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深度:中国为何坚决拒绝米格29 今天方知其用心良苦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如果翻看一下,中国航空发展史,大家不难看出,中国空军长期为米格式战机当家,最早装备的喷气式战斗机即为米格9与米格15,国产的歼5、歼6、歼7都仿制于米格式战机,连歼8也是米21为原型的双发版本,中国与米格飞机的缘份不浅。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空军却坚定拒绝了俄方推荐的米格29战机,要求采购苏27,当时俄方并不打算出口的型号。最终中国如愿获得苏27,并引入生产许可证,仿制生产为歼11,后来发展为歼15,歼16等型号,形成了国产重型战斗机家族。

对于这个决定,当时有人表示可惜了,不少人依然对米格29战机依然是念念不忘,今天回顾起来,却让人深深地体会到,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正确,也能体会出当时的用心良苦,还有俄方也真想留了一手的心态。总之:中国不适合于引进米格-29战机。

米格29的设计理念为前线战机,它单纯地强调制空作战,航程较短,航电系统么,格斗性能好,也容易制造,按大生产大量损失的思路研发的东西。相比之下,苏27则属于重型战斗机,强调大航程,航电也更先进,属于以质取胜的机型。它们属于二种不同的机型,米格29属于轻型机,属于短腿型,这也成为我们拒绝它的主要原因。

中国当时已经开始研制歼10,它也属于轻型机,与米格29的定位相近,如果引进米格29则属于性能冲突了,自然引不起太多的兴趣。相比之下,苏27属于重型机,拥有大航程等优点,这却是当时中国空军非常缺少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空军由单纯的防御向谋求攻防兼备的战略思想转变。当时已经在开发歼轰7型攻击机,确实就是加强进攻能力,特别是远程打击能力,于是如何为攻击机群提供护航成了一个新要求,可是当时却没有一种战斗机的航程可以满足这一点,也因此引进苏27即显得非常意义,主要是它拥有超过1200公里的作战半径。

这样装备了苏27之后,可以与歼10型成一个轻重搭配,形成非常合理的布局。我们自然倾向于引进苏27,至于米格29只能放弃,我们不是单纯地引进几架飞机,还需要引进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进行消化与吸引,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同时引进两个型号。

苏27的改进潜力更大,主要是航程大,载弹量也大,也因此,苏27很快即发展出了苏30,甚至大改为苏34,中国也自行发展出了歼16。相比之下,米格29的改进虽在性能上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多用途性受先天影响依然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俄方之所以积极推销米格29战机,实为留了一手,希望以此限制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仅限于防御作战,而不是适合于进攻行动。从俄方最终出售苏27时,提出的附加条件之一,中国不将其布置到中苏边境一线的要求,显然俄方对于苏27的大航程也是相当顾及的。

单纯从性能角度说,米格29战机相当优秀,只不过不符合中国的战略需求,中国放弃米格29,为了未来的发展需求选择了苏27,这一决定绝对称得上用心良苦。(作者署名:麦田军事观察)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