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历史

粟裕4个月的三次建议 画出淮海战役设想最初蓝图

环球网

关注

1948年,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陆续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被迫由“重点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又由“全面防御”转为“分区防御”,主战场则由山东移到了中原地区。中原战场的胜负,成为交战双方战略指导上关注的焦点。

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中央军委作出了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但身处战争第一线并且时刻关注战争全局的粟裕,却有着与中央军委截然相反的战略构想。在战略转折的关键时刻,在涉及战争全局的战略决策上,粟裕经过深思熟虑,抱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他分别于1948年1月22日、1月31日、4月18日三次“斗胆”向中央军委直陈自己的建议,前两次经过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研究,仍保持中央既定政策。

  粟裕资料图

粟裕的第三次建议,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48年3月10日,毛泽东在陕北发电报给在西柏坡的刘少奇,通知中共中央将于3月20日东移,并在到达西柏坡后“拟约粟裕一商行动计划”。接到粟裕4月18日的电报,毛泽东在4月2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报,请他们到中央工委开会,“商量行动问题”。4月25日,毛泽东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致电在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提议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议题之一就是“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

陈毅、粟裕接到中央军委来电的时候,华野前委扩大会议正进入总结阶段。他们抓紧时间作完总结报告,就于4月25日黄昏从野战军指挥机关濮阳出发,昼夜兼程,于4月29日赶到西柏坡。由于毛泽东没来到西柏坡,第二天陈毅、粟裕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一起到达阜平县城南庄。

粟裕到毛泽东住地报到。据当时在场的警卫人员李银桥、阎长林回忆,毛泽东一改会见党内同志从不迎出门外的习惯,大步走到门外,同粟裕长时间握手,二人互相热烈地问候。

“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毛泽东激动地说,“十七年了啊,有十七年没见面了吧?”

粟裕说:“是的,十七年不见了,主席。主席好吧?”

17年前,粟裕只有二十三四岁,先后担任红十二军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参加三次反“围剿”,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17年以后,这位当年的“青年战术家”已经成长为担负战略区指挥重任的战略家,在解放战争中打了许多令敌人闻名丧胆的大歼灭战。抚今忆昔,两人都很激动。

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你们辛苦了。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于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城南庄举行。参加会议的,除了时称“五大书记”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以外,还有陈毅、粟裕、彭真、薄一波、聂荣臻、李先念等人。这是“五大书记”会合后第一次全体会议,也是部署夺取全国胜利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原来列为会议的第六个议题,实际上是首先讨论的。

在会上,粟裕着重汇报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并详细说明了提出这个方案的依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听了粟裕的汇报,当即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同意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留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于5月7日结束。中共中央同时采取了一项重要组织措施,就是决定调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工作。粟裕回忆当时的心情说: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采纳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议,陈毅同志又暂时离开华野。我深感自己肩上担子沉重,觉得这次是向中央立了军令状,一定要把仗打好,用战场上的胜利来回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殷切期望。同时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战略构想,证明在中原黄淮地区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是切实可行的。

陈毅和粟裕于5月8日离开城南庄到达石家庄。应陈、粟的要求,5月中旬,朱德总司令同他们一起亲临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和部队驻地濮阳,动员华野部队完成新的作战任务。

接下来,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豫东等战役的伟大胜利,完全扭转了中原战局,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且粟裕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也再一次在实践中得到印证。

热门评论

1418138331 1
小淮海~~~~
河南郑州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