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新加坡外交部长:李光耀任人唯贤 打造清廉政府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新媒称,新加坡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说,跟多数新加坡人一样,他本身也直接受惠于李光耀的政策。这些政策建立了一个以任人唯贤、人人享有平等机会为基础的社会,以及一个清廉且有效率的政府,并让所有人接受良好教育。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23日报道,尚穆根23日早在脸书个人网页上发表帖文说:“(当年)我家没有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也非常少。李先生和他的政策确保无论是背景、肤色或宗教,都不会成为我获得机会的障碍。我在一所邻里小学接受良好教育,接着升入莱佛士书院,后来进入法律学院,并在毫无困难的情况下获得工作。”

尚穆根与家人在1975年搬入三房式组屋,这也是他们拥有的第一间房地产,过后他们提升到更好的居住环境。

他指出,这个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新加坡及多数新加坡人的故事。许多人起初没有太多资源,但却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相当好的工作,及在更好的房屋居住。

【延伸阅读】习近平李克强就李光耀逝世发唁电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23日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唁电,对李光耀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3月23日报道,2015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不幸逝世向新加坡总统陈庆炎致唁电。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的名义,对李光耀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李光耀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报道称,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李光耀先生是新加坡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广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李光耀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新关系的奠基人、开拓者、推动者。李光耀先生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共同确立了中新关系发展方向,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开拓两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光耀先生的逝世,是新加坡人民的损失,也是国际社会的损失。

习近平强调,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中新友好合作关系,愿同新方一道,坚持和发展两国传统友谊,以今年中新建交25周年为契机,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3月23日报道,2015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不幸逝世向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致唁电。李克强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的名义,向新加坡政府和人民表示沉痛哀悼,向李显龙及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李克强在唁电中表示,李光耀先生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共同推开了中新友好合作大门,他为中新关系和中国改革开放作出的贡献必将载入史册。李光耀先生是世界公认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是新加坡的开国之父和发展之父,也是东盟的创建者之一,他为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克强表示,新加坡是中国重要的友好邻邦。中方愿同新方共同努力,弘扬两国几代领导人共同开创和精心培育的友好传统,推动中新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2015-03-23 11:44:40)

【延伸阅读】李光耀逝世 马来西亚朝野领袖齐致哀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台媒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逝世后,与新加坡关系深远的马来西亚所有领袖都贴文哀悼,其中首相纳吉布代表所有大马人民向新加坡致上最深切的慰问。

据台湾“中央社”3月23日报道,李光耀在23日早逝世,大马政治领袖在接获消息后,全都于第一时间在社交网站致哀悼。

纳吉布对李显龙表达哀悼之意,并为他的家人祈祷祝福。纳吉布同时也代表大马人民向新加坡人民表达最深切的哀悼,赞扬李光耀为新加坡创下的成就。

另外,无论是大马执政党与在野党政治领袖,也纷纷在社交网站上致哀,并希望新加坡能延续李光耀治国时的繁荣与和平。

(2015-03-23 11:51:02)

【延伸阅读】英媒评李光耀:受人尊敬,也富有争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据新加坡总理公署3月23日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病于当天凌晨3时18分去世,享年91岁。这是2011年10月7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新加坡出席世界华商大会闭幕晚宴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邓智炜摄)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23日发表文章称,现代新加坡的创建者、国父李光耀(Lee Kuan Yew)因病去世,享年91岁。他是二战后亚洲最受人尊敬和富有争议的政治家之一,在他去世之前,他也是亚洲依然健在的最后几位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文章摘编如下:

李光耀认为自己取得的最为伟大的成就是,在长期腐败横行和政府效率低下的东南亚宣扬了良治理念。但他以遏制新闻自由等民权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这一目标。

李光耀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错,他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不适合亚洲社会。

在李光耀逝世之际,新加坡这个由其一手打造了经济和政治模式的城市国家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今新加坡面临艰难局面:劳动力人口日益减少,越来越依赖外国移民,民众也前所未有地要求政府扩大民主。

李光耀近几年身体状况欠佳,但头脑依然敏锐。在2011年的选举中,执政的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的得票率是有史以来最糟的,此后,李光耀辞去了所有政府职位。

但他对新加坡的出生率日益下降非常担忧,2012年,他罕见地在《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头版撰文,呼吁新加坡人多生育。他以自己通常的直率方式写到,(如果新加坡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话)“这个地方将会坍塌”。

对许多人来说,李光耀是新的亚洲活力的象征:聪明、坚韧、务实、展现出不可动摇的自信。

在新加坡之外,有许多人欣赏、崇拜他的领导风格,并将其誉为“威权资本主义”的先驱。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曾经将李光耀描述为小国中的大人物:“在其他时期和其他地方,他很可能会获得像丘吉尔(Churchill)、迪斯雷利(Disraeli)或者格莱斯顿(Gladstone)那样的世界地位”。

李光耀在新加坡担任总理逾30年,在此期间,他使这个岛国成为全球经济成功故事之一。新加坡人均收入在1965年独立后不久仅为511美元,但是到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的时候,这个城市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5万美元。新加坡是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加油港。

或许李光耀有时也会渴望在新加坡以外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但他乐于被外界视为亚洲的一位重要发言人。

其他领导人很少会在一个国家如此鲜明地烙下自己的个性。他的完美主义、远见卓识、精英主义、威权主义和不宽容,以及对安全、清洁和秩序的痴迷,几乎体现在现代新加坡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加坡仍然禁止销售口香糖,这是他鼓动通过的一个保姆式的法规,可能也是海外关于新加坡的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事实。

李光耀曾经说过:“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刚强、坚定、训练有素和纪律严明的社区,”他认为,新加坡的多种族人口和东南亚的政治动荡对他的创造构成了持续的威胁。

李光耀在1923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个相对富足的家庭,他的父母自认属于新加坡的华人精英阶层,即所谓的“海峡华人”,而这个阶层当时与英国殖民统治者关系密切。英语是李光耀的第一语言,从一开始他就被作为一个“小英国人”来培养。

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他仍以Harry Lee的英文名字为人所知,而没有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光耀”。他的父母希望他们的长子进入专业阶层或者殖民政府。

他在1939年似乎要成就一番伟业,当时在剑桥大学的高级文凭考试中,他的分数是所有英属马来亚(当时也包括新加坡)的学生当中最高的,他还计划在英国攻读法律专业。但那些计划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和1942年日本对新加坡的入侵打断了。

日本占领新加坡及其余波对李光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表示:“日本占领的3年半时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它让我深刻地洞察到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洞察到其动机和冲动……我看到整个社会体系在极度冷酷的占领军队前面突然坍塌。”

这让李光耀不再相信英国会在未来继续统治新加坡,同时也让他学会了政治控制。

二战结束后不久,激进的左翼工会运动也在新加坡说汉语的工人阶级当中兴起,这有可能破坏李光耀在社会上取得的地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人们意识到,旧日那个和平、稳定、无拘无束的新加坡一去不复返了。”

李光耀在上世纪40年代末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并获得“双重第一荣誉学位”。他与另一位拿到一级荣誉学位的法律专业毕业生柯玉芝(Kwa Geok Choo)结了婚,后者当时跟随他来到英国学习。李光耀还结交了其他的马来亚和新加坡学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政界要人。

回到新加坡后,李光耀与妻子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随后他在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中踏入政坛。李光耀为工会领袖提供法务方面的建议,从而获得了政治影响力,1954年,他帮助组建了支持独立的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

李光耀精明地判断出,作为“海峡华人”精英阶层的一员,他很难仅靠自己获得权力,但以他赢得工会基层群体支持的能力,或许可以克服上述障碍。人民行动党夹在李光耀这样的温和派社会政治家与亲共分子之间,结果成了一个不稳定的联盟。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中暗示,为了压制人民行动党的武装分子,他与英国殖民统治的政治保安部门有过紧密合作。

1959年英国给予新加坡自治权,时年35岁的李光耀出任总理。他一直希望成立一个马来西亚联邦,将新加坡岛与马来半岛联系到一起。他认为一个独立的新加坡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地理位置上都是不合理的”。

1963年,李光耀实现了与马来西亚联盟的目标,但也付出了与人民行动党左翼(反对与马来西亚联盟)决裂的代价,他本人作为总理也几乎被推翻。持不同政见的人民行动党领导人在名副其实的“冷藏行动”(Operation Cold Storage)中遭到逮捕。对李光耀来说,手段向来重于目的,他在漫长的政治生涯里不断展示出这冷酷的一面。

李光耀表现得仿佛像个心急的年轻人。这让马来西亚的马来统治者起了疑心,怀疑他想成为整个联邦的首相,违背由主体民族马来人保留政治控制权的协议。围绕权力分享而展开的激烈争论,导致新加坡在1965年被马来西亚驱逐出联邦,李光耀含泪宣布新加坡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新加坡虽然只有怀特岛那么大,独立后人口仅为250万,但它还是有若干优势。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新加坡在亚洲已成为按人均计仅次于日本的富裕国家,而且它还拥有值得夸耀的完善的基础设施,比如它的港口是全球最大港口之一。李光耀还采用了英国自由贸易的传统,将新加坡转变成为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产业园,而当时外国投资在亚洲其他地区依然受到强劲阻挠。

李光耀专制的领导风格和高素质的政府官员保证了政治上的稳定性,绝少贪污腐败,还让新加坡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注资。新加坡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子制造业基地和炼油中心之一,最近还成为亚洲主要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新加坡虽然经过广泛开发,但仍是世界上最整洁、最环保的城市之一。

然而新加坡奇迹也有阴暗面。反对李光耀的政治家会遭到他的不懈追击——一般通过法院。外国评论者若敢加以批评,就会遭到蔑视。“我们没时间应付那些随便的外国人愚蠢的嘲笑,”李光耀如是说。

尽管李光耀在1990年将总理大权移交给吴作栋,但他接着又担任了总理公署高级部长(senior minister),然后又作了内阁资政(minister mentor),在台下依然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于2004年成为新加坡总理,他继续贯彻着父亲的政策。李光耀虽然基本都在幕后工作,但他仍是一位有影响的政治人物,直到2011年大选后,人民行动党虽赢得了87个议席中的81席,所获选票刚过60%,却受到反对党几十年来最佳表现的撼动。

李显龙从这一结果中解读出一个信号:新加坡人对他父亲那种专制作风的延续正变得越来越不满,于是他承诺未来要加大协商力度,从而让政府在换届选举之间也对选民负责,而不仅是在投票日。

这次大选后出现了许多革新的象征,其中之一就是李光耀从内阁辞职,结束了他在内阁办公室连续57年的工作。几个月后他退出人民行动党的中央委员会,切断了他与政治事务最后的直接联系,尽管他仍保留国会议员身份。

李光耀身受老年病之苦,包括影响他平衡力的神经系统疾病,不过他的思考依然敏锐,精力也依然充沛。

李光耀不再作决策,但他仍前往海外会晤知名人士,他经常出席各种会议以及其他公开活动,在会场上开朗地回答着有关全球问题的疑问。提问者的问题如果不够严谨,通常会发现他的语言与思想仍同样犀利。

(2015-03-23 11:34:00)

【延伸阅读】日媒:李光耀打造的新加坡

日经中文网报道,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于23日凌晨3时18分在医院去世,享年91岁。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后的25年间一直担任总理,打造了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国家治理模式。他正视新加坡的各种局限,用一种彻底的现实主义眼光,开辟了适合新加坡的生存之道。虽然也被批评实施强权统治,但很显然其政策为新加坡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构筑了基础。

将渔村培养成产业基地

在位于新加坡西部的人工岛裕廊岛,约有100家全球大型企业的石油化学工厂。这里原来是个孤岛渔村,但以1960年代大型石油公司在其周围设置精炼工厂为契机,李光耀从零开始在这里发展石化产业。

通过推行优惠税制、简化政府审批等,吸引先进的海外企业,进而迅速带动高端产业聚集。这一方法还用到了电子、精密机械等其他产业领域。新加坡国内的优秀人才有限。相对于培育发展本国企业,充分利用外资的方法更为有效。不过,也有观点指出,这导致国内企业的发展相对落后。

推行双语政策

英语是新加坡竞争力的源泉。作为拥有4种公用语的复杂的多民族社会,李光耀决定将英语作为学校教育和商务使用的语言。这使得新加坡易于吸引外国企业前来投资。此外在新加坡发展成吸引优秀外国人才移民的国际城市方面,英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另一方面,李光耀还要求各民族人民学习自己的“母语”。推进双语教育并非易事。超过70%的华裔居民除了学习英语外,还必须学习中国普通话,而不是平时说惯的方言。因此该政策并不受欢迎。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丰富的中文人才成为增强新加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贯彻反对贪污和实力主义

在贪污和腐败现象猖獗的60年代的东南亚,李光耀创立的人民行动党(PAP)将反对贪污作为党的基本纲领。李光耀严厉取缔政府内和官僚的贪污行为,不断渗透反贪污意识。此外还通过内阁成员和官员高薪的方法来减少贪污。此举还有吸引在民间成功人才进入政界的目的。

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很高评价。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非政府组织发布的全球清廉排行榜显示,去年新加坡位居第7位,在亚洲国家中排名最高。支撑李光耀“清廉”政府的是不看民族、出身和血缘,而以实力论英雄的能力主义。有观点批评其长子李显龙成为新加坡总理借了李光耀的光。对此,李光耀反驳称“如果我不是(前)总理,我儿子应该会更早成为总理”。

向国民提供住宅,促进社会稳定

新加坡人的80%以上居住在国营住宅“组屋”内。自上世纪60年代起,建屋发展局(HDB)就开始建设现代化的高层住宅,提供丰厚的补贴,以推动国民搬迁。此举不仅防止了人口迅速增加导致的城市贫民窟化,而且让国民具有归属感,促进了社会稳定。住宅周围建有学校、医疗设施、市场、公交车和电车站点,完善了生活基础。此外,HDB还称得上是民族融合政策的先锋。每栋大楼都安排各民族的一定人员,力争实现各民族的共存。

严格管制大众媒体

李光耀认为,为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纪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曾公开表示“与媒体自由相比,更重视实现政府的目的”,尤其对外国媒体批评新加坡内政非常敏感。曾多次提起诉讼,例如状告外国媒体损害名誉等。现在,新加坡国内的报纸几乎由政府具有强大影响力的1家垄断,而电视也只有1家国营电视台。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反对政府的意见开始大量涌现。

(谷茧子 新加坡)

(2015-03-23 10:39:04)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