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下一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海工大

关注

毕业的日子悄然而至

如今

我的母校,我将离开您

从这里出发

到下一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毕业,不是终点

而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又一个起点

毕业分配,是每名军校毕业生都要面临的人生考题。军人的选择,从来都是与忠诚、责任和奉献紧紧相连。临近分配,海工大毕业学员纷纷递交申请分配到军事斗争准备一线和驻艰苦边远地区部队工作的志愿书,其中不乏许多综合排名靠前的优秀学员。今天,我们走近4名主动赴边的毕业学员,感受他们矢志海防的决心和戍卫海疆的担当。

“艰苦边远部队机遇更多,发展的空间更广阔,选择去艰苦地区工作更能实现从军报国的价值。”

人物介绍

唐得游 兵器工程学院毕业学员,历任分队长,部门长。先后获国际水下机器人一等奖,兵棋推演大赛湖北省一等奖,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二等奖以及军队数学建模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在校期间获评优秀学员一次,大学创新奖学金三次。

 毕业

 去向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毕业分配时,唐得游在专业里综合考评排名第一,在选择毕业去向时有优先权。然而,他却在大家的惊诧的目光中,主动放弃去条件较好的大都市。

此前,当唐得游把自己志愿去边远艰苦地区的想法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父母的不理解。

“我和你妈都不赞成,哪里都可以干事业,为什么要去边远艰苦的地方吃苦遭罪?你还年轻,去了我们怕你后悔!”

“现在交通这么便利,回家很方便,在哪工作都一样。再说,祖国这么大,他不去,我不去,那指望谁去守卫?”

“苦地方最能锻炼人,我还年轻,理应接受磨练,你不也一直看重我能吃苦敢担当吗?”为了获得家人的支持,唐得游没少费口舌,他先是把自己的抱负讲给了与他年龄相近的哥哥,说服哥哥之后,又联系其他亲朋好友一起劝说父母。经过耐心的沟通,唐得游的父母最终对他的选择表示了支持。于是,唐得游郑重地向学员队党支部递交了申请去艰苦地区的志愿书。

为祖国的海疆戍边,在唐得游心中,这个想法很早就已悄悄生根发芽了。新训期间,学校组织新学员赴红安革命老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红土地上,一大批开国将领和志士仁人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前途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深深触动了他。在海工大学习的这四年,去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加清晰坚定。

“每次看见地图上祖国的安全线,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唐得游这样说道。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他觉得他有责任和义务去建设祖国的海疆。放弃大都市繁华的物质生活,唐得游并不是一时冲动,他说,未来他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献身海疆,建设海防的使命和担当,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人生就应该勇敢地去尝试、去突破。最美的花总是长在悬崖上,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磨砺出更优秀的人。”


唐隆

核科学技术学院毕业学员,历任分队长,副部门长,行管副队长。获兵棋推演湖北省一等奖,国家三等奖,获嘉奖2次。


 毕业

 去向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专业排名前五的唐隆主动选择到艰苦地区工作去。”听到这个消息,学员队顿时炸开了锅。熟悉他的人说:“这小子又犯‘轴’了!”

唐隆身上的确有股“轴劲儿”,钻起学习起来整个队里谁也比不上他!凭着这股子“轴劲儿”,他先后两次受到嘉奖,毕业论文被评为“学校优秀论文”。凭着这股子“轴劲儿”,他先后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入围奖,兵棋推演大赛湖北省一等奖、国家三等奖……教员夸他:“想把专业学好,就得像他这么‘轴’!”

不光学习,对待队里的工作唐隆同样“轴”。大学期间,唐隆干了四年兼职骨干,行管、党务、政工……面面俱到。他协助队领导,将学员队管理得井井有条。“唐隆工作很踏实,思路也很清晰。”这是队长孙磊对他的评价。

在毕业分配这件事上,唐隆又犯了“轴”。大家都很疑惑,像他这种“学霸”,本可以继续深造,也可以按照毕业分配政策优先选择去大城市工作,可唐隆早早向队里递交了志愿去艰苦地区服役的申请书。在他眼里,“苦”都是相对的。“既然选择了来部队,这点苦算什么?”

其实早在大二下学期,他便萌生了去艰苦地区的想法。当他把想法告诉父亲时,他的父亲很吃惊。唐隆的父亲也曾是部队的干部,他明白,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

“‘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要去,就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父亲最终还是决定尊重他的选择。

唐隆一直坚信,人生就应该勇敢地去尝试、去突破。最美的花总是长在悬崖上,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磨砺出更优秀的人。

“无论岗位在哪里,只要肯为之付出加倍的努力,终会有建功海疆的一天。”

人物介绍

王静文 电子工程学院毕业学员,大学新闻中心电视台副台长,大学计算机创新实践俱乐部副主任,历任班长、副指导员。获智能互联大赛华南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毕业

 去向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王静文没有想到,毕业分配的选择让她成了“明星”,学弟学妹们纷纷找她合影。

选岗前一个月,王静文正式向组织提交艰苦岗位申请,当王静文郑重读出这封志愿书时,热烈的掌声响起,大家都由衷地为这位勇敢的女生鼓掌喝彩。当她在选岗表上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手中的笔因为紧张而颤抖不止,但心中的信念却那么坚定而毫不动摇。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扎根基层,建功海疆!”她知道艰苦岗位意味着什么,但她的信仰让她放弃了安逸,转而选择艰难的远方。“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我想趁着年轻,努力拼搏,挑战自我。”她的热血,感染着身边的战友。

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给了她前行的动力。“爸爸妈妈会无条件地支持你的选择,家永远是你温暖的港湾。”临行前,曾经教过她的牟金磊教员为她写下了寄语——“加油,开启新的征程!”

她知道那里天高云淡,绿树映海;也知道那里有狂风巨浪,烈日与孤寂;但她更知道那里有祖国的召唤。4年的时光、4年的努力早已经融为了王静文眼中的坚毅、心中的坚定。

对于未来,王静文充满了希望,“无论岗位在哪里,只要肯为之付出加倍的努力,终会有建功海疆的一天。”她放弃了安逸,选择了奉献,她的勇敢,值得所有人为她鼓掌!

“青春很美,奉献更美!以后的自己一定会为我今天做的决定而骄傲!”


张功铭

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学员,曾随戚继光舰执行首次出访任务,在校期间,获木兰湖野外综合演练蛙王争霸赛第一名,武汉市定向越野军校组中距离第二名。


 毕业

 去向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坐在天台上,张功铭仰望着星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选择去艰苦地区工作,我决定了。”

从踏入学员5号楼门口,到每一层楼梯口,都能看到这样类似的标语:“到作战部队去,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地区去。”这也是张功铭的心里话,对于他来说,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份坚守的初心。

中学时,张功铭就一直关注着海防,关注着海军。大学四年,他也一直为此做着准备。他说:“如果年轻的时候选择安逸,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一名合格的军人,首先要有良好的体魄。”从入学起,张功铭就和自己“杠”上了,每天游泳2000米,每天5组力量训练,每周至少两次长跑,不完成每天的“魔鬼训练”不睡觉。在校期间,张功铭获木兰湖野外综合演练蛙王争霸赛第一名,武汉市定向越野军校组中距离第二名。还曾随戚继光舰执行首次出访任务。

在张功铭看来,良好的体能是成为一名优秀革命军人的基础,而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则是成为一名出色海军军官的必需。

6月底,毕业学员考评刚刚结束,张功铭排在专业前百分之三十。当申请艰苦岗位的消息传出时,张功铭第一个就要递上志愿书。有战友劝他:“你排名很靠前,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好的单位,何必‘自讨苦吃’呢?”张功铭当场就急了眼:“这不是‘自讨苦吃’,我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张功铭前脚说完,后脚就踏进会议室写下了志愿书。

最终,张功铭的艰苦岗位确定了,他的心里像放下一块大石头,却又像刚刚燃起一把火。荣誉墙上的赴边申请书泛起点点金光,这,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像他们一样,面对毕业分配时,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海工大的毕业学员中已经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从学员入学的“兵之初”,学校就着力熔铸红色基因、打牢思想根基,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大德育”体系,引导青年学员坚定强军信念,立志献身海军,争当“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学校还针对毕业学员广泛开展毕业教育,既着力讲清“大道理”,也注重讲好“小道理”,帮助广大毕业学员正确认识分配政策,坚定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

四年磨砺,利剑初成。一批又一批的海工学子听从祖国的召唤,奔赴最艰苦的地方,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祖国和人民见证他们的忠诚与血性,责任与担当。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祝福广大海工学子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早日建功海疆!

来源:海工大

作者:扬帆学员记者团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