收的200名博士研究生。

在境外,中科院在非洲、中亚、南美、南亚和东南亚建立了9个研究和培训中心——通常与东道国共同出资。例如,设在圣若泽—杜斯坎普斯的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正在监测空间天气变化,开发预测模型。在曼谷,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帮助泰国的大学和技术公司与中国同行合作,同时也让中国在该地区有了立足点。此外,中科院还与中国和其他地方的大学进行了数以百计的单独合作。

第三条轨道是中科院所说的数字“一带一路”。这是一个参与国共享数据的平台,作为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中国合作项目的一部分。这些数据包括卫星图像以及关于自然灾害、水资源和文化遗址的定量数据。

文章介绍,为了将这些计划和其他活动整合起来,中科院在2018年成立了一个科研机构超级委员会。这个科研网络的缩写是ANSO,即“‘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简称。它的37个成员遍布全球,包括俄罗斯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成员之一。作为其活动的一部分,ANSO计划支持和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改善粮食安全和减少缺水状况。

积极回应外界环保关切

文章认为,多年来,中国自己的研究机构一直在提醒中国庞大的跨欧亚交通网络对环境的影响。

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他的同事绘制了丝绸之路沿线古遗址的地图,包括“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地区。他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应该像中国那样开始建立保护区。他说:“外国还应避免在地震带或历史遗址附近修建公路或铁路。”

文章称,对“一带一路”项目的环境关注也开始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托研究“一带一路”项目在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的环境影响。包括中国政府官员在内的研究小组2月份在这两个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预计这项研究将在中国受到支持,因为它是应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要求进行的。该委员会由世界顶尖环境专家组成,向中国政府汇报。

近日,中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论坛,讨论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环保关注。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召开此类会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首席顾问亚瑟·汉森说,一个目标是能够把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的基本要求,并确保公众参与决策和开放数据访问。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中国问题学者安德鲁·斯莫尔说,根据他的经验,中国的决策者会积极致力于解决问题。斯莫尔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初具规模,中国政府将寻求与更多国际组织合作,包括环保组织和大学。

亚非拉科学家靠近中国

文章称,随着中国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投资,它正在改变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研究人员对未来的看法。中国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首选的科研合作伙伴。非洲、亚洲以及某种程度上南美洲的前几代研究人员都在西方国家接受训练,他们的知识根基在西方国家,但这一代研究人员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接受采访的几名年长科学家说,年轻同事——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接受了博士训练或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后回国的同事——现在通常较少与西方科学界接触。曾经在瑞士日内瓦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的斯里兰卡疟疾专家卡米尼·曼迪斯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中国而不是美国,他们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将进一步削弱。”

去年11月,在北京与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博士生会面时,《自然》周刊记者询问他们是否有人希望延长在中国的居留时间,是否会考虑在中国更加长期地工作和生活——就像他们在国内的前辈曾经在欧洲和北美所做的那样?中科院一名官员指出,学生的合同规定他们必须在完成博士学业后回国。她强调:“我们不想造成(其他国家)人才流失。”

(2019-05-06 13:43:56)

【延伸阅读】外媒评述:“一带一路”让世界更美好

参考消息网5月1日报道 外媒称,“一带一路”倡议因选择成为一种各方受益、共同发展、分担责任的国际关系模式而生机勃勃,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就是力证。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4月29日刊文称,中国政府再次展示了影响世界经济的能力和意愿。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以及37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出席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令人注意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范围之广。该倡议在2013年提出,旨在构建一个平台,帮助中国加强与其他国家——包括部分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构思是通过对主要在不发达国家的公路、港口和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将中国与欧洲、非洲和亚洲连接起来。

文章称,中国多次表示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必要的互联互通以推动交流和全球发展。

文章指出,中国有经济能力这样做。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自信地展示其他经济体从未经历过的巨大经济发展,还可以证明自己具备强大的融资能力。中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成功避免了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动荡。目前,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仍然维持在7%左右,并且在减少贫困人口和增加人均收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另据拉美社4月29日刊文称,“一带一路”倡议因选择成为一种各方受益、共同发展、分担责任的国际关系模式而生机勃勃,回击了西方提出的各种负面预测。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就是力证。

文章称,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的本届论坛已经成为达成广泛共识的平台,开放、互联互通和和谐共存将成为各国在应对全球迫在眉睫的各种问题时的原则。

文章指出,与2017年的首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规模进一步扩大,近4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参会,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名外宾应约而来。

文章介绍,论坛期间还签署了总额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达成了283项务实合作成果,涉及金融、投资和打造多边合作网络等。在论坛结束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与会国领导人重申了加强多边主义对于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性,决心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期待进一步开放市场,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其他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措施。

文章称,在美国力推保护主义从而威胁到当前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提振停滞不前的全球经济。

文章援引官方数据称,2013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超过800亿美元,其中在沿线国家建立了82个经贸合作区,创造了近30万个工作岗位。

文章介绍,6年来,已有120多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合作伙伴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

文章表示,北京始终强调,在与有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从不强加于人,也从未施加过任何所谓的“不可接受的条件”,每一个项目都是各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赞同这一立场,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许多投资合作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合作,增强了各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并为推动绿色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文章还援引古巴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格拉迪丝·贝赫拉诺的话称,“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化,中国凭借其“合作和促进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引领该倡议的推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是可能实现的”。

(2019-05-01 12:39:00)

【延伸阅读】英媒文章:中国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参考消息网5月1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网站4月29日刊文称,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调整,旨在表明其愿意采取一种更加包容和更具透明度的方式。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4月27日在中国首都北京闭幕,出席论坛的近4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发表联合公报。

文章称,在本届论坛上,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一些调整,旨在表明其愿意采取一种更加包容和更具透明度的方式。它继续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为参与国带来了实际利益。

文章称,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调整属于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范畴。在“一带一路”论坛上,中国向其他国家的提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中国作出更坚定的承诺,以确保其贷款不会有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在“一带一路”论坛期间,中国财政部向地方银行发布了“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此举表示欢迎。联合公报则提及尊重联合国大会在债务可持续性方面通过的有关原则。

腐败:联合公报呼吁各国根据自身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公约和相关双边条约下的义务,加强相关国际合作,并呼吁“一带一路”合作的所有市场参与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遵守联合国全球契约。 

环境:基础设施大型项目一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特点,中国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将是“绿色”的,并强调要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联合公报呼吁各方在生态环保政策方面交流良好实践。

包容性:在“一带一路”论坛上,中国让与会者们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对所有人开放,联合公报指出,“我们欢迎发达国家和国际投资者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互联互通项目”。

文章认为,中国在“一带一路”论坛上提出的政策调整将足以维持对该项目的国际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势头依然强劲,已有127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双边合作协议。中国日益增加的全球经济影响力意味着,即便对发达国家而言,不参与的机会成本也有可能很高。

文章称,在经济方面,中国仍保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对这项倡议的支持。中方未在“一带一路”论坛上作出新的融资承诺,更有可能表明,其不想受到具体贷款目标的限制,而不是缺乏资源。中国未来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中将更加谨慎且更有选择性。

文章指出,联合声明中的突出部分是对“政策对接”的呼吁。在这项倡议之下,征税、争端解决、知识产权以及技术标准等领域已经建立多边论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成熟,在决定其成功方面,发展“软”基础设施的努力将有可能会变得和建设“硬”基础设施同样重要。

(2019-05-01 12:32:52)

【延伸阅读】港媒:“一带一路”让中国在未来五年影响力远超印度

参考消息网5月3日报道 港媒称,最近接受调查的亚洲各地商界领袖认为,尽管早先预计印度的影响力会扩大,但中国的增长及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展开的基础设施投资意味着它在本地区的主导地位只会加强。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4日报道,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21日发布了自己对亚太地区600名首席执行官和公司董事进行调查的报告。报告显示,81%的受访者说,中国在未来五年的影响力将远超印度。

而在两年前的上一次调查中,只有21%的受访者这样认为。今年,亚太地区有超过60%的受访者说,“一带一路”计划对他们的商业战略很重要或者至关重要。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黎良福说:“应该欢迎在东南亚展开更多投资。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需要这样的资本和技术外流,特别是以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

印尼煤炭开采协会执行董事兼印尼工商会会长亨德拉·希纳迪亚说,中国在对印尼的外国直接投资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什么不对。

他说:“印尼绝对需要投资,无论投资来源国是谁。”他认为,中国投资者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比其他任何投资者都准备得更充分。

印尼巴克里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安博诺·亚努里扬托说:“外国直接投资对我们有好处。没有它,我们就没法推动我们的经济。”(编译/葛雪蕾)

(2019-05-03 06:09:02)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