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在俄推广 应努力吸引普通读者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驻莫斯科记者赵嫣 高兰3月16日报道在莫斯科市中心一家门类齐全的大型书店中,外国文学大多为欧美文学,中国名著的译作不算太多,但在电脑中可以查到。在书架前方的畅销书展示台上,记者发现了封面为明黄色的俄文版《三十六计》,非常引人注目。书店店员解释说,这本书近来新版上市,感兴趣的读者不少,因此摆放在引人注目的地方,而其他中国作品目前并没有明显的高销量。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历史政治法律系现代东方教研室副教授罗子毅(Roman Shapiro)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他也是余华《活着》一书的俄文译者。据罗子毅介绍,目前在俄罗斯,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俄文译本销量很好。此外,那些属于中国政府“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以及其他由政府或作协等机构推广的中文著作翻译项目内的作品也出版了不少。
罗子毅说,他已翻译出版了两本余华的作品,目前第三本也即将出版。此前姜戎的《狼图腾》非常流行。至于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在苏联时期就已经翻译出版,现在也还在刊印。罗子毅坦言,只有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才熟悉这些经典著作。
罗子毅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需求比西方著作低,原因在于,俄罗斯从18世纪起就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很多元素,到现在情况也依然如此,俄罗斯仍然与欧洲文化同步发展,因此欧洲文化对俄罗斯人来说更为习惯和熟悉。而中国文学更多被看做是一种异国情调。比如从18世纪起在欧洲使用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品就很流行,比如屏风、扇子、花瓶等。当代西方世界,其中也包括俄罗斯,认为中国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度”,是“东方武术的国家”,这样的印象仍然很普遍。
近一二十年,俄罗斯人在对中国的了解上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中国发展很快,去过中国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来俄罗斯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两种文化间的交流拓展加快。同时,中国进入全球化进程,中国人越来越多地了解包括俄罗斯文化在内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学和广义上的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所熟知。
对于如何更好地在俄罗斯推广中国文学作品,罗子毅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为了让更多俄罗斯人读中国著作,俄罗斯译者首先要在翻译质量上下工夫,如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不用俄罗斯的字母对应中文做音译,而给出更多解释,采取意译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和俄罗斯传统文化差别非常大,对那些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俄罗斯读者来说,文化障碍很难逾越,在翻译中需要尽量减少这样的障碍,使译著更容易理解。这一做法在向俄罗斯引进欧洲著作的早期阶段曾经广泛使用。比如在翻译诸如姓氏等内容时,如果一个词汇具有能够代表人物形象特点的某种意味,那么通常需要寻找一些俄语读者明白的替代者。对于中文著作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逐渐就可以在译作中保留更多的中国元素。
罗子毅认为,中国政府现在对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给予了很多财政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得足够。更重要的是,应当出版更多能够吸引俄罗斯读者的作品。罗子毅说,在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包括中国作品在内的译著都有很大的发行量。问题在于,尽管书印出来了,但真正读过的人并不多,因为真正感兴趣的人并不多。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