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严重过度捕捞 欧洲多国将联手治理多瑙河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0月31日报道 英媒称,受到共产党时期工业的严重污染,一种古老的鱼类因大规模筑坝和非法捕捞而濒临灭绝,多瑙河对动荡时期并不陌生。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10月13日报道,从德国的黑森林开始,它蜿蜒流经10个国家,全长2860公里,在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三角洲——一个兼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景的受保护的生物圈——注入黑海,景象壮观。
不过,随着研究人员打算利用多瑙河近期的历史找出解决气候变化、人类社会日益城市化、环境保护等环境问题的新方法,现在数十年被过度开发的经历可以被好好利用了。
在过去几十年里,多瑙河一一见证了以下情形:土地使用发生巨变,过度开采自然资源,通过修坝、筑堤和改变河道重塑水利环境,非法捕捞泛滥。
从源头到入海口,有28座水坝将这条河截成许多断。这些水坝阻断了水流,使沉积物无法从上游向下游转移,加快了三角洲海滩受侵蚀的速度,同时也扰乱了许多鸟类的迁徙活动。
多瑙河最重要的物种是濒危的鲟鱼——出产珍贵的黑鱼子酱的鱼。修坝、污染、非法捕捞,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已将这种有2亿年历史的鱼逼到了灭绝边缘。
多瑙河还格外容易受外来物种入侵,这会带来许多问题。原产于里海地区的“杀手虾”能削减多瑙河原生物种的数量,而中华绒螯蟹能传播一种令欧洲原生淡水螯虾致命的病菌。还有极具侵略性的亚洲蛤,这种蛤每天能产出多达2000只幼体——一天繁殖出的幼体总数超过10万只。
研究人员认为,即将在多瑙河三角洲建立的新的泛欧研究中心将帮助科学家搞清如何解决当前和潜在的大量问题。这个新项目专门从事大型河流-三角洲-海洋系统的跨学科培训和创新,其研究实验室被颇具战略眼光地安置在多瑙河地区的各个国家。大规模的跨国研究将由牵涉其中的15国(欧盟和非欧盟国家)联合开展——这一点对该项目至关重要。
来自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说,他们把各式各样的航道当作天然实验室,借此可以直面现有和潜在的一切威胁:从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需求、污染一直到需要在此类水系中开展的生态保护活动。
多瑙河流域目前面临诸多威胁:密集的养鱼场、狩猎、运河和沟渠的修筑、多种生活和工业污染,这些威胁带来的问题都能通过这种跨国、跨学科的方法加以避免。
尽管多瑙河流域的环境状况绝非天堂,但比25年前要好得多。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重污染行业大量破产,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活跃的污染源走向了末路。
不过,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正如中欧和东欧过去几年的情形——出现了重蹈覆辙的危险。
【延伸阅读】多瑙河水位暴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9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国会大厦前,一个交通标志露出水面。受持续洪灾影响,多瑙河上游洪水下泄导致其流经匈牙利段的水位不断上涨。9日夜,多瑙河布达佩斯段水位达到8.91米,远远超过2006年的历史最高水位8.6米。新华社发(弗尔季·奥蒂洛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9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志愿者在多瑙河岸边装运防洪沙袋。新华社发(弗尔季·奥蒂洛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是6月8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以西60千米的大毛罗什拍摄的被多瑙河的洪水包围的民居。新华社/路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8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以西60千米的大毛罗什,一名女子在水位上涨的多瑙河上划船。新华社/路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8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只小狗在被洪水淹没的多瑙河岸边玩耍。新华社/法新
【延伸阅读】多瑙河冰层融化增隐患 沿岸或爆发洪水
中新网2月22日电据联合国网站报道,国际减灾战略2月21日表示,多瑙河冰层融化,将增加沿岸国家爆发洪水的风险。减灾战略指出,这将对相关国家乃至整个欧洲的水灾预警系统进行一次真正的检验。
据报道,欧洲这个冬季异常寒冷,这使得降雪和结冰更加严重。随着春天的临近,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冰消雪融将有可能酿成洪灾。目前,欧洲东部和中部部分地区相继发布了爆发洪水的警告。
国际减灾战略发言人麦克—科林(Denis McClean)表示,冰层融化所产生的巨大水量将对10年前建立的“欧洲洪水预警系统”进行检验。
麦克—科林表示,多瑙河的冰层正在融化。一些迹象显示,在缺乏水坝和堤坝的地方,人员和经济的损失将会更为惨重。恶劣天气的不确定性将会导致人员和财产付出更高的代价。今后,针对冬季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似乎是一种明智的投资。
据报道,冬季严寒导致欧洲多瑙河河段冰封结冻。几周以来,酷寒造成塞尔维亚20多人死亡,当地经济损失达5亿欧元。而在乡村及偏远地区,还有3300多人被冰雪围困。
近日,多瑙河的冰层开始解冻,大量断裂的冰块在漂浮时使船只和船坞受到撞击,遭受破坏。
长达2860公里的多瑙河流经欧洲9个国家,对地区运输、电力至关重要。延伸阅读:欧洲极寒天气已致逾600人死亡 来自西伯利亚的极寒证据 极寒极热,都是全球变暖的错
(2012-02-22 11:16:00)
【延伸阅读】蓝色多瑙河告别悲伤往事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陈进 发自布加勒斯特
湄公河和欧洲的多瑙河常常被相提并论:它们都是国际重要水道,贯通沿岸多国。正因如此,湄公河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而后者,更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其流域总面积覆盖欧洲19个国家,养育了8100万具有不同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人民。
多瑙河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发源,是欧洲的第二长河。它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乌克兰等10国,最后注入黑海。历史上,多瑙河流域也曾发生过建坝纷争、水污染等生态灾难事故。所幸的是,沿岸国家大多通过磋商合作的方式,使一次次危机得到了和平的化解。
联合建坝开发水电
多瑙河水能资源丰富,亦是重要航道。早在1856年,多瑙河沿岸国家便签署了《巴黎条约》,规定多瑙河及其出海口向一切国家开放,成功地建立了多瑙河上的自由通航制度。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上游国家德国和奥地利拉开了多瑙河流域兴建水电工程的序幕。二战后,多瑙河则迎来了水力资源开发的高峰期。沿岸各国纷纷以独立或者合作的方式上马水电项目。1955年,德国和奥地利在边界地区建成的约亨斯坦水电站开辟了两个多瑙河国家合建水电站的先河;而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1970年建成欧洲除原苏联以外的最大水电站——铁门水电站,在当年被认为是双边合作的典范。
当然,水电工程不乏失败的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匈牙利与原捷克斯洛伐克因合建盖巴斯科夫—拉基玛洛大坝水电工程而引发的争执。双方1977年达成共建水电站协议,但是1992年匈牙利以环保为由单方面退出工程。风波历时20载,直到1997年海牙国际法庭作出裁决后才终于得到平息。
合作阻止有毒废水“入侵”
如果说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是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多瑙河畔的主旋律,那么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益凸现的河水污染则成为多瑙河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1985年,8个多瑙河沿岸国家签署了《布加勒斯特宣言》,达成了防止多瑙河水污染并在国界断面进行水质监测的共识和协议。1994年,多瑙河沿岸国及欧盟签署了《多瑙河保护公约》,并于4年后成立了保护多瑙河国际委员会,负责公约的实施和流域层次合作的协调。委员会包括防洪部、流域管理部、生态部、排放部、水质部及事故控制和预防部等6个部门,为持续地利用多瑙河水资源和综合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多国合作机制下,多瑙河流域国家在应对突发灾难性事故方面沟通顺畅。
最近一次罕见的事故发生在去年10月4日。当天,匈牙利铝生产销售公司位于匈西部维斯普雷姆州奥伊考的一个有毒废水池决堤,导致大约100万立方米含有铅等重金属的有毒废水涌向附近3个村镇和河流,酿成匈牙利“有史以来最为恶劣的生态事件”。为阻止有毒废水“入侵”多瑙河,匈牙利紧急情况部门工作人员向当地连接多瑙河的支流倾倒数千吨石灰和乙酸,让有毒废水凝固,并降低泥浆的PH值。欧盟的专家也组队前往匈牙利,帮助应对危机。与此同时,多瑙河下游国家——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等每隔4小时监测一次河水质量。
经过各方努力,匈牙利官员4天后宣布,多瑙河河水重金属含量已降至饮用水水平,多瑙河河水的PH值也降至“正常”水平。
这样的灾难性事故在多瑙河历史上屈指可数,但在事故发生国和周边国家以及欧盟等有关国际机构的通力合作下最后化险为夷。事故发生后,有关国家一方面采取急救措施,同时在第一时间向周边和下游国通报事故情况,这对减少事故危害,赢得受牵连国家的理解和谅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多瑙河流域国家建立在相关多国机构基础上的信息交换和危机处理机制,平时可以推动有关国家防止和减轻污染,灾难发生时则发挥指挥部和协调中心的作用。正是因为诸如保护多瑙河国际委员会等组织的保驾护航,多瑙河河水直到今天才得以蓝色依旧。
(2011-11-07 16:14:00)
【延伸阅读】组图:多瑙河冰封影响多国航运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8日在罗马尼亚南部的多瑙河上,一艘被冰冻住的边境巡逻船刚刚脱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以北的多瑙河上,一艘小渡船在浮冰中行进。匈牙利和许多其他欧洲国家一样,遭到寒流袭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以北的多瑙河上,一艘小渡船在浮冰中行进。匈牙利和许多其他欧洲国家一样,遭到寒流袭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以北的多瑙河上,一艘小渡船在浮冰中行进。匈牙利和许多其他欧洲国家一样,遭到寒流袭击。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