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放军S300防空系统为何还插入这型国产设备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毫无疑问,中国至今仍是一个军购大国。但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会对引进的武器进行消化吸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都能够独立进行维护,甚至是大规模改进升级。
此外,中国对引进武器的使用也有自己的想法,通常都会为一些武器系统架加配国产装备。今天,北国防务(微信ID:sinorusdef)就来说说解放军为何给俄制S-300PMU2防空系统配备国产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
技术简介
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军用通信方式。要了解散射通信我们可以其最基本原理和它的名称“散射”两个字来理解,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散射通信技术是早期雷达技术的一个分支,因为它使用了雷达最基本的原理,也就是通过对相应的目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来确定目标的信息。
只不过在散射通信中回波就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回波转化成相应的声讯或数字信息。而“散射”两个字就是回波的接收方式,在散射通信中照射的目标就是大气层,大气层中传播介质越多的话传播效果自然也就越好。我们知道大气层又具体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等数层,其中对流层和地面距离最近,受地面的影响也最大。对流层中因为大气湍流产生了诸多介质,整体环境也最为复杂,而正是这些复杂环境中的介质为对流层散射通信提供了条件,名称也由此而来。
对散射通信来说介质越多通信效果自然也越好,因此通常越靠近赤道的地方散射通信效果越好,也就是说同样的系统在海南肯定要比在沈阳来的好。因为靠近赤道的海南温度较高,它上空的对流运动旺盛是对流层也相对较厚,更多的介质自然有利于散射。
散射通信系统的主要由散射通信机、供电设备、交换机以及其它一些相应配套设备组成,其中通信机又是重中之重,它包含了直接关系系统性能的信号发射机、接收机和天线馈电装置等设备。影响对流层散射通信的主要是障碍是对流层散射以及气象环境造成的信号衰落,如何能够克服这种衰落,那么也就能够提高散射通信系统性能。
总体来说,散射的通信系统的研发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即便世界上那些能够进行此类系统研发的国家,它们的研制单位也集中在极少数的几家公司或研究所当中。例如,美国的雷神公司,俄罗斯的莫斯科无线电研究所以及我国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
优劣对比
当前,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目前军用通信的主流,解放军这些方面进展非常快。可以说,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紧追世界的步伐。那么光纤、以及短波等三种方式何以能够更加受到各国的青睐呢?究其原因,不能说是散射通信的技术落伍了,而是它的一些优点(作用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适应复杂地形以及核爆条件下几乎无影响)在其它通信方式都可以实现,并且做得更好。
目前军用通信中风头最盛的无疑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它们的出现对散射通信的主导产生了最直接的冲击:卫星通信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他迅速的凭借着广阔的覆盖范围、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好和可靠性高而受到广泛青睐。正是这一系列的有点使其迅速取代了散射通信的主导位置,散射通信相对于卫星的一个优势在于它的信息容量大。
在现在看来,卫星也已经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从以往的各种“软干扰”发展到目前军事强国可将其直接摧毁的“硬杀伤”,卫星通信军事运用中的一些弊端逐步显现,但这在本世纪之前这种情况还不是那么明显。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欧美国家对散射通信技术基础研究的热度大减,转而表现出对卫星通信的狂热,这也是我们如今很少看到欧美国家出现新型散射通信系统的原因。
光纤通信的发展的是众多通信方式中虽然是比较年轻的,但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目前已经发展了三代。它的主要的优势在于超大的信息容量、良好的保密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它的出现可以很轻易的替代欧美俄等国利用散射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预警链路。
光纤通信的覆盖范围毕竟有限,在野战环境下是很难直接使用它的信息的,因此光纤通信更多的是作为主干线路传输,在许多条件下还要卫星通信以及散射通信等其它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传递。我国之所以将其作为主要信息传输方式来建设,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我国目前的卫星通信实力有限的考虑,但光纤通信技术非常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相比于短波通信以及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微波中继通信,散射通信和它们则是各有千秋。短波通信在各国陆军和海军舰艇中曾经被广泛的使用,后来卫星通信的出现同样对它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最终短波通信凭借成本低廉的优势而重新获得各国军方的青睐。短波通信的工作方式和散射通信类似,但它是通过在大气层中电离层的折射来实现的。短波通信的通信距离要比散射通信来的远,而且散射通信通信机部件的造价高昂,成本并不占优势,技术研发难度大,目前我国在一些部件上仍需要依靠进口。但散射通信的拥有的大信息容量确实短波通信无法比拟的;微波中继通信的信息传输容量则要比散射通信来得大,传输质量也很好,但是它作用距离近,远距离传输时需要中继站,不适宜像短波通信和散射通信那样适合伴随机动部队作战。
总而言之,在对比这些通信方式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哪种通信方式好,它们在传播途径、成本、技术研发难度上是有所区别。正如上面所介绍的那样,这也决定了他们在具体使用中各有优劣。因此这些不同的通信系统在实际使用中更多的是在整个体系下相互弥补以完善整个通信系统。
2011年4月底,俄罗斯宣布战略火箭军的第4代自动化指挥系统投入使用,信息传输是指挥系统的核心,俄塔社介绍说该系统的信息传输主要通过陆线、无线以及卫星通信等方式来实现,其中的陆线就包括金属或光纤电缆传输,无线则可以包括微波通信,短波通信以及散射通信,散射通信可以很好的适应核爆条件下作战要求这一优点是其它任何通信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俄罗斯的这一新型指挥系统对通信方式的综合使用,正是上述各种通信方式在具体使用中的生动缩影。
使用情况
在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刚兴起的50年代,卫星刚上天不久,作为如今主流军事通信方式的卫星通信在当时还无从谈起。当时北约和华约的“冷战”也才刚刚拉开序幕不久,但在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上的激烈竞争却已然开始,只是通信系统作为支援保障性装备,曝光率没有战机、潜艇那么高,但是这场背后较量的激烈程度却一点都不逊色于后者。
前苏联和美国都利用散射通信系统横亘自己的国土建立了一条完整的通信链路,并与盟国相连接,其整个通信链路跨度之长,工程之浩大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例如,北约阵营利用散射通信系统打造了一条穿越欧洲大陆的通信链路,而美国则从本土西起阿留申群岛通过加拿大北海岸地区与之实现链接,这样再辅以其它通信方式,整个北约的战略通信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而前苏联与其阵营的国家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建立了战略通信体系,前苏联在散射通信系统的运用上也比美国要来的“投入”,散射设通信分别占其战略与战术通信装备比重的30%和40%。
但到80年代末后,随着以卫星通信为代表的新兴通行方式日渐成熟这些庞大的散射通信体系也随之没落。此后,散射通信方式的使用转向以战术通信为主,在随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和车臣战争中美俄两国的散射通信设备都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也开始散射通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和国外的技术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在60年国庆阅兵中展示这种装备说明了我国借鉴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此外,在国际上对此类系统的使用规模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阅兵中展示这类通信系统表我国对这种装备的重视。
结合上文这种技术优劣的叙述和一些官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我军对此类装备使用的端倪。利用可适应核爆条件下作战这一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闻中就已经提到散射通信系统已经在伴随第二炮兵部队进行作战训练;利用较大的信息传输容量和适应野外条件下作战的优势,可用于国土防空、快速反应部队指挥以及应急通信等情况,例如配属空军部队是目前散射通信系统在公开资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这种配属方式应该是准备将防空系统与上级指挥中心或与全军光纤网络实现链接,这不仅利用了上述的优势,还弥补了光纤通信无法全域覆盖且我军卫星通信信息传输能力不足的缺陷。
可见,目前我军对于散射通信的系统的应用已经颇有心得,而这也正是我国打造“中国特色”装备体系的缩影。
未来展望
从目前的世界范围内军事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散射通信的发展确实有些尴尬,它的优点确实有,但并不十分突出,它更多地将会是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得到使用。而它的研发难度和使用成本也不低。
因此可以预见,散射通信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对现有装备的改进升级,如美军对AN/TRC-170散射发射机的持续改进;或是一些对此类系统有确实需要的大国继续进行相应的研发。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散射通信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是目前太空环境中卫星越来越多,到时太空中的拥堵将通信卫星的通信效果,尤其是我们知道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数量理论上是有限的。
再有就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能在未来使得调制和编码技术的成本大为降低,这将使散射通信的成本得到控制,这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共性,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摩尔曾对此进行过总结,因此人们将其称为“摩尔定律”。如此,即使散射通信不能恢复原有地位,但它的运用范围也将比目前有所扩展。(作者署名:北国防务)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