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著名双料间谍去世 曾越狱7年并因思乡自首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2月2日报道 美报称,冷战时期瑞典最著名的间谍之一斯蒂格·贝里林1月24日在斯德哥尔摩去世,享年77岁。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30日援引美联社报道,瑞典方面没有公布具体死因。贝里林患帕金森氏病多年,最后在一家疗养院去世。
斯蒂格·贝里林1937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上世纪50年代末,贝里林当上了警察,十年后成为安全警察,职责包括反间谍活动和反恐怖主义活动。
由于工作关系,贝里林能够接触到瑞典最敏感的部分军事文件,上世纪70年代,他被控向苏联人出卖了近1.5万份秘密文件。贝里林后来承认,致使他变成间谍的是对金钱的贪婪而不是意识形态。
1979年,贝里林在特拉维夫被捕,被引渡到瑞典并遭判处无期徒刑。
1986年,贝里林在瑞典东部城市诺尔雪平服刑期间,与多年的朋友伊丽莎白·桑德贝里结婚。
1987年,这对夫妇精心策划了一次探视。桑德贝里以自己的名义租用了好几辆汽车,并从银行贷款约1.2万美元。贝里林声称希望最终获得假释并重新开始,官方同意他改名为欧根·桑德贝里。据报道,改名后的贝里林还得到了一本新护照。瑞典当局无意间帮助了这对夫妇的逃亡计划。
1987年10月6日傍晚,贝里林在一名未携带武器的卫兵的陪同下,来到妻子的家中。当晚该卫兵住进了附近一家酒店。
10月7日,卫兵来到桑德贝里的公寓时,这对夫妇已经不知所踪。事后贝里林称,他们一大早从后门偷偷离开,假装成慢跑的晨练者,利用事先租好的轿车飞驰到芬兰,又从芬兰前往苏联。
十多个小时以后,瑞典官方才发布了针对贝里林的搜捕令。那时贝里林已经以欧根·桑德贝里的名义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瑞典。
这一事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瑞典司法大臣斯滕·维克布姆因此辞职。
此后的7年里,这对夫妇在东欧和中东各地游荡。瑞典警方通报了70多个国家的警察,都无济于事。
1994年,贝里林及其妻子因为思乡主动返回瑞典。贝里林重新入狱,他的妻子未受指控,于1997年死于癌症。
【延伸阅读】美“传奇卧底”出任中情局间谍总管 身份仍是谜
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 美报称,美国中央情报局选出新的最高间谍,启用了一名卧底老手。在2001年美国对阿富汗入侵后,此人在发展与阿富汗领导人的个人关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30日报道,一位美国官员说,他依旧处于隐蔽状态,在情报局内被称作“蜘蛛”。他的新角色将是国家秘密行动司的司长,此职位实际上使其成为中情局所有间谍活动的负责人。
“蜘蛛”在中情局内的名气多少有点传奇色彩。他在2001年美国的一场意外轰炸袭击中大难不死,当时他正与卡尔扎伊会晤;2002年帮助发动了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进攻;2010年陪伴当时的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出席了白宫的一次会晤。
“蜘蛛”可能将驻扎在弗吉尼亚州兰利的中情局总部。
这位前海军陆战队员曾是《华尔街日报》2010年一篇人物简介的主角。当时的报道称,在他出任中情局驻喀布尔站长期间,他已成为阿富汗幕后政治掮客的核心人物。尽管他的确切年龄无从知晓,但在写那篇报道时他的年龄为50多岁。
虽然“蜘蛛”在那几年中发展了与卡尔扎伊的关系,但是这位阿富汗总统与美国领导人的关系后来却因美国的政策而变得紧张。
“蜘蛛”的背景与目前中情局关注的重点完全吻合。他一直处在政治和反恐斗争的中心位置,与领导人和五角大楼的大人物密切合作。
中情局继续在阿富汗和中东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几个国家政局的不稳危及美国政府的许多反恐努力。
(2015-02-01 09:37:51)
最近,美俄间谍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两国间的间谍较量再次进入大众视野。间谍常与冷战挂钩,但其实,冷战结束20多年来,美俄间谍活动几乎从未间断。而今,间谍风波再次上演,既是冷战思维的延续,恐怕也与近一年多以来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一系列争端不无关联。小编将从此次事件说起,带您回顾冷战后美俄间谍战领域说不尽的话题。冷战后的“礼尚往来” 说不尽的美俄间谍风波
【延伸阅读】冷战后的“礼尚往来” 说不尽的美俄间谍风波
2015:“被钓鱼执法”的俄罗斯“间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俄间谍布里亚科夫庭审画像
美国联邦调查局1月26日高调宣布破获纽约俄罗斯间谍网,这一指控听上去颇像是一部冷战电影的情节。随后,俄罗斯指责这是新一轮“反俄运动”,这一言论将“经济情报搜集案”弄得沸沸扬扬。
美方共指控三名俄罗斯人为间谍。其中“主角”叶夫根尼·布里亚科夫现年39岁,为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驻纽约代表处副代表,联邦调查局指控他企图借银行职员身份的伪装在美国搜集经济情报并发展下线。另两人,斯波瑞舍夫和波达波尼作为使馆人员享有外交豁免权,检方仅对他们提出缺席指控。
对比以往发生在两国间的激烈谍“战”,此次风波的发生初看起来令人有些不解,但若将间谍案曝光还原至近期乌克兰东部战火再次升级、美欧指责俄为“罪魁祸首”、提出或进一步施压制裁这一背景,那么可能会多些理解的依据。
除却对三名间谍的指控,美国检方还声明,“俄罗斯一家知名国有新闻机构”搜集对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有帮助的信息。涉及到一家知名新闻机构并非小事,美俄间的紧张关系或可一窥。
无论事件如何收场,后续的发展或许少不了又一番搏眼球的明争暗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高调抓捕“俄间谍”或是报复斯诺登事件
俄罗斯指美逮捕俄间谍嫌疑人系“反俄”运动
2013:近10年间唯一被正式指认在俄从事间谍活动的美国外交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瑞安·福格尔事件受到极大关注,因为他是近10年间来首位被正式指认在俄从事间谍活动的美国外交官。
2013年5月,时年29岁的福格尔涉嫌征募俄情报官员为美国中情局(CIA)工作,遭俄反间谍人员“钓鱼执法”当场抓获,被指控试图策反一名俄罗斯反恐官员。
福格尔为中情局特工,对外身份是美国驻俄使馆三秘。他负责收集高加索地区反恐情报,调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元凶塔梅兰即在其工作范围内。其准备招募的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高级探员。
在对福格尔进行抓捕时,他头戴褐色假发,随身还带着一套间谍工具套装,里面有其他乔装用品、一叠欧元及其一封写给他意图策反的俄罗斯特工的信。为了这次抓捕行动,俄反间谍人员布下天罗地网,筹备时间一月有余。
事后,俄情报部门曾吐槽美国中情局手法笨拙——用使馆人员身份作掩护,CIA仍然使用二三十年前对付苏联的老办法——但同时坦露“这一行动表明,美国对于在俄罗斯招募间谍非常急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媒:美俄间谍是如何“斗法”的?
2010:冷战后首次大规模间谍互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女版007”安娜·查普曼,《纽约邮报》称其拥有“维秘内衣女模的身材”。
令人惊诧的开始,匆匆的收尾,延续至今日的话题。
2010年6月底,俄罗斯11名10余年潜伏在美国的间谍遭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钓鱼"执法,随后被起诉。就在全世界都在电视与各种社交媒体上关注事件进展时,两国在时隔仅半个月后突然宣布采取“冷战方式”处理纠纷——在第三国奥地利“4换10”交换间谍,结局“皆大欢喜”。
其实,事件从一开始就不同寻常,因为美方爆出间谍案的时间点紧随“奥巴马邀请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吃汉堡并宣称两国关系成功‘重启’”之后。除此之外,11名间谍的数量及他们所担负任务同样令人讶然,后者包括获得“核武器、美国军备控制动向、伊朗、白宫传言、美国中央情报局领导层更迭、最近一次美国总统选举、美国国会和政党等”多领域情报。
然而,真正吸引大家目光的是,部分间谍是几乎可媲美大片主角的帅哥美女,他们学历高,住豪宅。其中有4对夫妻,而子女皆不知父母的真实身份。
在所有人中,安娜·查普曼最为引人瞩目,《纽约邮报》形容其拥有“维秘内衣女模的身材”。曼哈顿“社交女王”、经济学硕士、讲五国语言、总值200万美元的网上物业经纪业务,这些都是她闪亮的标签。然而在这后面,其身世与经历扑朔迷离。查普曼回国后转战时尚圈,拥有自己的电视节目,生活多姿多彩,更是成为一时的谈资。
美方交换回来的4名间谍同样来头不小。他们中有前克格勃军官、俄军事情报局上校、核物理学家等。
这起事件,抓捕规模大,但又草草了结,貌似“皆大欢喜”的背后是当时美俄力求平稳发展两国关系而淡化冷战思维的努力。
2001:指认克格勃内部两名“叛苏”高官的双重间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罗伯特·汉森
从70年代至新世纪初,罗伯特·汉森共在美国联邦调查局效力27年。70年代末,为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他主动写信请缨充当克格勃间谍。从那时起的22年间,他曾有10余年为避风头按兵不动,1999年才遭怀疑,但长时间未被抓到把柄。2001年初,美情报机构掌握足够证据后,将其逮捕归案。2012年10月,判其终生监禁。
苏联时期,汉森曾向苏联政府指认了潜伏在克格勃内部的两名“叛苏”克格勃高官,并提供6000页有关美国国家安全的绝密资料,内容涉及情报收集、窃听技术、美国双料特务的名单以及国防战略等,从中收取了包括现金、钻石和两块劳力士手表在内的价值140万美元的回报。
汉森的间谍手法高超老练,警觉性高。妻子与其结婚34年,对其间谍身份几乎毫未察觉。更令人惊讶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为防内奸,联邦调查局平均5年在接触高度机密情报的雇员中进行一次测谎,但汉森此前从未接受过测谎。
汉森案同时暴露出联邦调查局中存在的严重安全漏洞。1997年的一次审问中,即有被捕间谍向联邦调查局反间谍部门“供”出汉森,但不知为何被忽略了。 【详细】
可以说,俄美关系表面上有时风轻云淡,有时充满紧张和角力,攻击、冲突的背后一直有交易与妥协。过去如此,今天亦然。
(编辑:张天宇;文字、图片来源:新华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等)
(2015-01-31 10:09:11)
【延伸阅读】外媒:英美间谍在十几国活动 记录电脑按键痕迹
资料图:“棱镜门”曝光者爱德华·斯诺登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独家采访。
中新网1月28日电 据外媒28日报道,美国与英国的间谍正在十余个国家使用一种软件,该软件可以记录电脑按键痕迹。此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雇员斯诺登泄露了这一软件的源代码。
国际信息安全软件提供商卡巴斯基实验室方面称,德国杂志《明镜》周刊本月公开了一系列代码,这一代码与复杂的恶意木马软件“Regin”代码相吻合。“Regin”于去年11月被发现,是一套专业的间谍工具。
卡巴斯基实验室研究员称,记录电脑按键的程序“Qwerty”只能与“Regin”一起使用,部分西方国家的间谍正在使用这一程序。
德国杂志《明镜》周刊此前报道称,比利时电信供应商遭到“Regin”恶意攻击。斯诺登透露,黑客主要用这一软件监听欧洲地区的电话。
(2015-01-28 11:24:17)
【延伸阅读】美国扣押俄“间谍” 俄方坚称要立即赴美探视
中新网1月28日电 据俄媒报道,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27日表示,俄罗斯要求美国停止对俄“挑衅”,并立即提供领事许可,允许俄方探视被扣押的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驻美国代表叶夫根尼·布里亚科夫。
卢卡舍维奇说,美国的这种行为使双边气氛更加凝重,发起“挑衅”的一方应为破坏俄美关系的后果负责。
据报道,美国司法部26日宣布起诉三名俄罗斯“间谍”,指控他们在美秘密搜集情报,并招募纽约市居民充当其内线。
美国司法部在声明中称,这三名间谍分别是布尔亚科夫(Buryakov)、斯波瑞舍夫(Sporyshev)以及波达波尼(Podobnyy)。遭逮捕的布尔亚科夫于26日出庭受审。另外两人由于享有外交豁免权已经离境。
(2015-01-28 10:48:26)
【延伸阅读】外媒:美称捣毁俄3人情报组 冷战式间谍风波再现
参考消息网1月28日报道 外媒称,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1月26日表示,美国司法部已经起诉三名所谓的俄罗斯间谍,因为他们在美国从事非法的秘密情报活动。三人分别是叶夫根尼·布里亚科夫、伊戈尔·斯波雷舍夫和维克托·波多布内。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1月26日报道,根据法院的起诉书,经调查发现,对外公开身份是俄罗斯一家银行驻曼哈顿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布里亚科夫实际上是一名间谍。斯波雷舍夫和波多布内也为俄罗斯联邦情报机构工作。其中前者作为俄罗斯联邦的贸易代表一直在纽约工作到2014年11月,后者则作为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随员在美国工作过。
布里亚科夫1月26日在纽约被捕。纽约州南部的地方法院认为他从2012年3月就开始作为俄罗斯联邦情报机构的间谍从事秘密情报活动。另外两人尚未遭到逮捕,因为他们并不在美国,而且因其职务享有外交豁免权。
霍尔德发表公告对美国反间谍部门在如此复杂且高度敏感的事件中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他还警告将采取一切手段发现和逮捕所有在美国从事情报活动的间谍。
斯波雷舍夫和波多布内的情报工作包括发展纽约当地人成为线人,委托布里亚科夫搜集情报,并将其搜集到的情报转交给莫斯科。
反间谍部门在这些人会面时进行了监视,并监听了他们的对话。探员认为,布里亚科夫和斯波雷舍夫在会面时使用了密码语言。
纽约的检察官普里特·巴拉拉认为,布里亚科夫遭到逮捕以及包括他在内的三名俄罗斯人遭到起诉表明,冷战结束20多年之后,俄罗斯间谍依然试图在美国境内从事情报活动。
据塔斯社1月27日报道,美国检察机构发表声明称,美国政府1月26日指控三名俄罗斯人为俄罗斯进行情报工作,试图盗取有关美对俄进行新制裁和发展替代能源的信息。
声明指出,“俄联邦对外情报局派遣布里亚科夫、斯波雷舍夫和波多布内及其他间谍前往美国,目的是收集各种情报”。
美国当局认定,三人借助“密码电文及其他隐秘方式”定期联络见面以交换信息。布里亚科夫与俄当局没有正式联系方式,“无法联络到俄对外情报局在纽约的分支机构”,因此需要在情报局其他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向其传递情报。
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目前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使馆新闻处对塔斯社表示,“我们没有接到官方消息,我们不会对非官方消息作出评论”,但会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据俄新社1月27日报道,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认为,俄罗斯人在美国因涉嫌间谍案被捕是对俄的挑衅,目的是损害俄罗斯形象,俄方的反击措施将是严厉的。
俄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成员、曾在对外情报局工作的伊戈尔·莫罗佐夫对记者说:“这是美国情报机关在国际组织中挤压俄罗斯、损害其形象和施加压力的行动。”
这位议员表示,这种手段是美国情报机关的老招数,它们制造各种对俄外交官和普通公民的挑衅局面。他说:“这是挑衅和陷害,正如他们在全世界所做的那样。”他相信,“俄方将采取‘极其严厉’的反击措施”。
(2015-01-28 10:26:09)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