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外媒:法国一座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9月21日报道 外媒称,9月19日上午,法国卢瓦雷省小城蒙塔日市以邓小平名字命名的广场正式揭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蒙塔日市市长共同为广场揭牌。

法新社9月19日发表题为《蒙塔日:追寻邓小平足迹的“红色旅游”》的报道称,法国卢瓦雷省的小城蒙塔日所开展的“红色旅游”19日迎来了一个高规格的代表团:由一位副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来此追寻邓小平的足迹——1922年至1923年间,邓小平曾在这里的一家工厂工作。

报道称,20世纪20年代初,大约有200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来到蒙塔日市市郊哈金森橡胶厂“勤工俭学”。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成了新中国的领导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邓小平。

邓小平在这里的“工种”是“制鞋工”,加工防雨用的套鞋。邓小平曾回忆说,他在这里初次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此时的邓小平开始对政治表现出了兴趣,并成了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觉悟、选择共产主义为自己理想的革命青年。

报道称,每年有数千名来自中国的“红色旅游者”会来到这里追寻邓小平的足迹,亲眼看一看邓小平曾经工作过的工厂旧址。

今年恰逢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和中法建交50周年,蒙塔日市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前来参观。

蒙塔日市市长助理让-保罗·丰特诺表示:“我们这里拥有情感和历史优势。希望未来与中国的合作能全面展开,而不仅仅只局限在旅游这一领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4年9月19日,在距法国巴黎100多公里的小城蒙塔日,该市学习汉语的青少年参加“邓小平广场”命名仪式。当日,法国蒙塔日市举行“邓小平广场”命名和揭牌仪式。94年前,邓小平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在蒙塔日等地勤工俭学并参加革命活动。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蒙塔日市议会全票通过决定,将市中心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新华社记者 周磊 摄

【延伸阅读】

法国蒙塔日小城迎来“邓小平广场”

2014-09-20 17:12:18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19日,在距法国巴黎100多公里的小城蒙塔日,该市学习汉语的青少年参加“邓小平广场”命名仪式。当日,法国蒙塔日市举行“邓小平广场”命名和揭牌仪式。94年前,邓小平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在蒙塔日等地勤工俭学并参加革命活动。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蒙塔日市议会全票通过决定,将市中心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新华社记者 周磊 摄

【延伸阅读】

俄新社:中国人以“独特”视角评价邓小平

2014-08-25 10:49: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92年岁首,邓小平同志在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参观(资料照片)。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又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谈话。新华社发

参考消息网8月25日报道 俄新社8月22日刊发题为《改革家邓小平的诞辰成为鼓舞士气之源》的文章,作者为该社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文章称,今年8月22日是“中国奇迹的缔造者”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这不禁令世人思索:中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就,在众多领域成为全球翘楚,原因何在?对中国人自身而言,伟人生日让他们放眼未来,考虑今后的发展道路。

俄罗斯出版界之前推出了潘佐夫教授撰写的邓小平传记,批评家们称之为“俄罗斯的传记”。潘佐夫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他创作的主脉络正是试图厘清如下问题:“为何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受到拥护,但戈尔巴乔夫改革却完全失败?”

文章说,答案很多,譬如,实施改革的两国,经济及社会构成截然不同。然而,无论是俄罗斯人,还是其他国家公民,都不妨思考一下曾被某些人格外重视的所谓民主的问题。此前,任何一位正统派的西欧自由和民主主义者都会告诉你,若希望社会繁荣,就应从民主化抓起,美欧模式是被奉为圭臬的唯一正确模式,其他领域都会随之发展起来。

然而,邓小平却给人们上了相反的一课,而且是如此引人瞩目。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短短30年间,便从贫穷一跃迈向繁荣。近年来,它更向全球领袖的宝座发起了有力的冲刺。这是闻所未闻的。若干借鉴中国发展模式的国家,也以其自身经验证明:在改革最初阶段,要么民主,要么繁荣,不可兼得。

文章说,尽管已驾鹤西去,但邓小平仍在精神上给了一贯以全人类导师和价值观载体自居的西方沉重一击。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赚钱致富的机会,还给他们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如今,中国游客已成为亚洲邻国乃至欧洲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改革重塑了优秀的教育体系,为年轻人前往海外高校深造提供了桥梁,互联网也得到普及。这里罕有枪击案的发生,旧有的执政监督机制也被改变。

而在如今的中国,人们对邓小平的评价视角非常独特。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着力从家庭角度来塑造他。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他远非如此温柔浪漫,而是以铁腕著称,坚持己见……若用一个词来评价他,那一定是“实干家”。

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再次出山,已经是威望极高的领导人。威望从何而来?在于不墨守成规,而是独辟蹊径,追求最佳。例如,将土地承包给农民,允许他们出售农产品。一切便始于这些简单但并不普通的决定。

中国将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塑造为一个拥有“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的人。这一评价来自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讲话还说,要像邓小平一样,“敢破敢立、敢闯敢试”。

具体如何解读?要继续发展,便应打破腐败横生的官僚主义、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改革体制,更新管理手段,不要害怕效仿外国,但不能片面克隆。总而言之,如今的大业是“民族复兴”。邓小平诞辰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人们争相引用他的名言。目前,中国正在推行上述内容的改革,邓小平理论仍具有借鉴价值。

【延伸阅读】

邓小平影视角色的变迁

2014-08-27 15:50: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到目前为止,有关邓小平的影视作品基本上反映了他在战争革命和改革开放中的岁月,而有关他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采,还较少涉及。图为1988年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时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翻译误将“84岁”译成“48岁”,引得宾主一阵欢笑。 新华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杜鹃 发自北京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近日在央视热播,引发不小反响。 其实,纵观这几十年,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影视剧不少,早期以战争题材为主;进入21世纪,以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做重大决策为主题的影视剧陆续上映,他“总设计师”的形象深深扎根于观众心目中;近几年,一些影视剧作品从不同角度还原了他的生活,让观众了解到伟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军旅生涯作品最多

1989年,第一部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电影《百色起义》登上银幕。影片将观众带回1929年,那个军阀混乱、内忧外患的岁月,再现了邓小平领导发动的百色起义。

专门研究过邓小平题材影视剧作品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陈晋认为,这部影片“在艺术地反映邓小平生平的创作中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一部经典之作”。

接下来的几年,多部以战争题材反映邓小平光辉形象的影片相继出品。

1991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着重反映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展开淮海战役的过程;1996年上映的《浴血太行》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辟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主线;同年摄制的故事片《大转折》描述了1947年中国革命处于危机关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挺进大别山,在极为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此外,电视连续剧《红岸——邓小平在1929》、《邓小平在1950》、电影《大进军·席卷大西南》也是在对历史事件的宏大叙述中,再现了邓小平作为高级指挥官的领导艺术和决策过程。

日本曾播放《小平您好》

进入21世纪,一些回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高瞻远瞩的影视剧作品陆续上映。

2003年的故事片《邓小平》以纪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现了他从1977年复出至1992年视察南方这段时间所作出的种种英明决策,包括恢复高考、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一国两制政策等。

这部荣获2003年金鸡奖的故事片生动地描绘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非凡的领导才能,让观众重温了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裕、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2004年,为向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献礼,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小平您好》上映。影片用精彩浓缩的笔墨回顾了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讲述了他在关键历史转折时刻敢冒风险、力挽狂澜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撷取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镜头,其中一些历史镜头是首次在影片中披露。

2007年,即邓小平逝世10周年之际,《小平您好》曾在日本公映。放映结束后,仍有不少观众不愿离去,聚集在剧院门口交流感想。一名70多岁的老人曾告诉本报记者,“日本关于邓小平的纪录片引进不多,这次终于圆了我的梦”,但还感觉“不过瘾”,因为“电影中只出现小平访日时坐新干线和视察工厂的镜头,我希望看到更多小平访日的镜头”。

生活中的新形象

近些年来,广大观众对邓小平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他的战争革命岁月,也不拘泥于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丰功伟绩,而是看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要归功于一系列反映他少年、晚年故事,以及讲述他日常生活的影视剧作品。

2002年邓小平逝世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电视片《永远的小平》,通过对邓小平的家人、身边工作者的采访,讲述了众人心目中的邓小平,包括夫人卓琳回忆与丈夫的感情、邓家的天伦之乐、小平同志的饮食起居、对人生与生死的态度等。

2004年被搬上银幕的《我的法兰西岁月》也是另辟蹊径的艺术作品之一。这部影片记述了上世纪20年代初,年仅16岁的邓希贤(邓小平)在法国5年的经历。

同年上映的《邓小平·1928》在讲述邓小平1928年前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期间与国民党中统特务斗智斗勇的同时,还记载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与战友张锡瑗的爱情故事。

题材变化显“脱敏”

迄今,若按题材划分有关邓小平的影视剧作品,数量最多的还是反映他作为方面军和战略区主要负责人的革命生涯影片。

究其原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陈晋认为,这主要与题材本身的可写性与可视性有关,也与题材的故事性和敏感度有关。

他分析,当邓小平的经历尚未完全融入整个中国历史的时候,他的个性与丰富内心世界可以让艺术工作者放手去写,而当他的经历完全融入整个中国历史后,创作者们便拘谨起来。此外,这也与创作者对邓小平和新时期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理解水平与把握能力存在关联。

而近些年,反映小平同志的总设计师形象和日常生活的影视剧陆续登陆银幕、荧屏,也折射出一种现象,即反映领导人的主旋律作品正在经历“脱敏”过程。

对此,两名小平题材影视剧导演有着独到的见解。

2003年的故事片《邓小平》首次将邓小平晚年形象搬上银幕,也标志着邓小平影视剧角色的一大变化。用导演丁荫楠的话说:“共和国年轻了,小平同志老了。”

在拍摄《邓小平》前,丁荫楠曾成功执导《孙中山》、《周恩来》两部“伟人电影”。谈及自己如何艺术化地再现邓小平生平事迹时,他说:“写伟人戏,政治上自然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更大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拍伟人戏绝对不是‘拍马屁’,靠看领导、专家、家属的眼色都是不行的。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依靠自己的艺术直觉、知识修养、政治素质和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表现自己对政治人物的理解和判断。”

中央电视台不久前开始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篇就是邓小平为残疾儿子擦身的一幕。

就这一细节,导演吴子牛说:“我一直认为,这么多年的主旋律题材,我们都在拍一个雕像而已,全是仰视伟人的戏,伟人不容我们靠近。这次开拍前我就强调,要尽可能地平视,跟邓小平零距离接触”。

【延伸阅读】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主旋律作品寻求突破

2014-08-27 15:50: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许茹 发自成都

重大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8月8日登陆央视一套,播出一周,收视率领先于同时段其他影视剧。对于这样一部“主旋律”作品,它受到了比想象更多的关注。外媒普遍认为,从作品“敢于突破”的程度,是中国影视剧在描述中共近年来历史方面的“一大进步”。

尽可能真实地表现历史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长48集,起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止于1984年国庆阅兵,意在展现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

从剧本到播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前后历时5年。“这5年多来,我不敢说自己每天都在做这件事,但我敢说,我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想着怎样才能让这部剧更好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总编剧、邓小平研究专家龙平平说。

其实,早在2004年、邓小平100周年诞辰时,就有部分电视工作者起意,想要将邓小平重新搬上银幕。但因“题材特别宏大、难度比较大”最终搁浅。5年之后,龙平平和其他3位签约编剧接受了挑战。当时,他们得到了三条指导性意见:一是,希望电视剧的时间段放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间;二是,核心要反映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三是还要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进程。

“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原貌,尽可能准确地还原76—84年的时代气氛和历史变革。”在导演吴子牛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吴子牛坦言,这样重大题材的影片自己很少接拍,因为压力太大。“但是邓小平这个题材不一样,因为他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轨迹。”1969年插队,1978年参加高考的人生经历,让吴子牛对邓小平有不一样的感情。

用了三天时间看剧本,吴子牛就决定接下这部电视剧。从2013年6月进组,9月开机,2014年1月杀青,8月播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走南闯北的拍摄,终于经过“N次”修改,电视剧终于在8月8日与观众见面。

“从马少骅进组,我就让全剧组的500多人,都对他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培养良好的创作气氛,能让演员尽情表演。”对于第一次出演邓小平的马少骅,吴子牛对马少骅评价颇高:“中国有很多好演员,但不是所有好演员都能演邓小平,为了更像,他天天听邓小平的原声,这样的演员值得很多人学习。”

从扮演孙中山被人熟知,到接拍邓小平这个角色,对于年近60岁的马少骅绝对是个挑战。为了演好邓小平,马少骅不仅一个月增肥20斤,戒了多年的烟又重新抽起来,更关了电话、不看电视,把所有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图书,文献、录音找出来“恶补”,从表演上揣摩,更从内心上揣摩小平的心境。

“真正领悟到的时候,才能走得通,摸得到,够得着。”马少骅说。

敢于“突破”的主旋律作品

对于这样一部“主旋律”作品,能受到如此之高的关注度,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题材上的大胆突破,这样大突破包括出现了华国锋等人物,也涉及到粉碎“四人帮”、“大逃港”等事件。龙平平直言:“我们的审查,从剧本到成片,一路畅通。程序多而严格,手续很多,但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突破之一,就是敢于直面政治。全剧以粉碎“四人帮”开篇——在紧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前,华国锋高声宣布“粉碎‘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的部署”。这样的情节,引发了观众的讨论。龙平平在此前接受的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样的情节完全有“红头文件”可查——中共中央通知(中发[1976]16号)。文件第三部分有一段话:“1975年5月3日,毛主席就指出:他们的问题,‘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

突破之二,则是敢于揭秘过程。1977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总结粉碎“四人帮”以来五个月的工作和政治形势,部署1977年的工作任务。

分组会上,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云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等发言,要求为1976年“四五事件”平反,呼吁尽快让邓小平复出工作。王震说:我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发言,尽快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陈云点了点头,余秋里望着王震,时任中央宣传口负责人的耿飚提议:把陈云同志和王震同志的讲话,编入会议简报,通报全会。

“这样的情节,在电视剧的创作史上前所未有,我相信观众自然也会识货。”龙平平说。

比如,剧中的王震以一个农垦老战士的身份出镜,饱含对边疆的深情和对知识青年的关爱;又如,“文革”前就遭受残酷迫害导致双腿残疾的罗瑞卿,要战士们把他抬起来,重新做他的“罗长子”,带领大家跑步前进等,勾勒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突破之三,华国锋、汪东兴等人物的首次出现。对此,龙平平认为,“要客观地反映历史。我写这八年的中国发展史,如果没有华国锋,或者没有对他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表现,那这叫什么历史。”

外媒眼中的进步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播出,受到了很多外国媒体关注。路透社报道认为,这样以顶级政治家为主人公为题材的电视剧在此之前比较罕见。

美国《好莱坞报道》8月11日的报道说,由于中国官方媒体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将打破一些禁忌,因此中国的影视节目制作者和海外影视产品进口商都在密切关注着这部正在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看是否有迹象显示审查正在放松、更多的批评性观点获准表达,如果情况真是这样,则中国的影视作品播出环境将获得改善。

外媒同时也给予了邓小平较高的评价,称他是一位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主导中国政坛的巨人,在中国目前的领导人习近平正承诺推动经济改革之际,中国决定播出一部电视剧来纪念以其经济改革而闻名于世的邓小平,此举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各海外媒体也对电视剧所展现的那段中国历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英国《卫报》8月15日的报道说,虽然中国描述中共早年间历史的电视剧有很多,但描述中共近几十年历史的电视剧却很少见。报道中,《卫报》还引用了中国媒体的观点——《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可被视为中国影视剧在描述中共近年来历史方面的“一大进步”。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