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称“中华神盾”雷达无法与“宙斯盾”匹敌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 日媒称美中“宙斯盾”雷达性能对比虽不像导弹差距那么大,但也存在一定差距。
据日本《军事研究》9月号刊登的军事专家文谷数重的署名文章称,相比美国宙斯盾使用的SPY-1A(V)雷达,“中华神盾”使用的“龙眼”雷达体积较小。这说明,前者比后者功率大,同时制导目标数量也更多。
又大又重的SPY-1雷达比小型的“龙眼”雷达更优秀,如果两者都是无源相控阵雷达,就可以下这样的判断。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龙眼”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如果这是事实,其倒有可能比SPY-1的功率更大。
文中称,“龙眼”似乎并没有发挥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优点。“中华神盾”虽然雷达面积小型化,省去了雷达背面的导波管聚合体,并缩小了舰桥,但因为其在雷达设置方法上刻意模仿美国宙斯盾,反而显得很别扭。
雷达功率对比 “中华神盾”性能稍逊
文谷数重认为,SPY-1雷达比“龙眼”雷达体积更大、更重、功率也更大。如果考虑到军舰吨位、安装方法和发电能力,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SPY-1雷达的“高性能”与容积和重量成正比,它需要有足够大的军舰来搭载,以至于曾被认为需要安装在重型核动力巡洋舰上。
最初进行实际应用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其作为搭载舰显得有些过小。因为SPY-1A、B型雷达面太重了,即使排水量接近1万吨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也仍然不够大。如果硬装进去,就会产生重心上升的问题。
即使是后来专门重新设计过船体的万吨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在装上轻一些的SPY-1D雷达后,也没什么多余空间了。A型雷达一面就重达5.5吨,D型虽减至1.8吨,但整套系统合计也达到50.6吨。
况且,要最大化地发挥“宙斯盾”性能,需要充沛的电力供应。SPY-1雷达高峰时振动4000千瓦,平均振动64千瓦,因此必须确保电源稳定。
实际上,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除柴油发电机外,还搭载有3台4000马力的发电专用燃气轮机,型号是阿里森-501,发电功率达3000千瓦。
相对而言,“龙眼”雷达比较轻。从其可搭载于7000吨的“兰州”舰和“昆明”舰,以及雷达安装位置比“宙斯盾”高来看,其重量明显要比SPY-1传统型号轻。虽然不清楚具体的重量,但应该与SPY-1的简易型、总重21吨的F型雷达相仿。
因此,“龙眼”雷达的输出功率估计比较有限。而“兰州”舰和“昆明”舰在发电能力方面,想必也不会比原来的“广州”舰强太多。
报道称,“龙眼”雷达的最大输出功率还不到1000千瓦,其原型S-300海军型Fort-M用雷达高峰时才只有30千瓦,陆战用HQ-9配套的HT-233雷达高峰时也不过100千瓦。峰值输出功率弱,不仅影响最大探测距离,而且会影响探测低RCS目标和电子战环境下的目标。顺便说一句,简易型的SPY-F的峰值输出功率为600千瓦。
同时应对数量对比 “宙斯盾”更胜一筹
美中雷达在移相器数量上也存在不小差距。SPY-1(V)雷达之前的通用型,一面合计有4100至4350个移相器(注:调整电波相位的元件),而“龙眼”雷达只有381个。其非但不如SPY-1小型版、面向护卫舰的F型(1956个),甚至比面向小型护卫舰的K型(912个)都少。这也难怪,“龙眼”雷达的配置是19×19,密度只有SPY-1的三分之一。
当然,19×19的密度,也能形成足够清晰的波束,“龙眼”雷达的波束宽度据称为2.5度,而移相器数量60×60的SPY-1,波束宽度也不过1.7度,两者相差不大。
报道称,“龙眼”雷达的移相器数量虽然在形成波束方面没有问题,却会影响同时制导跟踪来袭目标和末端制导攻击导弹的数量。这可以简单理解为,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无法兼顾其他事情。
尤其“中华神盾”在末端制导时没有专门的照射源。这就打打制约了同时处理目标的数量。陆基Q-9系统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HT-233雷达上面,海军型也是集中在了“龙眼”雷达上。因此,在末端制导阶段,“龙眼”雷达事实上只能专注于CW(连续波)照射。
从这点来看,基本可以否定“中华神盾”同时制导50枚导弹的说法。退一步来讲,即便肯定前面的说法,“龙眼”雷达单面中段制导的导弹数量也不过12枚左右。而美国“宙斯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能同时制导12至16枚导弹,这还是在最差条件下的情况,而且受到末端制导照射源数量的限制。SPY-1A型雷达,就已经实现了对16枚导弹进行中段制导的同时,继续搜索和跟踪其它目标。而之后改进的D(V)型,不仅能振动多条波束,目标数据处理能力也大大提高。
文谷数重的最终结论是,无论从雷达的输出功率,还是元件数量来看,“龙眼”雷达连美国SPY-1的传统型都赶不上。“中华神盾”与“宙斯盾”在能力和导弹制导能力方面的差距可见一斑。(编译/张诚)
【延伸阅读】 军方图解中华神盾舰:性能先进堪称世界级战舰
(2014-08-02 20:42:07)
【延伸阅读】日媒称“中华神盾”缺研发热情 不敌“宙斯盾”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 日本《军事研究》9月号刊登了军事专家文谷数重的一篇文章,后者称“中华神盾”是纸老虎,日美“饱和攻击”可瞬间将之击沉。
貌似先进的“中华神盾”
文谷数重指出,中国正在建造多艘“宙斯盾”风格的新型防空舰,即西方所称的旅洋II级和旅洋III级驱逐舰,比如“兰州”舰(052C型)和“昆明”舰(052D型)。两型驱逐舰在外观上抄袭了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特征,因此被称为中国“宙斯盾”(注:以下统称为“中华神盾”)。
“兰州”舰和“昆明”舰的舰桥四面安装了相控阵雷达,前后都装有垂直发射系统(VLS),用来发射射程约100公里的防空导弹。因为与美国“宙斯盾”形似,让人感觉其性能先进。不过,“兰州”舰和“昆明”舰在垂直发射系统和雷达方面有所不同,这是识别二者的关键点。
“兰州”舰的垂直发射系统装弹48枚,“昆明”舰装弹64枚。前者的垂直发射系统呈圆筒形,每个发射单元装弹6枚,前甲板有6个发射单元,后甲板有2个发射单元。后者则前后甲板各装有4组8联装垂直发射系统。垂直发射系统配备的是HHQ-9防空导弹,能否发射其他防空导弹还不清楚。有说法称“昆明”舰的垂直发射系统可以发射相当于美国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鱼-8”鱼雷。据说该鱼雷是从“鹰击-8”演变而来,但具体细节不详。
两型舰艇的雷达也有所不同。“兰州”舰有弧形的雷达罩,“昆明”舰则是裸露的,设置高度上也有差别。尽管二者的雷达有些差异,但西方都给了其“龙眼”这个绰号。
当然,这些差异只是识别上的问题,并非实用上的差别。舰型虽然不同,但在运用上却可以互换,因此“兰州”舰和“昆明”舰可以说是姊妹舰。
关于“中华神盾”其他部分,两型舰艇与“深圳”舰(051B)以后的驱逐舰并无多大差别。无论是7000吨的排水量、全长155米的尺寸,还是动力装置构成、较短的续航距离,以及火炮和舰载直升机的运用方面,两型舰艇已实现标准化,可能连声呐都是标准的法国DUBV-23系列。
不过,在建造数量方面,两型舰艇与传统舰艇有所不同。“兰州”舰的052C型有6艘,“昆明”舰的052D型现阶段有8至10艘,已经打破了中国每级舰艇均少量建造的惯例。
文中称,“中华神盾”的性能仍不为外界知晓。虽然从外观上看,其似乎具有很强的防空能力,但这并不能说明具体性能。就连系统是否全自动外界也不知道。
中国缺少“研发热情”
按照文谷数重的说法,舰队防空系统的开发预算、人员和时间等资源投入量与热情成正比。在资源量上,“中华神盾”终究比不过“宙斯盾”,其结果就是在完成的系统方面,中国比不上美国。
文中称,美国一直怀着极高的热情来开发“宙斯盾”。因为存在苏联饱和攻击这一切实的危机感,科研目的明确,在开发上不打折扣。目前,相关系统、雷达、导弹都已开发出最优化产品。基础系统方面的逻辑和威胁的权重也经过长期、反复测试,估计已经没有漏洞。
而中国在开发“中华神盾”方面缺乏热情。比如,中国没有诸如“突破第一岛链时,承受日美饱和攻击”等明确的目标,所以在开发方面也不够彻底。实际上,从导弹和雷达研发来看,中国有妥协的成分。
但由于“中华神盾”的性能尚未完全公开,美国“宙斯盾”也有隐匿的成分,目前尚无法通过具体数值进行比较。另外,也无法直接量化比较,因为对于这些防空舰而言,抵御对手饱和攻击所能达到的极限点是其性能核心,但这一临界点却很难用“某艘舰艇可承受多少枚导弹打击”来形容。因为在实战条件下,存在太多诸如友方舰艇数量、与护航机和AEW(机载预警系统)配合、敌方导弹性能、弹着时间和密度等变数。
不过,美中“宙斯盾”能够做的事情却可以拿来进行比较。文谷数重因此得出结论——美国“宙斯盾”可以承受苏联的饱和攻击,也能承受中国的连续攻击,但“中华神盾”却无法应对美国或日本的饱和攻击。
中美“研发动机不同”
文谷数重还在文中称,“中华神盾”与建造动机上存在差异。这也导致搭载的导弹和雷达等装备上存在个性差异。
按照他的说法,美国“宙斯盾”的初衷是为了应对苏联的饱和攻击。上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计划从不同方向同时攻击美军舰队,也就是利用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发动饱和攻击。苏联成功实现了这一点。实际上,苏联1975年举行海上演习时,就有人说“苏军在90秒内,有100枚反舰导弹命中目标”。而且,这100枚还并非极限,苏军甚至可以同时向地方舰艇发射200至300枚导弹。
面对威胁,美国“宙斯盾”在部件上也没有妥协,基本上是从零基础开发的。专用SPY-1雷达避免了旋转延迟现象,从而可以不用考虑重量。专用SM-2导弹也是为了节省制导时间而新开发的。
另外,部署“宙斯盾”后,美国海军也一直带着热情不断进行改良。根据已公布的信息,美军后来又追加了协同作战能力(CEC)和应对新式反舰导弹的能力。另外,美军还不折不扣地对搜索、评估、制导等逻辑和优先顺序权重等软件进行了改造。
文谷数重认为,相比之下,中国军工科研人员在开发“中华神盾”时,缺乏美国“宙斯盾”那样的动机和热情。他们如果没有“必须要应对的问题”,所要求的性能最终也会敷衍了事。实际上,“中华神盾”看上去只是原来系统的组合。因此,其在能力上不会比原系统有大的超越。美中“宙斯盾”的能力差距,与其说是技术发展阶段上的差距,不如说是对舰队防空热情上的差距,更进一步讲是对发展海军力量热情上的差距。(编译/张诚)(2014-09-25 18:01:01)
【延伸阅读】抗饱和攻击 美国“宙斯盾”完胜“中华神盾”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 据日本《军事研究》9月号刊登的军事专家文谷数重的署名文章称,美国“宙斯盾”大大超越“中华神盾”,两者性能上的差距虽然很难用数字来形容,但通过比较两套系统能否承受对手饱和攻击,就可以分出高下。
美国“宙斯盾”占据数量优势
文谷数重称,“宙斯盾”原本就是美国为对抗冷战时期,苏联不同方向、同时进攻而开发的实战系统。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50年来“宙斯盾”一直反复被改良,漏洞和缺陷越来越少。此外,美国“宙斯盾”系统经历过大量实弹射击考验,比如上世纪70年代,曾进行过实弹拦截32个无人机目标的测试。所以,在前者技术日臻成熟的阶段,中国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美国。
而且,中国拥有的反舰攻击能力比冷战时期的苏联弱得多。另外,美国海军拥有的“宙斯盾”舰数量是冷战时期的一倍以上。这种情况下,中国即使集中火力发动攻击,也很难打败庞大的美国“宙斯盾”舰队。
更何况,中国在反舰攻击时可用的远程攻击机,只有海空军的90架轰-6。即使中国将全部海军力量和一半空军力量投入攻击,其同时能发射的反舰导弹数量也只有150枚。虽然歼-10和“飞豹”等中小型战机也可以实施对舰攻击,但因滞空时间较短,其很难协调同时发射导弹的时间。再说了,美国舰队也不会贸然进入前者能够参加对舰攻击的海域。
150枚这个数量,比1975年的苏联海军明显要少。当时,苏联可对舰攻击的远程轰炸机就有近1200架(包括远程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可同时发射4至6吨大型反舰导弹1800枚。即使苏军只投入15%的轰炸机,也能同时发射270枚导弹。
另外,美国“宙斯盾”的另一个优势是部署量大。目前,美国主力水面战舰基本上都是“宙斯盾”舰,数量约有80艘。即便单纯从部队数量上来考虑,美国也有足够的“宙斯盾”系统来防范中国的饱和攻击。
“中华神盾”难敌饱和攻击
这篇报道还称,反之,“中华神盾”却无法承受美国的集火攻击,因为前者并不擅长拦截极限状况下蜂拥而至的敌方反舰导弹。
美国可轻易地对在外海活动的中国舰队发动猛烈攻击。目前,美国仅对舰远程攻击机就有140架P-3C(最多可挂载4枚“鱼叉”导弹)、54架B-52H(最多可搭载12枚导弹)。其合计导弹发射量可达1200枚,美军届时只需投入30%的飞机,就能实现350枚左右的饱和攻击。
文谷数重认为,如果美中在作为中国咽喉点的琉球群岛附近交战,日本很可能也会参战。这种情况下,中国海军要承受的饱和攻击强度还会进一步增加。日本海上自卫队80架P-3C(最多可挂载2枚导弹)中的只要有一半参战,日美联军发射导弹数量就可增加80枚,达到430枚。而如果“中华神盾”舰试图通过琉球群岛,就会进入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2的攻击范围。虽然很难协调出发基地和起飞时间,但假如能有25%的航空自卫队战机参战,总的发射数量就能再增加80枚。
文中称,虽然不清楚“中华神盾”的抗饱和攻击能力,但应该是很难承受这350至500枚导弹攻击的。
面对饱和攻击时,“中华神盾”最大可拦截数可能在36枚上下。虽然不是准确的数字,但从“兰州”舰和“昆明”舰48至64枚的装弹数量看,这一数字不会偏差太大。
即使中国集中10艘052C/D型“中华神盾”舰,并成功拦截所有来袭导弹,其要面对超过360枚导弹的集中攻击,也会达到饱和。而美军如果用更多导弹发动攻击,超出的部分就能直接击沉“中华神盾”舰。
而且,HHQ-9导弹并未改造成可准确应对超低空、高机动和隐形目标。10艘052C/D型“中华神盾”舰即便能够拦截360枚导弹,但只要有3成来袭导弹漏网,就意味着会有接近100枚导弹突破前者防御圈。如果“中华神盾”舰早早地中弹,其防空“金钟罩”也就被破了。
更何况,就算进一步高估“中华神盾”及其导弹的实力,美国也有足够攻击力量将之击溃。
海权意识可能更重要
文谷数重在文中提及,考虑到实际的防空战/饱和攻击,还必须研究其他的战力变量要素,比如航母舰载机、AEW(机载预警系统)、CEC(协同交战能力)、电子战等。而这些方面占据优势的美国,在本国舰队防空战和对舰攻击方面,显然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而处于劣势的中国,则在防空战和对舰攻击方面处于下风。
虽然他也承认,“兰州”舰和“昆明”舰都是高性能的防空舰,通过大量装备这两种类型的舰艇,中国海军的舰队防空战力一定会得到大幅提升。但其仍坚称,如果对美战斗或与日美联军交手,中国就很难取胜了。这种能力上的不足,中国眼下还无法弥补。中国即使想通过提高“中华神盾”的性能来赶超日美,后者也可以通过加强对舰攻击能力等反制手段,让其努力失效。
按照文谷数重的说法,美国和日本都是海洋国家,历来重视海军优势和海洋控制。而这种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和强大敌手的海权意识,在两国提升舰队防空战力和对舰攻击能力时,会转化为出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
相比而言,中国对增强海军力量没有那么高的热情。近代以后,中国虽然有过海军败北的历史教训,但只要不出现上世纪50至60年代本国沿海被随意进入那样的态势,其危机感就不会很强。(编译/张诚)(2014-09-25 17:54:59)
【延伸阅读】日媒:中国舰载导弹难过实战关 美货性能更强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 日媒称,中美“宙斯盾系统”在极限条件下的拦截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别。美国在努力应对反舰导弹的超低空攻击、高机动飞行和隐形化,而中国则没有。
据日本《军事研究》9月号刊登的军事专家文谷数重的署名文章称,在防空导弹方面,原本就存在专用开发品和模仿的差别。美国“宙斯盾”几乎全部使用了自己开发的专用SM-2导弹,后者从“鞑靼人”导弹基础上改造而来,但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尤其针对“宙斯盾”进行了最优化。自研发至今,美国多次对之进行改造,相继开发出SM-2 BlockII、III、IV等型号。
文中称,相比而言,“中华神盾”只是移用了陆基远程导弹。其HHQ-9舰载防空导弹是陆战用HQ-9(FT-2000)导弹的海军型,而HQ-9导弹则模仿了俄制S-300PMU导弹。
因此,在极限条件下的拦截能力方面,两者存在很大差别。当然,两者都未公布概要性能。不过,从导弹特性、开发和改造的方向性来看,两者的能力差距便凸现出来了。
拦截超低空目标 中不如美
超低空进入是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惯用手法。在惯性和GPS制导飞行时,导弹躲藏在地平线下,并在导引头开始工作后,将自身信号隐藏在海面杂波里,通过多路径来扰乱对方的侦测。
拦截掠海飞行目标,对于舰载防空导弹来说非常棘手。舰载雷达在电力和容积方面比较充裕,探测也并不困难。但对于导引头规模有限的防空导弹来说,掠海飞行目标却很难捕捉。
即使防空舰能够探测超低空目标,如果导弹不能探测,同样无法实施中远程拦截。在这点上,美中“宙斯盾”存在差异,美国“宙斯盾”从一开始就在应对掠海飞行目标,而中国则敷衍了事。
从具体的导弹来看,美国非常重视提高应对超低空目标的能力。在从SM-2BlockI至IV的改进过程中,其一直在考虑应对超低空目标。虽然在改造时主要改良的是处理机构TDD,但到了SM-2 BlockIII,弹头威力也得到提升。尽管前者对超低空目标制导时有些许偏差,但通过提高弹头威力,仍可借助力道击毁目标。
按照文谷数重的说法,反观“中华神盾”则不具备这种能力,其所使用的HHQ-9导弹也没听说擅长应对超低空目标。
原始的S-300导弹应该可以应对超低空目标,其陆军型(5V55K)导弹最低拦截高度为25米,海军型(48N6/Fort-M)导弹最低拦截高度则为10米。
不过,S-300导弹原本是野战和基地防空用导弹,设计初衷并非用来对付掠海飞行导弹,其制导系统似乎无法防御掠海飞行和多路径的反舰导弹。
在可见,应对超低空目标方面,美中存在差距。SM-2被设计成能准确拦截高度25米以下的目标,即便对于掠海飞行目标,其拦截效率也不会骤然下降。
然而,HHQ-9却没有类似设计。25至10米的掠海飞行目标已达到HHQ-9的拦截极限,后者很可能会“失手”。
应对高机动目标 中美差距大
反舰导弹经常用高机动性来扰乱防空系统。通常做法是在攻击末端采用急上急下的俯冲手法,通过大角度移动躲开敌方的瞄准和跟踪。
比如,初期型“鱼叉”反舰导弹在距离目标1英里前开始上升,然后以30度角俯冲突入目标。大体上,其仅需4至5秒便可快速爬升500米左右,然后用3秒左右时间发动突击。
“飞鱼”反舰导弹则更加强大。自Block2以后,其便可以任意设定飞行路线,这使得“飞鱼”的机动性非常强。虽然这样做,有让反舰导弹失去速度、长时间暴露于敌前的缺点,但却能有效扰乱对方的拦截行动。在应对这种高机动目标方面,美国“宙斯盾”很有一套,“中华神盾”则两手空空。
美国“宙斯盾”系统可应对高机动目标的导弹主要是“海麻雀”ESSM和SM-2 BlockIV。
“海麻雀”擅长应对极近距离目标和高机动目标,尤其是专用于“宙斯盾”系统的“海麻雀”RIM-162A导弹,它在上行链路使用S波段,可实现SPY-1雷达的中段制导。
SM-2 BlockIV导弹通过TDD模式10,也可应对高机动目标。另外还可采用模式14,美国曾于2009年在SM-2 BlockIII导弹上进行过相关试验。
美国还在开发可搭载“海麻雀”和SM-2 BlockIV的新型舰艇。“宙斯盾”系统基线6.3和5(注:美军将“宙斯盾”系统的技术架构称作基线,这些架构都是在前一代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成的)以后,都可以搭载两种导弹。目前,美国正在将一些旧军舰改造成“宙斯盾”基线9,而且在追加部署Mk41垂直发射系统基线7。
文中称,较之不断改进的“宙斯盾”,“中华神盾”则无法应对高机动目标。前面提到,HHQ-9是源自陆基防空系统的重达1.3吨的导弹,机动性不可能太强。另外,也没有听说“中华神盾”搭载其他高机动导弹。
原本S-300系列导弹就无法应对近距离目标,这是因为其缺乏机动性。S-300海军型(48N6)导弹最小射程5公里,垂直发射后无法快速回头,拦截导弹需要较长时间。
文谷数重认为,中国只能用CIWS近迫武器系统和仿制的中国版“拉姆”导弹(RAM)——HQ-10来拦截高机动目标。不过,“兰州”舰和“昆明”舰只有一套近迫武器系统,可同时交战目标的数量和距离都十分有限。
另外,HQ-10(FL3000N)近防系统缺乏准确度,目前尚不知道其能否像美制“拉姆”那样通过无源传感器和红外成像(IIR)制导,并在大量目标飞来时分别瞄准。
针对高机动反舰导弹,美国“宙斯盾”已经采取了对策,但“中华神盾”却没有,可能还无法应对吧。
对付隐形目标 美再次胜出
文谷数重认为,在应对隐形目标方面,美中“宙斯盾”也存在差异。美国在部署导弹时很重视应对隐形目标,但中国却没有。
实际上,隐形化的反舰导弹已经出现,低RCS(雷达散射截面)形态的挪威NSM反舰导弹就属于这类。关于反舰导弹,先不说超音速,哪怕是亚音速,在形状和材质方面就不需要太多限制。因此,今后反舰导弹的隐形化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同样,无人机也是如此。
各国现役舰载防空导弹,大都很难拦截隐形目标。与超低空目标一样,低RCS目标虽然可以通过防空雷达探测到,但要用导弹导引头则很难准确捕捉。尤其是超低空飞行时,来袭目标的信号会隐藏在不规则的反射波里面。
对于这种目标,美国“宙斯盾”也采取了对策,比如SM-2 BlockIIIb,其位于弹头的无线电接收区旁边,安装有发射后罩子脱落的IIR传感器,必要时可改为使用红外成像制导。SM-2 BlockIIIb目前正在替代原来的BlockII和BlockIII。另外,BlockIV也具有突出的拦截隐形目标能力。
BlockIIIb和BlockIV据说都“提高了电子战环境下的拦截能力”,但具体情况外界并不清楚。
文中称,中国的HHQ-9导弹却未听说有可以应对隐形目标的改进型号问世。
首先,HHQ-9导弹并没有追加IIR制导方式。陆战用HQ-9导弹据说有的类型追加了IIR制导。不过,后者至少目前还未装备海军。
与SM-2导弹相比,HHQ-9导弹在应对低RCS目标方面可能原本就不擅长。“中华神盾”不使用照射源,而是用“龙眼”雷达进行CW(连续波)照射,实际照射功率可能比使用单纯抛物线的SPG-62(10千瓦)逊色。照射力如果较弱,即使在导弹方面多下功夫,要实现对隐形目标方面的制导也比较困难。(编译/张诚)(2014-09-25 17:49:10)
【延伸阅读】美媒:美军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首试成功
(2014-05-23 09:14: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陆基“宙斯盾”系统效果图(美国《军队时报》网站)(2014-05-23 09:14:00)
参考消息网5月23日报道 据美国《军队时报》网站5月21日报道,当地时间20日晚在夏威夷,经典的“宙斯盾”反导系统的一种新式陆基版本首次成功发射了一枚反导导弹。(2014-05-23 09:14:00)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陆上“宙斯盾”反导系统项目负责人布伦丹·斯坎伦在一个电话会议上说:“我们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试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14-05-23 09:14:00)
陆上“宙斯盾”反导系统是为在欧洲的陆上设施部署而研发的。该系统的首个设施于去年10月在罗马尼亚的一个军事基地破土动工,计划在2015年底投入使用。(2014-05-23 09:14:00)
昨天的发射地点是位于夏威夷考爱岛的太平洋导弹试射场内的陆上“宙斯盾”反导系统试验场。这次试射“标准”-3拦截导弹是由导弹防御局、海军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工程师共同完成的。(2014-05-23 09:14:00)
这次试验证实了陆上“宙斯盾”反导系统布局的有效性,它与部署在巡洋舰和驱逐舰上的版本不同,它的垂直发射井与反导系统指控设施的距离要远得多。(2014-05-23 09:14:00)
斯坎伦说,在夏威夷,发射井与“宙斯盾”指控设施的距离约为3.5英里(约合5633米)。他说,这种安排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当地地形。他说,“宙斯盾”在罗马尼亚的布局将更紧凑。(2014-05-23 09:14:00)
陆上“宙斯盾”与海上“宙斯盾”使用的系统几乎相同,它们有同样的垂直发射系统、火控系统和SPY-1D雷达。容纳陆上“宙斯盾”的建筑与“宙斯盾”战舰上的惊人相似。(2014-05-23 09:14:00)
斯坎伦还说,本次试射还是“宙斯盾”系统的最新版本——“基线”9系统——首次发射“标准”-3导弹。(2014-05-23 09:14:00)
昨天在夏威夷进行的试射使用了一个模拟目标。(2014-05-23 09:14:00)
斯坎伦说,按照计划,今后在夏威夷只会再进行一次陆上“宙斯盾”的飞行测试。他说,计划在明年用真实目标进行一次试验。(2014-05-23 09:14:00)
目前,美国陆军工程兵正在罗马尼亚代韦塞卢附近一处基地修建陆上“宙斯盾”反导系统试验场,该试验场造价1.34亿美元。(2014-05-23 09:14:00)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