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五代机T50座舱竟土得掉渣 需向中国学习经验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近日,俄罗斯媒体披露了本国第五代战斗机T-50的模拟座舱舱,图片一出网络上吐槽一片,怎么“看起来”这么土!除了座舱的内饰,T-50也没有中、美等国五代机用的侧置操纵杆。
那可以就此说T-50“落后”吗?今天,北国防务特约撰稿人杨政卫就来说说这背后隐藏的一个问题——人体工程学。
俄系战机座舱土不土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话题,进入第四代战机的时代后,F-16、“幻影”2000等欧美战机看起来已经很先进,同时期的苏-27却还是“土”的很。在当时,很多人的直觉应该都认为一定是传统仪表跟显示屏的多少所致。可后来看到苏-37有4个LCD显示器,再到苏-30MK系列也都是玻璃化座舱。可很奇怪,为什么看起来还是没有西方那么科幻?
甚至到了苏-35出现,明明知道它的航电架构就是第五代了,也用2个15寸的大显示屏,没有传统仪表,可仍旧没那么科幻。可见科幻与否还真的不可貌相。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俄罗斯座舱看起来比较土呢?原因或许有2个:第一是做工,如果仔细观察俄罗斯战机跟西方战机的座舱仪表板,会发现西方的在一些边缘的修饰上比较讲究,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很奇怪的是,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细致到可以观察出做工的粗细,可是却几乎每一张照片都让人感觉俄罗斯的就是“土”,显然这就另有原因了。什么原因呢?也许问题就出在配色上。
俄罗斯飞机仪表板是浅蓝色的,西方战机是黑色的。不妨想象一下,或试用PS把俄罗斯跟西方座舱的底色互换,土味马上就跟着互换了。这就好像之前网络上有人把歼-8跟F-22的涂装互换,视觉上的强弱感马上也就互换。T-50如果要提升是视觉效果,或许可以学学“中国经验”。
中国的国产飞机就很明显,早期仪表板底色是浅的,现在改成深的,先进感就不一样。俄罗斯则是数十年如一日都用浅蓝底色,这或许与人体工程学有关。俄罗斯航空与太空界对人体工程学是很着重的,例如,苏-27的中置操纵杆,杆头看起来歪歪的跟其他战机不太一样,其用意是可以让右手最舒适的握杆,手腕不用刻意拐弯,用起来较舒适。采用蓝色底色,或许就有帮飞行员解压的考虑。
至于用操纵杆的位置来评判先进与否就是伪命题了,应该说,侧置操纵杆是先进概念之一,但并不是公认的最佳解决方案。事实上,现代战机的飞控已经全部数字化,操纵杆只是接受操控后输出电子信号,然后控制系统会解算这个信号,加上飞控程序的校正,输出最终的控制命令给控制面、发动机等。
由于操纵杆输出的是电信号,它只要有电路可以接到控制系统就好,不必机械连结,可以说爱放哪就放哪。不要说侧面了,你爱装在座舱顶端、装在踏板上都可以,甚至于你想要操纵杆向左打飞机就向右滚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就现代的数字化控制而言,操纵杆放哪里,技术条件都是一样的,技术上没有先进与否的问题,关键在于人体工程学,以及用户最终的选择。
侧杆的当初的出现就是人体工程学的考虑,操纵杆放在侧面,飞行员就可以用最舒适的坐姿操控飞机,然后因为舒适,所以稍微提升抗G能力,对战力有帮助。部分90年代以后问世的欧美战机就使用侧杆,如F-22与“阵风”。但这并不是大家都公认的唯一解,例如与“阵风”同期的“台风”就还是中杆。
俄罗斯也试验过侧杆,当初老苏-35(711号苏-27M)就同时使用侧杆与中杆,做比对试验,但最终量产型飞机,包括现在的苏-35跟T-50,都还是用传统的中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飞行员选择的问题。就好像在四代战机中流行短行程、无强制反馈操纵杆时,苏-27的操纵杆仍是传统的长行程,且有强制反馈,有人说这是落后,但其实这是飞行员选择。
苏-27研发时创了先例,将飞行员纳入研发体系,这样飞行员意见就可以第一时间融入设计,当时参与飞行员建议用较传统的操纵杆,这或许是考虑到要让多数飞行员习惯。
苏-35S与T-50保留中置操纵杆,真正原因为何仍不清楚。但至少可以知道,这可以让飞机操作与现役飞机、教练机最大程度的相似。这又可以让训练过程优化,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具体谈。(作者署名:空军世界)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