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近两次撞船事故都是船不够惹的祸

新浪军事
这周围绕着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又一次“重大航行事故”,美国海军将要做出一系列重大调整,而这一切对中国海军会造成什么影响,显然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美国海军缺了什么
本周一,美国海军“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马六甲海峡与一艘油轮相撞,造成驱逐舰上5名水兵受伤,10名水兵失踪。“麦凯恩”舰左舷中后部水线位置被撞出一个大洞,而失踪的10名水兵经过多日搜救,目前最新的消息也只找到了2名水兵的遗体。如果不出意外,余下的水兵的遗体十有八九也都在撞击后进行损管控制而封闭的舰上舱室中。

中间还闹了个乌龙,马来西亚找到的一具遗体经鉴定不是美军失踪水兵的
事故一出,大家自然而然将其与不久前在日本近海与菲律宾发生撞击事故的美国驱逐舰“菲茨杰拉德”的事故相提并论,两次的撞击中,美舰都是舷侧严重受损,而且出事商船上的球鼻艏都对驱逐舰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伤。目前来看,两舰总共造成了17名水兵的死亡,可谓美国海军近期损失最严重的事故。
与上次“菲茨杰拉德”号导弹驱逐舰受撞击的地点在右舷前舰桥附近,造成包括舰上相控阵雷达和战情中心、前部主机舱等部位严重受损相比,“麦凯恩”舰虽然损失的水兵较多,但从外观上看,其整体受损情况似乎并不严重。撞击发生的部位在“麦凯恩”舰左舷中后部,大致位于舰上后部主机舱和后部垂直发射装置之间的位置。从撞击之后的画面看,“麦凯恩”舰并未因为撞击产生明显的左倾,表明舰上的损管效果较好,或者该舰实际所受的损害比较轻微。比起集中了大量电子设备和指挥控制系统的前舰桥,这里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值钱的设备,因此虽然有关“麦凯恩”号驱逐舰的损伤结果尚未有正式鉴定,但如果该舰的龙骨等主承力结构没有严重受损的话,虽然修复该舰可能也需要至少几个月的时日(为了保密,美国海军估计也不会在亚太地区的船厂里将该舰彻底修复),但至少该舰的维修费用会比“菲茨杰拉德”号低不少。

“腰部”受伤的麦凯恩

“脸都没了”的“菲茨杰拉德”
在短短几个月内,第七舰队连续因为航行安全事故折损了两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且这两艘驱逐舰全部隶属于第15驱逐舰中队,对于美国海军最繁忙的西太平洋海区而言,同样是相当严重的打击。无怪乎第七舰队司令在这次撞击事故之后直接被美国海军解除了职务,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暂停了美国海军舰艇的危险活动,而美国海军首长部门也被震动,海军作战部副部长莫兰向美海军舰队司令戴维森做出指示称,要求其为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而调整水上舰艇的运用制度,并在60天以内提交改善方案。尽管网上有不少美国海军的拥趸们辩解说这下这两艘伯克级驱逐舰都可以借机进行现代化改装升级了,但是要是说为了升级两艘驱逐舰还要拿十多名海军官兵的生命去献祭,美国海军这个封建迷信的程度似乎也太高了。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连续的事故,从具体执行角度,基本上都可以归咎为舰员没有严格执行航行安全规定,特别是在近距离上了望人员没有及时发现迫近的威胁,并且在危险时期没有正确处置。更高层面上,则是太平洋舰队舰艇数量有限、任务压力太大,训练时间不足,舰队下辖舰艇和舰员超限度使用导致的必然疏忽。这种理由看上去非常类似于交通安全教育里那些疲劳驾驶,危险行车之类的惨痛教训,毕竟海上行船与路上行车很多时候十分相像,许多交通事故也并非是没有注意到可能的危险,而常常是某一方对实际情况出现了经典的误判:我很快、他很慢、我们之间的距离足够我开过去——换到海上,这一切同样适用。

“麦凯恩”号官方社交网脸书虽然天天发官兵们其乐融融的照片,但是在reddit论坛上时不时出没的退役一等人水兵嘴里可不是这样的:人员缺额20%,经常的连续20多个小时执勤,每天4小时以下睡眠,经常借酒浇愁……
作为承担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日常任务的部队,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在这一地区的舰艇数量从来算不上充足。北面要不是派出舰艇出没于朝鲜半岛,向朝鲜施压、给韩国壮胆;东面要隔三差五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展开联合军事演习,表明美日联合安保体制坚不可摧;东南亚国家那边要是不是出现一下,在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的时候,必须让他们记得太平洋那一端还有一个在这里有影响力的超级大国;南海的“航行自由”自然也要参与,不然全世界都会觉得美国屈服于中国的“既成事实”;新加坡这样重要的国家和马六甲海峡水域自然也得顾及,不然谈何对全世界十六处战略水道的控制呢……每一处地方的显示存在至少都需要一艘以上的导弹驱逐舰,而伴随横须贺港的“里根”号或者调派到西太平洋的航空母舰进行护航则至少需要两艘甚至更多的导弹驱逐舰,再加上例行要保持差不多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驱逐舰进行维护,剩下的五艘驱逐舰怎么看也不大够用。如果不即刻调入数量足够的驱逐舰(数量甚至要比损失的数量更多),根本没有办法结束这种超负荷工作的状态。
然而正所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美国海军在驱逐舰全面退役斯普鲁恩斯级后,一直处于驱逐舰勉强够用的尴尬状态,尽管损失的2艘驱逐舰只占美国海军驱逐舰总数的3%,但对于全球各地都需要舰艇的美国海军来说,短时间的“拆东墙补西墙”怕是免不了了。去年10月,美国海军第三舰队的3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就曾经向东进入南海,强化美海军在这一地区的力量存在。当然这次持续数个月的行动实际上是一次前沿部署,这些舰艇的后勤维护还是依靠第三舰队提供,但如果美国海军“各个舰队都献出一点爱”,西太平洋海域的驱逐舰数量危机应该还是能够缓解不少的,当然,其他几个舰队的司令会不会因为献爱心而窘迫到自己缺少可用驱逐舰,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由DDG-111, DDG-73, DDG-92三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三舰队水面行动群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巡航历时7个月
总体来看,由于美国海军暂时没有退役任何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打算,因此自2005年美国海军退役全部的“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以来,美国海军现役驱逐舰数量便随着后续“伯克”级的继续服役而不断增加,未来随着Flight III型伯克的继续建造,如果美国海军能够稳住老迈的后22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不退役,那么美军可用的大型战斗舰艇数量仍将出现稳步增长。虽然维持老舰运行所需的时间和成本都要比新舰更高,但宏观上看,缺少战舰的困扰对于美军而言是在减轻的。
不过从西太平洋的角度看,尽管美国海军的增长还在缓慢持续中,但他们还是不得不面对更加繁重的任务和更加严峻的威胁——美国海军的假想敌仍然在快速地升级和扩充其水面舰艇力量,并且在质量上飞速接近甚至部分超越了美军。也许再过几年,美国海军的舰队指挥官们抱怨的,不仅是自己的舰艇数量不足,还可能是自己的舰艇“不够豪迈”,无法取得“装备优势”带来的“心理优势”了。(来源:观察者网)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