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将黑手伸向非洲 欲借力日美与中国争夺影响力

新浪军事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田径场上的长跑项目中,印度选手恐怕难以和非洲运动员比肩,但我向你们保证,在创造美好明天的征程中,印度将永远支持非洲,与你们携手同行。”
在23日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召开的非洲发展银行年会开幕式上,印度总理莫迪动情的演讲引来热烈掌声。《印度快报》说,在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几天之后,印度便提出“亚非发展走廊”的概念,如今这一提议也成为莫迪在这次演讲中的重要内容。印度正着力深化印非关系,以抗衡中国在非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22日至26日,来自非洲的近3000名代表聚集古吉拉特邦。这是非洲发展银行大会首次在非洲之外的印度举行。

“你们支持我们的战斗,就如同你们为自己而战”,在23日的演讲中,莫迪搬出纳尔逊·曼德拉当年的溢美之词谈论印非关系的历史,并以作为印度总理,他几乎走遍非洲的每一个国家强调双方关系如今的突飞猛进。
“印度商业在线”网站评论说,印度显然在着力强调在非洲的存在感,以对抗中国的“和平攻势”。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5月24日报道,印度与非洲的关系历史悠久,目前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印度斯坦时报》称,在非洲,印度虽然比不上中国,但已经成为比日本和美国更大的贸易伙伴。但这次大会也反映了印度的担心——印度担心在美国影响力下降,而中国的影响力上升的同时,印度在非洲“后院”的经济和军事联系上做得不够。北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让新德里觉得必须在非洲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对印度具有非常的地缘政治利益。

报道称,在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财相麻生太郎率领的日本政府代表团,日本将与印度讨论携手推动从亚太延伸到非洲的“自由走廊”计划。“自由走廊”计划是通过修建基础设施来进一步推动亚洲、非洲和中东的贸易和投资,去年11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东京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将推动这项计划,印度财长贾特里不久前访日时再次提出这个合作议题。
《印度经济时报》5月16日的一篇报道指出,所谓的“自由走廊”计划,是日印携手在非洲、伊朗、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国家兴建多个基础建设项目,以平衡中国的区域影响力。目前,新德里和东京都有打算投资东部非洲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项目。日本将加入印度在伊朗重要战略港口恰巴哈港的扩建以及毗邻经济特区的开发计划。在斯里兰卡东部,两国则有意投入战略要地亭可马里港的扩建项目,同时还可能共同开发位于泰缅边界的达维深海港。现在,印度、日本已经开始各自的基础设施发展项目。
历史上印度和非洲间的经贸关系其实远比中国-非洲间密切,传统上印度曾是非洲低端纺织品的最主要供应商,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大批印度商人和移民就在非洲东海岸定居、经营,近几百年更遍布几乎整个黑非洲,包括肯尼亚在内的东非英语国家,印度的痕迹更加明显。印度人多数经营金融业、零售业和小批发业,许多侨民已在非洲生活五六代,并形成了庞大的商业、金融和人际网络。印度产品也早在二战前后便行销大半个非洲,尤以纺织品等轻工产品为最多。

由于这些独特的优势,在一些国家,印度人被非洲当地人看作“自己人”,如在西非、南部非洲一些国家,中国等其它国家商人被限制进入零售业,但印度和黎巴嫩商人却不受限制。
由于和非洲打交道时间长、层次多,且大量印度侨民渗透到非洲政治、经济、文化各层面,印度企业在许多国家和城市有完善的“食物链”:批发、零售、回笼资金、汇出利润,都可以在“印度圈子”内部完成,且纵横交错,形成跨行业、跨国的利益体,生命力顽强,可以在非洲实现“经济循环”,资金周转快,对当地就业推动明显,这些都是中国、甚至英法企业所不能及的。
由于交流历史悠久,加上语言障碍少,印度对非洲的文化输出相当有成效,通过大学间合作和交流,在东部非洲的不少国家,存在一个知识分子内部的“印度代言阶层”,如肯尼亚、毛里求斯都曾有人鼓吹“21世纪是印度洋世纪”、“印度比中国更有前途”,主张非洲各国疏远中国,靠拢印度。

近年来印度国内经济发展虽十分迅猛,但“拳头”乃是软件、微电子等智能产业,非洲对此尚无法消化,且即便有次需求,直接和欧美接轨也更划算(如马拉维的新兴软件业便是如此);“印度制造”或价格低质量更差(如“印度布”在非洲基本上是“地摊货中的地摊货”代名词),更要命的是门类不全,无法满足工业制成品需求旺盛、但自身制造业基础单薄的非洲“性价比要高”的胃口,就更不用提产业转移了。简言之,如果说印度通过自身经济刺激,在短时间内可以扩大从非洲的进口需求,但“印度制造”和“中国制造”在非洲这个特殊竞技场的全方位劣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无解,中非间有来有往的互补经贸关系,在印度-非洲间很难构成。
制约非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是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大型工程匮乏,在这方面欧美各国“有力无心”,而印度则是“有心无力”——事实上莫迪上台后极力推动的印度本土基础设施“大手笔”,从资金、技术和承建等各方面尚且要仰赖“外援”,又如何能满足非洲这张“基础设施白纸”的需要?
“人文对重商”的所谓“印度象对中国龙优势”恐怕也未必靠得住。《塞舌尔太阳报》就曾经说过,在印度裔占相当比重的非洲印度洋国家,当地人通常将印度裔称为“karanas”,对他们抱复杂心态,经济上依赖,政治上却警惕和排挤,这些印度裔也小心翼翼地不去触及当地人核心利益,更不敢公然展示自己和母国的特殊关系,历史上“如果印度对印度洋国家印度裔过于热情,反倒会事与愿违”;肯尼亚一些学者更指出,莫迪上台后印度也开始在投资、贸易等方面仿效中国做法,随之而来的是类似副作用也同样凸显,如在东非各国,已经有不少非洲人表现出对印度农场主“圈地”的反感。

当然,正如前文所言,印度在非洲有自己的优势,且非洲足够大,完全能同时容纳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大展手脚,更重要的是,非洲各国本身正如民主刚果《金沙萨潜力报》所言,希望“继中国之后,又一个新兴大国愿意在非洲慷慨解囊,帮助非洲在最急需的领域取得发展,从而让非洲经济获得更多的推动力”,认为“这两个国家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都能为非洲人所接受,因为它们在历史上未侵略过非洲,不似西方国家那般,总会让非洲人联想到悲惨而屈辱的殖民时代”,不希望在中印间“二选一”,而更希望非洲和中、印等新兴大国的合作,可以携手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共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地位。从这一点上讲,所谓“龙象非洲之争”即便不算“伪命题”,也只能说,是个被人为夸大许多倍的“人造矛盾”。(作者署名:水瓶观世界)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