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中国引进苏34为何毫无意义 一关键性能落后歼16太多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图:苏34设计于80年代的苏联,当时需要两个人完成的任务,在苏35上一个人就能完成

近期有消息称,在引进苏35以后,中国还在与俄罗斯洽谈引进苏34鸭嘴兽战斗轰炸机。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苏34的价值远远低于苏35,根本没有引进的意义。

苏27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两个问题所困扰;其一是结构脆弱,除了苏27气动外形设计上偏重航程和机动性,而牺牲了结构特性以外;由于飞机尺寸很大,为了控制重量,结构强度一直都不高。最早的苏27外挂载重仅有4吨,到苏27sk才有8吨——代价是结构重量增加600公斤左右。

另一个问题是电子水平落后导致自动化程度严重偏低。比如早期苏27家族型号,飞控系统里只有一半是电传;完成对地对海精确攻击武器的投放,需要大量的独立设备操作——包括各式各样的开关、信息显示,一个人完全无法兼顾飞行、空战、对地对海等多种不同任务的执行。

后来的苏35,就是在这两个方向上不断强化的产物。虽然它的航电系统依然较为落后——不论是从总体构架,还是设备水平(比如雷达还是无源相控阵);但是在飞机平台(机体结构、电传飞控)和发动机上,它都是苏27家族迄今为止最好的水平,对于国内参考设计改进歼11系(含歼15、16等)、打开引进俄罗斯新型发动机的渠道,都有很大的意义。

苏35是一种几乎完全保留苏27家族高机动、大航程、载重优势,而强化了自动化程度和多用途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战斗机,其总体设计方向是符合现代高性能战机的潮流的。而苏34则与苏35完全不同,其设计早已过时。

苏34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苏霍伊自己的方案就是和今天苏30MKK高度类似的纵列双座战斗轰炸机,被称为苏27IB,是基于苏27UB(双座教练机)的基础上强化结构、改进机载设备的型号。但是这个方案被苏联空军否决,要求采用并列双座布局,以延续苏24时代以来的军队使用习惯。

同时为了强化低空突防和临空近距离轰炸的能力,苏34又强调为座舱等关键结构增加装甲,以提高面对地面高炮等火力的生存能力。这造就了苏34的特殊前机身外形,并且必须要采用三翼面布局——利用添加鸭翼形成的气动中心前移,平衡前机身增重导致的重心前移,保证飞机仍然能较为灵活的飞行。

然而前机身截面积的急剧增加、结构强化和安装装甲使空重增加30%(仅装甲重量就达到1480公斤)等问题,使得苏34的飞行性能大幅度暴跌——比如最大速度从M2.35下降到M1.8,而海平面爬升率、最大盘旋速度等方面的性能同样变的非常难看。如果不依靠副油箱和空中加油,苏34由于自身重量的暴涨,携带相同重量武器下的航程和作战半径将远小于苏30mkk和苏35。

图:随着地面防空火力的高速发展,即使是伊拉克军队当时引入的7、80年代水平的苏联防空系统,也完全足以应付低空突防目标了。英国的狂风战斗轰炸机,在打击伊拉克机场时,被连续击落击伤多架;成为海湾战争中多国联军损失最大的机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低空突防战术就已经死亡。对地攻击武器的精确化、远程化,中高空防区外投放才是正道。

而事实上,非隐身飞机的低空突防,只针对6、70年代研制、受技术局限性非常严重的防空系统才有效。当时的雷达难以从地面的杂波信号中准确发现和跟踪锁定贴地飞行的飞机,导弹在低空的飞行也存在极大的限制。但在今天,谁面对现代防空系统还这么玩就和自杀没有区别。

  图:换装先进航电系统的歼16

苏34所有的作战功能,都可以被中国自己的歼16、引进的苏35完成,而且能做得更好;而歼16和苏35依旧保留的出色空战能力,苏34却完全不具备。这种情况下,认为中国还需要苏34的观点无疑是非常愚蠢的。(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