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迷航》老一辈主演尼莫伊去世 奥巴马哀悼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3月1日报道 外媒称,《星际迷航》剧集中大副“斯波克先生”的扮演者莱昂纳德·尼莫伊2与27日以83岁高龄去世,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其他明星和影迷一道向其致哀。
据法新社2月27日报道,奥巴马说:“尼莫伊不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影星,他还终生热爱艺术和人文学科,支持科学事业,慷慨奉献他的才华与时间。”
奥巴马还回忆起2007年与尼莫伊见面时,以电影中瓦肯人的手势向他打招呼。
“我爱斯波克。”他说。
与尼莫伊在《星际迷航》中搭档、饰演柯克船长的威廉·沙特纳,同样深情缅怀尼莫伊。
“我爱他如兄弟。我们都怀念他的幽默、才华和爱心。”沙特纳在自己的推特和脸书网站上写道。
“安息吧,莱昂纳德·尼莫伊。我们美国航天局中的许多人都受到过《星际迷航》的鼓舞。勇往直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推特上写道,配图是《星际迷航》剧组人员1976年参观“进取”号航天飞船时的留影。
“勇往直前,去向人类未曾踏足的地方”是《星际迷航》最初剧集的开篇语。
在《星际迷航·“进取”号》中扮演指挥官的乔治·武井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采访时回忆了自己和尼莫伊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他回忆说:“当讨论拍摄场景时,尼莫伊会非常敏锐地分析取景角度等要素。”
在最近两集《星际迷航》电影中饰演斯波克的扎克瑞·昆图也十分难过。
“我深爱的好朋友,我每天都会想你的。”昆图在Instagram社交网站发文道,并配有一张尼莫伊的肖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尼莫伊饰演的“大副斯波克”是一代经典角色(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老版《星际迷航》斯波克演员逝世 美国各界纪念
美国时间27日上午,《星际迷航》系列电影与电视剧主演,扮演大副“斯波克”(Spock)的好莱坞演员伦纳德·尼莫伊,病逝于比佛利山庄的自宅。美国宇航局(NASA)发表《星际迷航》剧组成员于1976年参观“企业号”航天飞机的图片,表示纪念。(图片来源:NASA)
(2015-02-28 16:48:37)
【延伸阅读】昔日科幻不遥远 已经实现的星际迷航科技(组图)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28日下午消息,
不仅是一名演员。同时也是电影导演、诗人、音乐家和摄影师。他导演了的第三部与第四部,最著名的还是他在其中扮演的。
最后让我们盘点那些剧中的科技来纪念他。这些科学技术在上世纪《星际迷航》播出的60年代看来是如此遥不可及,然而其中的不少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实现,某些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用品。(晓查)
(2015-02-28 15:28:05)
【延伸阅读】《星际迷航》中的三维全息图将成为现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布里斯托尔大学科学家研制的全息成像技术,能够通过触觉感应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星际迷航》中我们看到了舰队指挥官使用一种极为先进的全息技术实现对所有信息的控制,能够对周围情况了如指掌,许多科幻片中也都使用了全息触屏技术作为科幻元素。现在科学家使用超声波技术也创造了全息图像,能够在三维空间中显示出来,如果我们将该技术进行放大,就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全息数据图像,就像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凭空创造出可见的全息信息。当体验者用手触摸全息图的时候,还能够感受到超声波独有的振动,在外人看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科幻的技术。
研究人员认为使用超声波创建的全息图能够“悬浮”在半空中,用户可以感觉到声波的振动,因此这项技术的一个用处就是增强娱乐效果,使用者可以通过声波的强弱来感受游戏的乐趣。此外,全息图的另一个关键用途是帮助外科医生探讨CT扫描结果,全息图可以将患者的基本情况呈现在三维图像上,外科医生能够对三维图像进行分析、探讨,提高治疗的效果。研制全息图像的科学家是来自布里斯托尔大学的Ben Long博士,他使用超声聚焦在一个区域上,当然这样的超声波模式比较复杂,可对周围的空气产生扰动,由此形成了三维形状。
事实上,全息三维成像技术设计到一种被称为UltraHaptics的技术,能够将二维图像投影在垂直面上,但布里斯托尔大学在该技术上进行了改进,使之能够建立三维图像。这项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很常用,因为其能够支持触觉感受,比如我们要启动一个按钮,就可以通过三维全息图像控制,让触觉信号产生压力,最终反馈到传感器上,以后我们只要在空气中比划比划就能够控制周围的家电等设备。
目前布里斯托尔大学还没有推广这个技术,仅仅是用于实验室内的测试,如果有一天全息技术能够进入百姓家,那么我们就能够像星际迷航里面描述的那样在空气中获得信息、控制其他设备。(罗辑/编译)
(2014-12-05 12:48:13)
【延伸阅读】外媒:人类有望登陆火星 《星际迷航》场景成真
参考消息网11月19日报道 外媒称,当我们刚刚把一个洗衣机大小的机器人送上一颗彗星时,美国航天局(NASA)首席科学家埃伦·斯托凡正在与一名记者深度交流,一名顾问抑制不住自己,高举着手机欢天喜地地脱口喊道:“罗塞塔——上去了!”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网站11月17日报道,斯托凡高兴地说:“太棒了!”伦敦大学学院某个阶梯教室里,记者席一片兴奋的躁动。
这个探测器刚刚登上距地球约5亿公里的一颗彗星,科学界的这位重要人物就已开始探讨人类的下一个宇宙里程碑了。
斯托凡希望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把人类送上火星。这位53岁的地质学家说:“在某种意义上,走出这个星球是我们命中注定的,火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那是一个人类可以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不是说可以直接入住工作,只是不需要经过太彻底的改造。”
实际上,到“红色星球”上生活恐怕不仅仅停留在科幻小说中。
斯托凡说:“火星是我们在太阳系中非常有可能发现生命演化的天体。所以,未来能在火星上建造实验室,能维持人类在火星上的某种长期存在,这对科学而言至关重要。”
科幻小说在NASA的实验室中变成现实。《星球大战》中悬浮的球体——粉丝们会记得,就是卢克·天行者在光剑训练中用到的那个东西——启发了科研人员对国际空间站上实际装置的设计。
斯托凡说:“想一想,大家过去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科幻装置,比如《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怎么说呢,我们实际上已经创造出来了。太空探索让我们不得不说,‘这正是我们所想象的,但我们能把它变成现实’。”
斯托凡说,把人类送上火星可以激励新一代科学家——自从45年前的“阿波罗”计划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类似的太空任务。
“这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国际事业,世界各国纷纷走出地球,探索新的星球、新的世界。”
(2014-11-19 10:09:59)
【延伸阅读】外媒:人类科技已超越科幻片《星际迷航》
参考消息网7月4日报道 外媒称,300年后,在银河系的一个偏远角落,星舰企业号飞船船长詹姆斯·柯克用通话器与船员交流;他的医生使用便携式设备“三录仪”诊断疾病;他可以用分子制造仪合成食品和物体;通过传送机进行短途旅行。柯克的后继者在被称为“全息甲板”的虚拟空间里举行会议,使用安装在其前额的显示屏操作外星飞船。这一切都发生在《星际迷航》系列电视剧中,当然这是一部科幻片。
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7月1日报道称,人们在《星际迷航》中看到的许多科技正在变成现实,而且比片中的更加完善,人们不必再等300年。
以詹姆斯·柯克船长的通话器为例。它为第一代翻盖手机的设计提供了灵感,而在20世纪90年代大家就已使用这种手机。此后,它还发展成智能手机,比片中的通话器更先进。柯克的通话器不能接收电子邮件、播放音乐、上网冲浪、提供导航和照相功能。它也不能像苹果手机的Siri语音软件那样,对它提问,它就会甜甜地答复你。
不久,智能手机还会添加类似于“三录仪”的疾病诊断功能,而无需另外携带设备。
苹果公司近日宣布,其iOS8操作系统将提供医疗传感器数据平台,并通过名为“健康”的应用程序软件进行展示。谷歌、微软、三星及其他公司都竞相打造自己的医疗服务数据平台。
报道称,当看到3D打印技术的先进之处时,你就会意识到这是由《星际迷航》中的分子制造仪演变而来的。3D打印可以制造塑料、金属、玻璃、钛、人体细胞,甚至是巧克力等各种物体。现在的3D打印机速度仍很慢,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印出面包盒大小的物体;但10年后,它们将像激光文件打印机一样普及、快速且廉价。大约20年后,人们不仅可以打印电子产品,而且还可以打印晚餐。
人们已拥有《星际迷航》中视频通话的能力。并不需要乔治·耶措宁与凯瑟琳·詹韦船长通话时所使用的那种又大又笨的监视器,人们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免费的Facetime和Skype应用程序软件进行通话。类似于“全息甲板”虚拟空间式的视频会议早在几年前就已成为现实。
柯克船长用来与外星物种对话的万能翻译器也在研制之中。谷歌翻译软件在翻译文本方面已非常出色。今年早些时候,微软公司还展示了一款在Skype上使用的实时语音翻译器。此外,科学家近日还宣布已在量子隐形传输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这让人们有望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类似于《星际迷航》中传送机一样的设备,将人以原子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编译/邬眉)
(2014-07-04 15:11:03)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