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俄军T50战机是否采用等离子隐身 这项技术毫无用处

新浪军事

关注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就和中国传统武术最喜欢强调自己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一样,毛子隐身战斗机最喜欢吹嘘等离子隐身。

当然这个类比有点不公平,实际上战斗机的等离子隐身在现阶段属于扯淡,但毕竟在电磁学理论上和特定条件的试验结果中,等离子体都确实可以衰减和吸收来射的雷达电磁波,是可以被明确证实/证伪的。

一:等离子隐身在原理上有一定可行性,但现阶段工程可行性极低

毛子吹等离子体隐身,是90年代以后,他们只能靠嘴炮骗钱和维持科研强国自尊的历史必然产物。苏联解体以后,毛子工业和科研体系瓦解崩溃,各种企业单位为了生存,不仅把手上最好的东西全都拿出来贱卖;就连各种尚处于预研阶段、乃至于概念探索阶段的方案,都纷纷来出来骗钱,只要给钱就卖技术,或者声称能做出突破性的成品。

图:隐不了身的飞机,毛子就喜欢吹等离子隐身;好比练武术的和练现代格斗的打输了,就说是怕打死对方而没用内力

实际上在最前沿的科研技术探索中,很多路线都是死路或者是弯路,最后被证明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性能,或者会由于某些无法克服的障碍而最终无法实用。笔者此前的文章《五十年研究,数十亿美元,美军最先进火炮死于小气泡》中介绍的液体发射药火炮就是典型,性能极限确实惊人,远超传统火炮,但由于无法解决气泡产生溃灭导致的膛压危险波动,最终在离转化为实际装备不远的地方倒下死亡。

而现阶段的等离子体隐身,做到的性能上远远不能与三大常规隐身技术(外形、结构/涂料、电磁频谱管理)的综合效果相比;而且其实现方式(包括设备、结构),要么付出的代价大到不可接受,要么对战机其它性能的破坏会严重到无法接受。

二:不是所有等离子体都叫特。。。。。。都叫特么的隐身等离子体

首先要谈等离子体的一点,就是这东西不神秘。就地摊上的荧光灯,那也是靠等离子体在发光,事实上现在相当高比例的等离子隐身技术的试验,都是借助荧光灯作为核心的等离子体发生和维持设备运行的。

图:极光就是等离子体主动发射电磁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等离子体可以简单看成是被电离了的气体,传统的气体中分子都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比如O2,N2等等都是。而电离以后的气体,它里面绝大部分就成了带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这种状态下粒子的电场势能很高,因此也相当不稳定。

由于带电粒子的高能量,它自身会主动散发大量包括可见光在内的电磁辐射——自然界中的极光就是典型的例子。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作用存在多面性,绝不仅仅是吸收而已。

图:黑鸟家族不隐身!不隐身!不隐身!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实际上等离子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对入射的雷达波形成显著的反射作用——很多人吹牛逼吹到能吓死美国人的天波雷达,靠的就是大气层中富含等离子体的电离层,将雷达波反射到更远的地方。而SR71所属的黑鸟家族高速飞机,之所以不隐身、易于被发现,除了早年没有靠谱的隐身飞机设计能力以外,其发动机的高温喷流由于等离子体形成的反射效应也是关键原因。

图:很明确的告诉你们,这套等离子隐身特性的试验器材里,那一根一根的就是荧光灯管。荧光灯管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等离子体管。

所以在等离子隐身技术中,需要涉及到非常复杂的调频等处理,使得产生的等离子体在吸收目标特定波段频率的雷达波上的能力最大化,并尽可能抑制它的主动电磁辐射效应。这是等离子隐身实用化中,非常大、而且短期内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开放式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距离能用差几万倍都不止

正如前面提到的,等离子体是电离出来的,而且处于高能状态——能量高到电子都被从原子和分子中被剥夺出去了。这意味着如果要用高离子浓度的离子云覆盖飞机较高比例部位的地方,则等离子体本身的温度,电离所需的功率,都将会非常的高,远远超出现代常规战术飞机的机体材料承受极限,和发动机动力以及发/配电功率、设备安装尺寸空间的极限。

图:平时的荧光灯、电离教具等物品,能用低功率实现电离,靠的是腔体内维持相当低的气体压力

气体密度越大,越是难以电离——这也是大气层中的电离层高度是从6万米以上开始的原因。这个密度所在的大气层自然高度,远远超过人类任何一种飞机的性能极限;因此不可能在战斗机外表面外,直接电离空气来形成等离子体。

从设备腔体内将低密度的气体进行高度电离,然后释放到飞机表面,虽然可以解决离子云温度和功耗的问题,但是离子浓度和总量也会弱鸡到毫无实际意义;这一领域人类工程能力的极限,距离F22/F35的隐身性能标准,目前浓度和总量和目标存在至少5个数量级以上的差距——也就是起码几万倍以上。这还没考虑功耗和温度等问题。

四:封闭腔体式等离子技术——同样不靠谱

等离子体隐身,目前真正被认为有一定可行性的方向;是在飞机的结构内部,设置一些封闭式的腔体,然后使之充斥等离子体,形成局部性的吸波能力。在有限的体积下,吸收雷达波所需的离子浓度和数量可以很容易堆积出来。

图:F22

图:F35的雷达,继承了F22的倾斜安装方式

问题在于,飞机的结构内不仅本身通常都有非常高的强度要求,而且空间极为珍贵。等离子腔室这种需要占用很大空间的东西,不仅在机翼/垂尾、边条等部件的内部根本无从安装;就是在进气道内壁四周,也绝对没有空间——特别是T50进气道结构总成已经曝光,那上面绝对不存在什么扯淡的等离子隐身装备的安装设计。

目前唯一在战机上能装上等离子隐身腔体的地方,实际上只有飞机本身就是大空腔结构的部位;换言之就是机头的天线舱——驾驶舱是绝对不行的。讲道理的话,雷达天线本身也是前向反射的重要来源,所以F22和F35——实际上肯定还包括歼20,才会把天线阵列做成倾斜设计。

图:这种结构在现在的高速飞机上根本做不了,没有任何可行性

图:在工作状态下,惰性气体会被电离成等离子体,此时雷达无法工作

但是这时另一个搞笑的问题就出现了——在天线舱充满等离子体以后,战机自己的雷达也就无法工作了。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仅限于战斗机雷达,其它被等离子体覆盖的任何射频设备天线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举个例子,飞船和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和地面联系被严重干扰、乃至断绝的黑障现象;就是其四周空气高度电离,形成了等离子体包裹飞行器所引发的。

图:T50进气道结构总成

等离子隐身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提出的解决方案只有时间控制措施,也就是要用雷达的时候就关了。而在新一代的雷达罩透波材料(选择性透波)面前,这种技术根本没有任何竞争能力——特别是中国14所最近在八股中公开的光敏控制材料。

结语:

从技术进步速度看,直到现阶段电磁隐身理论淘汰的那一天,等离子隐身技术都没有希望克服它现在遭遇的诸多难题。

所谓等离子隐身,只是一个理论上存在一定可能,但工程实现角度完全是扯淡的东西。(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