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深度:中国未来15年或大量部署DF21 破美日防御圈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资料图:中国二炮部队东风-15地地导弹发射资料图:中国二炮部队东风-15地地导弹发射

中国正处于研制现代化弹道导弹的时期,这些导弹的研制将大大增强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一现代化研制计划将通过增加核弹头的数量来增加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同时,也增强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尽管北京当局宣称“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一些美国战略学者认为,中国加强其战略部队这一做法暗示着中国存在针对美国的核威慑。

☆中国弹道导弹部队的构成、战略和作战原则

原文作者认为,中国领导人对在拥有和使用弹道导弹上的一般态度与美国及西方领导人有很大区别。对于中国而言,弹道导弹不仅仅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在更大程度上是WMD和常规弹头的高效运载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将弹道导弹视为性能更先进且效能更高的运载系统(如作战飞机或甚至射程很远的火炮)的相对低成本替代品。因此,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弹道导弹可以作为常规战争的武器系统,或者作为常规和WMD威慑武器的运载系统,具体情况将视导弹射程及弹头体积和型号等因素而确定。中国规模相对较小的远程导弹作战力量主要是作为中国核武器的运载系统。部署这些武器系统的唯一目的是对敌形成威慑,即通过使作战能力更强的有核国家的少数重要的人员稠密地区和主要前沿军事基地(即所谓“具有反击价值”的目标)处于遭受中国核打击的危险之下,防止其对中国使用核讹诈手段或实施核打击,与此同时也警告其他有核国家或急切想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要试图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国根据上述能力要求组建了一支“有限的自卫反击”核力量,它可以根据北京选择的目标对其实施核报复打击。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威慑的有效性将取决于敌方无法在第一次打击中摧毁中国所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尤其是其战略导弹力量。

中国正逐步采取措施改进其性能日渐落后的战略核力量,并在面临美国及其他主要大国不断升级的战略和技术挑战下提高其威慑力量的可靠性。中国通过努力研制固体燃料推进系统,使其核力量具备公路机动能力,此外还研制出了战略导弹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在近来美国和日本加紧研究导弹防御系统的情况下,中国更加迫切地感到提高其导弹力量现代化水平的必要性。为了避免其具有最小化威慑能力战略核力量不致在导弹防御系统面前完全失效,中国开始研究(但显然仍未部署)MIRV弹头及其他反制技术,并可能正在增加其战略导弹的数量。诸如CSS一8之类的SRBM将为中国提供战役常规打击能力。台湾问题使大陆对导弹力量产生了迫切的政治和军事需求。面向台湾的大批导弹成为对“台独”的威慑工具,同时也成为中国对潜在对手发动战役攻击的唯一武器。美国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行动中都展示了导弹攻击的巨大威力。一些观察家确信,中国在不断部署短程和中程导弹以及常规和核弹头的情况下,可能会制定更具进攻性的战役作战原则。这一姿态将对台湾地区、日本和驻日本冲绳的美军造成威胁,并对美国不断增强核力量的做法提出警告。

资料图:东风-3型弹道导弹是中国第一种国产弹道导弹资料图:东风-3型弹道导弹是中国第一种国产弹道导弹

对一些外部观察家而言,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将逐步把其“最小化威慑”的战略态势改为更加有效的有限威慑原则。后者的中心是部署数量足够多的反击力量,以及更多能对敌方具有反击价值目标发动攻击的战术、战役和战略导弹力量,从而对战术、战役和战略核冲突产生威慑,以及在威慑失效的情况下控制冲突的扩大并迫使敌方放弃原来的企图。然而,这样一种作战力量构成,除了需要一种更加复杂的有限威慑作战原则提供支持外,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范围非常广泛的因素,其中包括弹头的高精确度、大量各种不同射程的运载工具、能操作这些系统的训练有素的作战部队,以及识别敌方攻击来源并确定和摧毁敌军事设施和大型常规和WMD作战力量集中区域所需的更加优异的预警、侦察、监视和目标瞄准能力。如果要迅速和决定性地击败敌人,还必须具备快速反应和迅速大量集中火力的能力。虽然中国正试图努力具备上述能力要素中的至少一种(如更高的攻击精确度、更强的预警和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等),但尚看不出在其他方面(如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能部署战役和战术核弹的作战部队)的具体进展。总之,由于经济、技术、组织和武器控制等方面的限制,中国目前还不具备上述能力要素,因此,即使就战役水平而言,一些观察家提出的中国正积极发展进攻性、能提供有限威慑能力的WMD型导弹部队及相应作战原则的观点,也是不成熟的。

☆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S)

中国唯一真正的洲际弹道导弹

中国的CSS一4(北约编号,中国称之为东风-5/东风一5A)是其唯一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它能够将威力非常强大的核弹头发射到俄罗斯、欧洲或美洲大陆的任何地区。东风-5的研制工作始于1965年,其设计射程12000公里,但该型导弹直到1980年才进行了第一次全程飞行试验,并在1981年部署。作为东风-5改进型的东风-5A于1986年部署,这是一种两级火箭推进的导弹,采用可储存式液氢燃料和计算机控制的陀螺仪惯性制导系统,射程约为13000公里。该型导弹部署在经过加固的地下发射井和洞库内。东风-5/东风一5A的确切部署数量尚不得而知,但绝大部分专家相信目前的数量在7到20枚之间。这些部署的导弹未加注燃料和安装核弹头,由此将使其准备时间增加30-60分钟。东风-5/东风一5A的民用型号为长征一2C(CZ一2C)。中国宇航部门自1975年以来经常使用这种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启用时间较ICBM型早5年。根据长征一2c的年产量为5-6枚的报道判断,中国可能还贮备有未部署的东风一5/东风一5A。

资料图:解放军二炮部队东风-11型战术导弹起竖资料图:解放军二炮部队东风-11型战术导弹起竖

中国正在用CSS一4MOD2S即东风一5A导弹代替所有的约20枚4MODlS洲际弹道导弹,据报道,这一进程需要5年时间。以外,中国正在开发三种固体助推燃料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一31导弹的研制取得了很大进展,十年后开始投入使用。在东风-31基础上,中国正在开发两种射程更远的导弹:一种是固体燃料发动机,铁路机动的洲际弹道导弹;另一种是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潜射弹道导弹。这两种导弹的使用将在5-10年之间。预计中国将在10年内保持约12枚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31陆基型

东风-31是一种三级陆基机动固态燃料导弹。它与传闻中的东风一41一起成为中国新一代洲际导弹。东风一31的射程可能为8000公里,它将能攻击很大范围的敌方日标。该型导弹可能将取代采用液态燃料推进的东风一4。在经过长期推迟后,东风一31于1999年8月进行首次试飞,据报道它携带诱骗或辅助突防装置,以对抗敌方导弹防御系统。一些报告认为,中国已经或正在为东风一31配备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战斗部(MIRV),每个弹头的当量为10-20万吨。虽然东风一31的原型尚无法确定,但有可能是源于东风一23项目,后者研制始于1978年,目标是研制出一种陆基机动固体燃料导弹。该项目导致巨浪一2潜射导弹的出现,而陆基型东风一23则于1985年1月改名为东风一31,预计东风一31将在未来几年内部署。东风一41是一种三级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它如果部署,将能攻击北美任何地区的目标。东风-41与东风-31相类似,即可能携载3个MRV或MIRV弹头,每个弹头的当量可能为5-9万吨。与中国其他许多类型的核弹一样,东风-41可能隐蔽部署在洞库内,但能进行公路、铁路和水上机动。据传它将从2010年起逐步取代东风-5/5A。但外界对于东风-41能否部署还有很多疑问,虽然该研制项目于1986年1月开始实施,但东风-4l从未进行试射,许多观察家因此判断该项目已被推迟或取消。这些观察家确信,一种东风-31的远程型最终取代东风一5/5A。

资料图:中国海基巨浪-2潜射导弹资料图:中国海基巨浪-1潜射导弹

巨浪一2

CSS-NX-4/巨浪一2是东风-31的潜射型,它是一种三级固体燃料导弹。巨浪一2的射程大干巨浪一1。巨浪一2潜地战略导弹是在东风-31的基础上衍生的潜射战略导弹,由中国航天部一院和二院联合研制,简称东风下海工程。巨浪-2原型弹射程只有8600公里,携带3-4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先后经过两次比较大的改进。第一次改进使射程增加到12000公里,运载能力增加到携带6-8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第二次改进使射程再次增加到14000公里,运载能力增加到携带10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该型导弹北约编号为CSS-NX-4 ModeII,是一种两级(燃料一级固体,二级液体)潜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为14000公里。重量23吨,可携带10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采用捷联惯性、弹道计算机、激光陀螺和天文导航制导方式,圆周概率误差达到40米。另外据报道,2004年7月下旬,中国第一艘新型094潜艇下水,该艇在未来一、两年内完成服役准备后,将成为第一艘配备水下发射的中国新式东风一31潜射弹道导弹的潜艇。声称熟知这一新型潜艇的一位美同情报官员说,“在完成服役准备时,它将代表一个更现代、更有能力的导弹平台。”另一位情报官员说,建造潜艇是中国当前的首要急务,094级潜艇将是“中国的第一种真正的洲际战略核子发射系统”。

☆中国的中程弹道导弹(IRBM)

第二炮兵继续增加已老化的液体CSS-2洲际弹道导弹,增加了固体燃料CSS一5中程弹道导弹。

第一种真正国产弹道导弹

CSS一2/东风一3/东风一3A是中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弹道导弹。该型导弹是一种单级液体燃料中程弹道导弹(MRBM),它采用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该型导弹将在事先勘测过的陆上发射场或简易发射地点发射。据报道,它能携载一枚当量100-300万吨的核弹头,但有一些报告称经过改进的东风一3A可携载3枚弹头当量为5-16万吨的多路再入战斗部,这种东风一3A的射程约为2650公里,当它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时的打击目标可能是美国驻菲律宾的军事基地。然而当中国和苏联于1969年发生边界武装冲突后,该型导弹显然转而瞄准苏联中部和东部的人口稠密区。东风一3于1971年首次部署,它通常部署于洞库和山谷以增强生存能力。东风一3A(1985年12月和1986年1月进行试验,从1988年开始部署)。与东风一3在外形上基本相似,但其射程稍远,达3000公里以上。该型导弹曾进行了低伸弹道的飞行试验,射程为1550公里,飞行高度为100公里,这一飞行性能可以有效地穿越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据估计,东风一3A的反应时间(预警后发射准备)约为2-3小时。该型导弹目前部署在中国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能对东亚及亚太的敌方目标实施打击。目前西方情报机构证实该型导弹发射架约有40个。东风一3A被描述为中国导弹部队的中坚力量,20世纪80年代,据传中国部署了80-100枚该型导弹,但它目前正逐步被采川固体燃料的东风-21所取代,并有可能在未来12年内退出现役。

资料图:国产新型东风21中程战略导弹资料图:国产新型东风21中程战略导弹

中国第一种两级火箭

CSS一3/东风一4是中国第一种两级火箭(使用东风一3作为第一级火箭),其研制工作要求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如发动机可靠性、性能更好的耐高温材料及改进型制导系统等)。该型导弹是一种采用液氢燃料和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的中程弹道导弹。东风一4原设计射程超过4000公里,以美军驻关岛的B-52轰炸机基地为目标。此后其射程增至4500公里(最终达到了5500公里)以将莫斯科及其他苏联西部城市纳入射程范围。中国于1965年5月正式决定研制该型导弹,并于1980年开始部署。该型导弹是一种陆基机动导弹,但以洞库、隧道或地下发射井为基地,其设计性能可允许其机动至发射台,在加注燃料后发射。据报道,中国在几个试验场设汁了该型导弹的发射地点,这些地点可用于发射任何贮备导弹。东风一4的反应时间约为60-90分钟,其确切部署数量也不得而知,但据估计目前已部署了10-30枚。东风一4所对应的民用型火箭为长征一1(Cz一1),该型火箭曾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第一种固体燃料弹道导弹

CSS一5/东风-21是一种二级中程弹道导弹(MRBM),其射程超过2000公里。它是巨浪一1潜射弹道导弹的陆基型,也是中国第一种采用固体燃料的弹道导弹。它采用竖立式运输发射架(TEL)发射,也是中国第一种具备公路机动能力的导弹。该型导弹采用一种与中国潜射导弹相似的“冷发射”技术,该型潜射弹道导弹从其发射筒中弹射出水面后,再由发动机在空中点火上升。东风-21的确切部署数量也无法得知,估计数量约为8-50枚,而其发射架数量可能达到50个。该导弹从1967年开始研制,并于1985年进行了第一次成功试验。实际上,据报道中国已拥有并部署一种安装高爆常规弹头的改型东风一21即东风一21A(CSS-5的2型)。假如事实确实如此,则该型导弹将执行原来由东风一25(该研制项目已被取消)执行的常规攻击任务。东风-21的潜射型导弹为巨浪l型。

☆中国的短程弹道导弹(SRBM)

ess-6/东风-15/M一9

该导弹是一种单级固体燃料机动式短程弹道导弹,其原设计用于出口,因此被编号为“M”。在中国决定不出口该型导弹之前,它并未列入中国的导弹部署项目。东风一15于1995年开始部署,它从由卡车牵引的拖车发射,准备时间为30分钟。它装备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和弹道计算机。在弹头上安装的小型推进系统能修正导弹的终端速度、再入角度和飞行轨迹和射程等因素。这种控制方式大幅度提高了东风一15的准确性和突防能力,并可能使导弹防御系统的雷达跟踪、计算和截击变得更加复杂。东风一15拥有可分离式弹头,因此其目标信号特征将比较原始的导弹,如飞毛腿式导弹小得多。更重要的是,中国可能采用了GPS技术以进一步提高该型导弹的攻击准确性。虽然该型导弹所公布的圆周概率误差为300米,但实际精确度可能高得多,即可能为50米或更小。该型导弹原设计用于携载常规弹头,但也能携载核弹头。据报道,中国为使其战术弹道导弹的型号更加多样化,可能正在研制一种射程更远(1200公里)的常规型东风一15,这一射程将使导弹具有更快的再入速度,以有效穿越敌方的低层导弹防御系统,并确保用于攻击战役目标的导弹能在更远的距离发射。

资料图: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的东风洲际弹道导弹方阵资料图: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的东风洲际弹道导弹方阵

CSS-7/东风一11/M一11

该导弹在设计上与东风一15基本相同,它同样是一种采用固态燃料的公路机动式弹道导弹,并可安装常规弹头或核弹头。其与东风一15不同的是,它采用两级助推方式且射程较短,约为300公里。东风一11可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装备中国导弹部队,然而一些专家对这种判断尚有争议。该型导弹的较短射程及其仅有3分钟的飞行时间,对导弹防御系统而言是一个挑战。更重要的是,由于东风一11始终在大气层内飞行,绝大部分高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将无法对其进行拦截。中国已研制了一种射程更远的改进型东风一11(东风一11A),并可能已小规模部署。据信中国拥有数百枚东风一11和东风一15,绝大部分部署在中国东南部,并以每年50枚的速度进行生产。

CSS一8/8610/M一7

该导弹是一种两级近程弹道导弹(MSRBM),它由HQ一2防空导弹(它本身就是苏制SA一2防空导弹的改进型,加装了使用固体燃料的起飞发动机和使用液体燃料的主发动机)改进而成。该犁导弹原设计用于出口,据传伊朗采购了部分该型导弹。中国近年来加快发展中近程弹道导弹,这些导弹几乎全部都实现了固体燃料推进和机动发射,打击灵活性显著提高。

中国可能将不会在东风一21的基础上部署新型中程弹道导弹,但可能在未来15年内大量部署东风一21(也许超过100枚),并将其作为战略武器运载系统取代老式的东风一3A,并可能作为常规导弹攻击第一岛链内的潜在敌方战役目标。如日本和美国在东亚地区都部署了大量高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中国可能将部署更多数量的东风一21。中国正通过增强其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攻击精确性及其作为威慑力量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其作战力量的现代化水平。概言之,未来15年间部署在亚洲地区的弹道导弹数量和型号将受到美国可能部署的NMD系统的重要影响。

目前,中国大约有30枚洲际弹道导弹,美国专家相信,到2010年将增至60枚。如果美国在未来10年内开始部署有限的NMD系统,中国将几乎肯定增加其弹道导弹的部署数量,并研究一系列诸如辅助突防和诱骗装置的反制技术。中国还可能为其弹道导弹装备MRV或MIRV弹头。中国核武库增长的特定规模和范围在部分程度上将受到其对美国NMD系统规模及发展限度的判断的影响。从基本因素考虑,中国可能部署100-150枚单弹头的弹道导弹,并在每枚导弹上安装2个诱骗装置,从而在遭受敌人第一次打击的条件下,确保其战略威慑力量的生存。然而,中国最终部署的核弹数量可能更多,即部署300-500枚战略核弹头(包括MIRV型弹头),并在预计美国NMD系统未来的规模和防御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部署反卫星武器。

美国曾保证其任何形式的NMD系统将由于一系列因素(与俄罗斯达成的协议、资金限制或各种技术限制)的影响,而存在一个最高程度的限制,但中国对此深表怀疑。

然而,中国不可能卷入与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即试图在核武库的规模上追赶并接近美国或建立一个与美国相似的NMD系统。这种努力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因此将影响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并迟滞中国向世界大国的前进步伐。最重要的是,中国绝大部分观察家都认为,考虑到一支以反击作战为基本任务的大规模现代化核力量在掌握了相对复杂的反制措施后,将能有效地对抗美国的NMD系统;因此将没有必要与美国在核武库规模上进行竞争。然而,如果美国国内支持部署一个不让任何一枚核弹突破拦截的“厚”NMD系统,或部署一个范围更大的系统(如可能包括天基武器系统),以使美国在未来的国际危机中免遭任何拥有短程或中程核武器的国家的威胁,那么中国就很可能建立规模比目前大得多的导弹力量,与此同时还可能从国外采购陆基或天基反卫星武器。美国的上述举动将被中国理解为证实其猜测的铁证,即美国寻求通过建立一个范围巨大和性能先进的NMD系统以抵销中国核威慑力量,并由此对中国形成优势并加以遏制。(作者署名:国际展望)

资料图:东风15战术导弹部队集结资料图:东风15战术导弹部队集结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