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中国军情

克拉运河的开通对新加坡中国泰国产生多大影响

新浪军事

关注

中国现在是这样一个处境,那就是陆地力量强大而海上力量弱小。一条交通线在陆地上延展的距离长一分,中国的控制力就强一分,在海上延展的距离长一分,中国的控制力就弱一分。所以中国需要在缅甸建立输油管道。

克拉地峡运河也是类似的道理。我们来看一下地图:

克拉运河的示意图克拉运河的示意图

现在主要的通航水道是马六甲海峡。这个位置中国鞭长莫及。而克拉运河与中国陆路相连,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中国控制起来也比较容易。

就目前来说,中国对泰国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而泰国内部对这个项目的看法也是反对的比较多。所以我不认为短期内这个项目能够真正启动起来。

但是,随着时间,中国对泰国的影响力应该是会越来越大的。所以,如果兴建这么一个工程,它最终还是会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控制。

首先要说的是,这条运河并不能省特别大的距离。一般估计,能够节省1000-1200公里的航程。考虑到运河通行费用不可能高过这么点航程所节省的航运成本,这个工程很难收回成本。

巴拿马运河能够节省3700-6500公里航程,而近期每年收入约为10亿美元。可以想象,投资200亿美元而节省1100公里航程的克拉地峡运河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没人愿意单纯为经济而投资这个项目。

说一说对相关国家的影响。

考虑一下苏伊士运河水深21.98米,航行水域(即运河横切面适于航行的部分)为5000平方米,可通行25万吨货轮。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计划的克拉地峡运河大概水深20米,宽500米,船只长度没有限制(因为不像巴拿马运河那样需要船闸)。通行25万吨货轮应该是可能的。而马六甲海峡的通行极限也就是28万吨货轮,大于28万吨的(也有一说25万吨),都会绕行龙目海峡。所以这个方案的针对性还是很明显的。

对于新加坡的打击非常大,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

新加坡的航运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新加坡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大量发往或来自东亚、东南亚各国的货物,都在这里转运。这意味着去往或来自这些国家的货船,往往要在此卸货,然后把去往一致目的地的货物装上同一批船只,再出发。

如果有了克拉运河,很多业务会转到泰国一边。泰国的经济会有很大的提升,而新加坡将陷入一定的衰退。当然,马六甲方面现在非常繁忙(每年超过6万船次),运河未必能完全容纳,可能会有很多船只还是要走马六甲。

所以克拉运河一向是中国用来反制新加坡的工具。而新加坡也一直是克拉运河计划的主要反对者。

对于泰国来说,转运和运河运营收入将极大地提升其经济水平。而且由于这条关键航路的建立,它在东盟乃至国际上的地位也会更加的重要。它将成为世界级航运中心。周边国家诸如缅甸、柬埔寨和越南都会因此受益。

对于中国的话,就比较复杂了。

首先,最直观的是中国企业的进出口成本变低了。

而后,我个人猜想,中国很可能会独立出资兴建。同时建设庞大的港口和仓储设施。这部分的运营收入可以用来冲抵运河建设成本。中国估计会保留若干年的运营权。中国如果真的要认真办这件事,恐怕会争取一定的驻军权限(可能是在运河沿岸驻扎武警,与泰国方面联合巡逻)。这将是对泰国施加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中国近年来不断向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国家施加影响力。这将是很重要的一步棋。

然而事情当然没有这么便宜。

首先,泰国内部反对呼声很大。过去泰国调查的结果,是3成赞同,3成中立,4成反对。所以尽管泰国官方有这种想法,却未必能实现。尤其是要考虑到这条线路所在的位置是泰国南方穆斯林聚居区,政治局势更加动荡。泰国官方因为这个原因其实也有疑虑。因为运河天然割裂国土,南方穆斯林可能会寻求独立或并入接壤的马来西亚(穆斯林国家)。

其次,泰国反对派目前正在抵制大量中国相关的项目,之前签署的大米换高铁刚刚因为泰国最高法院的判决而搁浅,近期执行如此巨大的中国主导的工程项目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中国要做这样一个几乎必然会亏本的买卖,就肯定要让泰国让渡大量的权益(比如之前提到的驻军权)。就目前中泰关系来说,这是不太现实的。

第四,美国目前对泰国影响力仍然非常大,这种能够彻底改变东南亚地缘关系的工程,如果由中国来主导、控制,将会使得中国对国际贸易具有空前的控制力。美国显然是不会愿意看到这种结果的。因此如果真的中国要着手做这件事,美国恐怕会暗中破坏。

也就是说,从这个工程的角度讲,现在的政治条件未必真的具备。中国目前主推的还是东南亚高铁网。

这个项目从中国开始研究提议到现在已经谈了3、40年了,现在刚谈到项目开始启动,离实际开工早着呢。期间要克服的阻力太大,牵动整个东南亚各国利益,影响美国亚太地区战略布局,短期内以中国的实力这个项目难以正式实施。下面是针对题主问题的具体分析:

泰国

泰国政府早就希望能够开启这个项目。泰国政府提出将泰国打造为亚洲的石油中心,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八成的原油进口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其中的经济利益对泰国来说简直是巨大的诱惑,不惜因此和新加坡闹僵也要促成项目的落实。一旦运河项目实施投入使用,泰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将会显著提升,在东盟中也会更有话语权。但是泰国政府所面临诸多问题:

1. 首先是来自国内的。克拉地峡区域的居民主要是穆斯林人,居民反对在此地大兴土木破坏家园,一旦涉及种族矛盾又极其容易引起政治动荡,而泰国内部的党派之争又多会借此来互相攻击对方的政策,使该项目的投资长期稳定性产生问题,难以顺利实施。

2. 更加巨大的阻力是来自东盟各国的,运河项目的启动将会加大东盟各国和泰国之间的矛盾。以新加坡为首的马六甲海峡最大利益获得者肯定是坚决反对运河项目的,新加坡指责泰国此行为为恶意竞争,扼杀新加坡核心经济。同时其他东盟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也对运河的开通产生的东南亚格局变动产生担忧。一方面怕泰国因此做大,损害其他东盟国家利益;一方面怕中国因此获得战略能源安全保障后在南海更加强硬,不利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纠纷中的谈判。

3. 最后,泰国可能还会受到美国的制约。美国在马六甲的军事部署岂能因为泰国轻易改变,美国同新加坡的联盟使美国能够在关键时刻控制住马六甲海峡,遏制中国的海上资源运输,对中国形成长期军事威胁。如果中泰合作开通运河,美国对中国的控制能力显然要下降,这与美国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不符。

但是对于2、3点困难,泰国政府其实也是可以加以利用,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考验其政治和外交智慧。此项目对于中国、新加坡还有美国都有核心战略意义,而泰国本身更多注重的是政治和经济利益,所以泰国可以摆出姿态谁给的利益更好就帮谁办事,通过和两面谈判可以两面获利,争取更多政治和经济利益。所以泰国本身也会权衡此项目的利弊得失,通过合理运用其政治智慧可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新加坡

对于新加坡来说,克拉地峡运河项目无疑是自己的死穴。新加坡的港口业务和石油行业是其经济支柱,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使其获得赖以生存的经济、军事和政治资源。所以新加坡在运河项目上应该是不会妥协的,新加坡在东盟的地位很高又是美国在东南亚重要的战略伙伴,它会不惜动用一切政力量源阻止项目的实际落实。通过拉拢东盟中与中国有南海纠纷国家,利用美国和新加坡共同的利益关系对中、泰施加压力阻止运河项目。目前来讲,运河项目正式启动会把新加坡更推向美国一方(虽然早就已经完全亲美,所以这点上中国也就无所谓了。。。),有可能会鼓动其他东盟的南海国家升级同中国的南海矛盾,但是对此不能期望太多,因为东盟国家实力有限而且并不团结,下面还会讲到。

中国

对于中国来讲普遍认为有3点目的:

1. 中国要保障其海上战略资源运输和军事安全。

2. 节约运输成本,而且促进同东盟的贸易合作,有巨大经济利益。

3. 报复新加坡

其实对于第三点我认为中国并不是那么小心眼非要报复新加坡,中国不会那么因为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不顾大局。如果运河项目最终落实,前两点对于中国的确是非常重要,但是中国也明白这个项目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达成的,困难与阻力的巨大和复杂需要极其耐心和谨慎的处理。所以我认为在短期该项目的启动对中国的目的和影响中,政治和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1. 中国希望瓦解东盟各国关系。从地理上看,运河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是以泰国为首的东盟北部各国,而与中国在南海问题有矛盾的越南也在其中,这与中国最近的南海中拉拢越南、打击菲律宾的策略遥相呼应。运河的开通将给这些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带动国家发展,但是对于新加坡为首的其他东盟国家则会受到负面经济和政治影响。其实东盟国家一直在暗中较劲,谁都想做东盟领袖。东盟各国眼看着新加坡独占马六甲获得丰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谁不眼红,谁不想分一杯羹。这就为东盟国家各国关系中造成了一个不小的矛盾,而中国可以利用这个矛盾让东盟国家不能联合起来与中国作对,从而在外交谈判中获得利益,如中国同东盟的自贸区、南海问题的谈判增加筹码。

2. 中泰运河项目的启动也是中国对美国的亚洲战略施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表现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中国在家门口与东南亚、东北亚还有俄罗斯的一系列外交政策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线一再拉长。中俄合作美国已经很头疼了,中国拉上韩国对抗日本,在南海一方面拉拢越南一方面强硬对待菲律宾,现在又联合泰国推展运河项目,这些都为美国的再平衡策略增添难题,更何况美国现在还要密切关注乌克兰的局势。在运河问题上美国不可能指望新加坡自己独当一面,日本作为亚洲最有实力对抗中国的国家在运河问题上也态度暧昧,因为如果中国投资运河项目日本也能从中获益(原本在二战期间日本就想修这个运河但是未成),更何况这个运河项目的前期投资和后期维护费用都极其巨大而直接回报又很慢,弄不好还得罪东南亚各国,等运河造好再和泰国搞好关系,坐享其成再好不过了。在美国极力压制中国的同时,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也经受着考验。中、美两国爆发战争可能性很低,但双方需要面对的压力在今后还会越来越大,大国的角力就看谁更抗压了,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