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中国为何要购买苏35 歼11平台升级潜力已挖掘殆尽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中国歼-11是俄罗斯苏-27SK(苏-27SK,S代表出口,K是俄文“中国”的首写字母)的引进后中国军方给予的编号。

  国产歼-11战斗机

当国产的歼-11(歼-11A,原装俄国苏-27SK,只不过是由中国的沈飞组装完成)在21世纪初定型下线时,俄罗斯也同期完成了苏-27S的升级改进型苏-27SM。

当中国用自己的发动机和航电替换掉俄国原装设备进而开发出歼-11B时,俄罗斯人也推出了苏-27SM的升级大改版——苏-35BM,并宣布苏-35BM“属于四代半战斗机,可以与F-22A对抗”(俄标,美标三代半)。从纯技术角度看,俄方在投入巨资开发T-50的时候,还在宣传苏-35BM能够对抗F-22A,明显就是个笑话。但是随后中国和俄国签署意向协议,准备购买苏-35BM的消息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惊讶。

在中国已经能够独立生产并升级歼-11的情况下,引进苏-35BM是否必要?我们需要对二者的历史渊源、开发过程特别是中国军方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

  俄罗斯新锐的苏-35BM战斗机

渊源

根据公开的资料,中国在引进苏-27SK/UBK成品的同时也购买了俄罗斯苏霍伊战斗机的整条生产线。之后,强大的军工在1998年即实现了国产苏-27SK的成功首飞,成功定型后,军方正式给予苏-27SK战机“歼-11”的编号。根据中航工业编辑并公开出版的院士丛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歼-11是空军最为重要的开发项目,长期处于高度保密的核心工程领域。1998年,由俄国提供散件,由沈飞组装的苏-27SK成功首飞(要知道,该机1992年才到货,1998年中国就能独立组装,没有一定扎实的工业功底,是根本办不到的),而全国产的歼-11大约在2003年实现首飞(此时发动机还是进口的俄制AL-31F,遗憾)。苏-27SK虽然只代表了苏联1975-1980年的技术水平,但是仍然远远超过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所能达到的水平,特别是在经历了1950-1980年代“进一步退两步”的大跃进失败后,中国航空对于该机的国产化持极为慎重和稳健的态度。

中国在苏-27国产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中苏两国航空体系的差异问题。我国航空工业在20世纪末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但苏-27的材料和成品完全是按照苏联的航空体系构建,中国国内1970年代研究米格-21采用的全面复制的方法完全不适应对苏-27的仿制。因此,对于苏-27SK的仿制,主要集中在寻找国产类似材料和成品直接替代原先俄国设计的方式,暂时无法得到成品则继续采购俄罗斯原装货。根据中科院的院士丛书记载,苏-27SK的全面国产化型号被称为“歼-11X”(也就是军迷们惯称的“歼-11B”,下称“歼-11B”)。

  装备太行发动机的歼-11B型战斗机

苏-35SVS歼-11B

苏-35BM实际上是专门针对苏-27/30系列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世界战斗机的发展趋势,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开发出性能更好、功能覆盖更大的战斗机。苏霍伊对于苏-35BM的设计要求非常明确,就是以俄国本国航空兵装备升级改进为目标,强化飞机的成品性能和武器系统效能。由于俄罗斯已经在开发新一代的T-50战斗机,所以苏-35BM在俄军中的定位就是“过渡”,也就是抢在T-50正式定型服役之前,用来替换俄罗斯航空兵陈旧的苏-27S、苏-34以及苏-30MK等。不需要太高的空战性能,但要进一步强化多用途能力。

不难苏-35BM其实就是对早期苏-27M的机体进行类似苏-30MKI的强化,机载设备则完全向苏-30MKI看齐,再加上新的117S发动机进而“拼凑”出的一架战斗机。而俄罗斯人并非不能把苏-35BM设计得更好,但是设计中添加的新产品、新技术越多,则产品的试验周期越长,成本越高,这和“过渡装备”的要求不符,所以,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设计出一款“足够使用”的多用途战斗机,是苏-35BM设计的核心思想。

中国的歼-11B本身不存在国际销售条件,其基本任务是满足中国空军装备的需求。而歼-11B的研制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让中国的航空设计人员和工厂尽快适应先进战斗机的设计特点和生产制造难点。歼-11B的国产化主要面临两个难题:机体制造;设备替换。其中用国产航电、飞控替代俄国设备是重点,目前在各类军事杂志、网站上所看到的歼-11X所使用的几乎已经全部是国产武器,但是考虑到歼-11B应该没有对原苏-27SK的机体进行结构性大改,因此可以推测歼-11B没有能力挂载KD-88一类的重型弹药,而是主要用来维持空优。

根据院士丛书记载,中国首架自行装配的歼-11A于1998年首飞,而国产化的歼-11B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推进。按照中俄关于引进苏-27SK的合同,双方协议组装生产的苏-27SK数量应为200架,这200架飞机的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均由俄罗斯成套提供,当中国无法满足生产速度时,俄罗斯将提供成品飞机弥补差额。根据俄国媒体的报道,在合同签订后,中国利用引进的俄罗斯成品组装生产了95架苏-27SK,考虑到歼-11B测试机的消耗,推测俄罗斯按合同提供了100套组装散件,之后中国就拒绝继续引进苏-27SK的成品,甚至不再与俄罗斯谈判苏-27SK的升级改进型成品的引进。

中国空军先后装备了苏-27SK/UBK和苏-30MKK三个苏霍伊战斗机的主要型号,在国产化歼-11开始补充苏-27的规模后,补充苏-30MKK和苏-27UBK就成为新目标,随着歼-11B项目的推动完成并形成量产能力,双座型和多用途型的生产必将加速。按照目前的速度推测歼-11双座战斗/教练型和多用途型也已经进入逐步交付阶段,保守估计会分别于2015年和2020年形成规模战斗力。同时,歼-11B的研制成功还促进了中国舰载战斗机的开发。外形和苏-33非常类似的国产化歼-15的公开也证明了歼-11B项目在功能扩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双座版歼-11BS

未来展望

歼-11B的整体技术水平只达到了中国国内21世纪初的水平,而歼-11B自立项至今也超过15年,国内战斗机相关技术和成品也已经跨上了新台阶,以歼-20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战斗机也已经进入频繁试飞的阶段。中国空军装备的苏霍伊系列战斗机数量相当可观,歼-11B的后续装备要求并不旺盛,而反倒是类似苏-33/苏-30MK一类的多功能战斗机更有市场。根据中国航空兵的发展规律,追求成熟的歼-11B在平台层面上的制约太大,在歼-11B上小打小闹的提升幅度很低,配套航空动力系统的发展潜力明显不足,整个平台的潜力已经基本挖掘殆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歼-11系列空优战斗机的产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多用途的歼-16战斗机以及海军急需的歼-15战斗机,但是歼-11B的路还没有走完,最新的可靠消息称,沈飞开发了全新的歼-11D型战斗机已经定型并投产,更重要的是,歼-11D不仅仅是一款新开发的战斗机,同时还开发出相关的升级套件,可以使用套件对现有的歼-11A/B型战斗机进行升级改造,让空军现有的全部歼-11系列战斗机统一升级到歼-11D型的水平。在歼-20大规模形成战斗力之前,歼-11系列战斗机依然是祖国天空最强有力的守卫者。(作者署名:龙之猫)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