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英美海军都有一个救命小装备 我军为何一直没普及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常看英美海军照片,会发现官兵脑袋上经常戴一个布套子,这其实是一种个人防护装备,学名”防闪爆面罩和手套(Anti-flash gear)”,具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最初源于英国皇家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的教训:战舰上的爆炸和高温火焰往往会把舰员暴露的头部和手部烧伤。很多烧伤虽然仅仅是皮外伤,但会造成舰员逃生困难,比如面部烧伤造成暂时失明,舰员也无法触碰那些滚烫的舱门把手或金属部件,造成自救和逃生困难。而且日后还会造成毁容等严重的残疾。很快,这种头套和手套便风靡英联邦国家海军,和后来的美国海军。

早期的防闪爆面罩和手套用硼酸浸泡过的阻燃布制作,又来采用了美国杜邦公司发明的NOMEX防火纤维制作(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60年代开始风靡英美海军。

NOMEX材料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注意,是耐热阻燃“fire-resistant”,不是完全防火“anti-fire”),虽然是化纤制品,却能在距离明火3厘米、摄氏300-400度时,保持10秒不被点着;260摄氏度下能持续使用100小时依然保持原强度的70%。并在人体和热源之间形成隔热层。不仅如此,还能耐强酸、碱,对潮湿不敏感,绝缘性好,还很柔软、耐用、透气。除了军用耐火服,赛车手的内衣、面罩、袜子、手套也是由NOMEX制造。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被击沉的“考文垂”号舰上回忆录,对防火面罩和头套的作用,有着生动的描述:

“…全体舰员随身携带防火面罩和手套…战斗警报响起时,都必须穿戴好…”。

“…舰长当时在CIC指挥,其中一枚1000磅炸弹在CIC下一层的计算机室爆炸,计算机室7人全部遇难,冲击波造成CIC全体人员昏迷一段时间,而瞬间的高温烈焰和气流从二者之间的舱口进入CIC,把CIC内人员的衣服都烧光和吹走,耳机话筒全部烧化渗透皮肤,防火手套和面罩也被烧毁和吹走,只剩下手腕上松紧带的碎片。但防火制服和防火面罩手套还是有效保护了大家,由于高温烈焰持续时间很短,而制服和防火罩在被吹走前隔离和吸收了绝大部分的热量,因此大部分人只是表层皮肤烧伤,事后都几乎无疤痕痊愈。唯一“严重”的损伤也就是防火手套手腕处残留的松紧带橡胶碎片融化后渗入皮肤造成的那点烫伤而已。…”

下面是当时舰长的照片对比,就能看出防护效果:

  上图:遇袭当天舰长更被救起的样子,面部红黑相间,但没有大碍
  上图:几个星期以后,舰长回到英国,基本上只剩一小点疤痕
  上图:几年以后,舰长已经痊愈,看不出任何疤痕

但这款风靡英美海军的个人防护装备,在中国一直没有大规模普及。

有人会说,不是有军绿色小挎包么?其实那个里面是防毒面具。

英美海军也有,还都是绿色小挎包,只不过更大一点。

而且防毒面具和防火面罩手套可以一起用的。

究其原因,一个可能是习惯不同,毕竟中国海军条令和装备很大程度上师从前苏联。二来是NOMEX材料的产业化也刚刚才突破。

NOMEX材料在上世纪60年代实现全球工业化生产后,一直被视为战略物资,对华管制。

国内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仿制,称其为“芳纶1313”,但始终处于研究、小试阶段,关键技术一直没有突破,主要依赖进口。不能批量国产的东西,当然不敢大规模普及为装备。

直到1999年才小试成功,随后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2003年山东省“十五”重点项目“年产500吨芳纶1313项目”开工建设,2004年第一次投产,2006年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将芳纶1313列入“绿灯”项目。

正因为这材料也才刚刚国产化不久,加上军队对这种大规模列装的普及性个人防护装具一直比较慎重,可能在消防员那里有小批量装备,但大规模普及到每个官兵还有待时日。

希望在解放军海军官兵的军绿小挎包里早日装进这个防火面罩手套,毕竟也是英美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实战经验。

另外多说一句,NOMEX芳纶1313还有一个更有名气的兄弟,叫芳纶1414,绰号“凯夫拉”。(作者署名:默虹美海军学习小站)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