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军事深度

揭秘运6运输机:我军元帅一番话令其仅制成部分零件

新浪军事

关注

熟悉中国国产运输机发展的网友们,对运-5、运-7、运-8、运-9、运-9,乃至运-10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型号研制、系列改进都非常熟悉,但经常也会有网友提出一个疑问,在中国“运”字头的飞机序列中,为何偏偏少了运-6这个型号呢?

这个话题,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进口前苏联的伊尔-14飞机说起。

伊尔-14运输机是前苏联研制的双发中短程客机,1950年首次试飞,人民空军先后进口伊尔-14型飞机49架,主要执行专机和运输任务。中国民航自1956年起从苏联进口该型机,以替代C-46、C-47型老旧飞机。

其中在1956-1960年期间,中国就进口了55架伊尔-14飞机,包括客机和货机,装备了民航、空军、海军等单位。

伊尔-14型飞机是苏联伊留申设计局设计的活塞式双发运输机,图为中国空军的伊尔-14

1960年7月4日,总参谋部向罗瑞卿建议在国内生产伊尔-14飞机,他们认为伊尔-14飞机性能较好,使用比较经济,在中国很实用,可以作为中国的制式中程运输机,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时对伊尔-14飞机在数量、维修、备件等方面的问题。

“国产伊尔-14”在当时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已经停产了伊尔-14,改由在捷克斯洛伐克和盟主德国生产,这给中国的订货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如果能够在1961年组织起在国内生产伊尔-14,就可以满足当时对该机的迫切需求,并避免了向国外订购的麻烦。

1961年12月15日,《空军主要技术装备七年(1963-1969)规划(草案)》明确指出:如有条件,伊尔-14运输机应力争尽快仿制出来。

中国为何要补齐加油机这一短板

1962年12月18日,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以[62]科一字第163号文件,正式向总参谋部请求:仿制伊尔-14飞机和伊尔-28飞机。

1963年3月,国防工业长期计划委员会航空专业组在《航空工业十年(1963-1972年)规划初步建议》中,提出在10年内安排试制并生产伊尔-14运输机。

1965年5月,三机部决定对国内正在使用的苏联伊尔-14M客机进行测绘仿制,仿制的型号被定名为运-6。

1992年年底,中国民航系统的伊尔-14停飞,该机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1965年7月,南昌飞机制造厂开始组建第一设计室,负责对伊尔-14M客机的改进设计。运-6机身在伊尔-14M客机基础上加长1米,最大起飞重量增至18000公斤,座位数达到32个,并将伊尔-14M客机的非气密客舱改为了气密客舱。其他机体结构基本按照伊尔-14M客机原样测绘。动力为国产活塞-8甲型发动机,单台功率1900马力。

1965年8月27日,空军向总参谋部上报《关于对今后几年各型飞机发展的意见》认为:“三五”期间集中力量抓紧仿制伊尔-14飞机。

1965年10月27日,聂荣臻与有关部门领导座谈时,提到中国飞机发展问题时指出,伊尔-14这种飞机相差一个时代了,既然仿制3年才能出来,能不能争取在这3年中设计一种新的涡轮运输机,用于代替伊尔-14。现在要下决定搞新东西,搞涡轮发动机。“三五”期间我们总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不能总守住伊尔-14。不要老停在活塞式上,不要把希望老放在伊尔-14这个落后系统上。

至此,仿制伊尔-14(运-6)的计划基本终止。

1967年6月,南昌飞机制造厂停止了运-6的研制。

俄罗斯空军的伊尔-14M,图片摄于1993年

尽管运-6运输机没能继续研制下去,但是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还是通过这项工作获得了客机研制的宝贵经验,这也为后来仿制安-24飞机打下了基础。

此外,运-6最终仅制成部分零件,没有造出整机,因此也没有留下整机照片。(作者署名:防务前沿)

《出鞘》完整内容请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