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哀悼李光耀:像父母一样给我关爱

参考消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79年李光耀(右)访韩时,朴槿惠(左)和李光耀在青瓦台晚宴上干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08年7月15日,朴槿惠在新加坡与李光耀会面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韩媒称,据新加坡总理公署23日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病于当天凌晨3时18分点去世,享年91岁。
据韩国朝鲜日报网3月23日报道,李光耀上个月5日因感染严重肺炎,被送入新加坡中央医院接受治疗。总理公署3月17日发文告说,李光耀的情况因受感染而恶化。3月18日下午1时20分,新加坡总理公署再发出简短文告说,在加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李光耀仍然病重,病情已进一步恶化。
据新加坡总理公署23日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病于当天凌晨3时18分点去世,享年91岁。
李光耀上个月5日因感染严重肺炎,被送入新加坡中央医院接受治疗。总理公署3月17日发文告说,李光耀的情况因受感染而恶化。3月18日下午1时20分,新加坡总理公署再发出简短文告说,在加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李光耀仍然病重,病情已进一步恶化。
李光耀在生前与朴槿惠的父亲、韩国前总统朴正熙和朴槿惠本人都结下缘分。这次是朴槿惠就任总统以来首次发表声明对外国领导人的逝世表示哀悼。
朴槿惠2007年曾在自传中谈及自己和李光耀的缘分表示:“李光耀总理夫妇像父母一样给与我关爱。李光耀先生和我的父亲在1960-1970年代作为推动亚洲发展的领导者,曾是对手一样的关系。”
朴槿惠还在自传中提及,1979年10月李光耀访问韩国时,自己在朴正熙总统和李光耀总理共进晚餐的时候担任翻译。几天后朴正熙遇刺身亡。朴槿惠在自传中写道:“整个用餐过程气氛十分和睦,一周后父亲去世了,李光耀总理立刻发来悼文,表示十分哀痛。”
2006年5月20日朴槿惠再次见到了访韩的李光耀夫妇,她在自传中提及了当时李光耀夫妇对正在进行地方选举游说的自己说:“想开展游说必须保护好嗓子”,“并递给我糖果罐”。当天下午朴槿惠在首尔新村进行游说时遭到水果刀袭击。她在自传中写道:“早晨还安然无事地见了面…听说两位听到我的事情后表示十分遗憾,并寄信给我祝福早日康复。”
李光耀出生于1923年9月16日,1954年创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并担任秘书长。1959年新加坡自治,36岁的李光耀出任总理,1990年11月卸任,之后担任内阁资政。他在2011年5月完全退出内阁,担任阁员的时间长达52年,是新加坡历史上最资深的内阁成员。
【延伸阅读】失去李光耀的新加坡何去何从?
日经中文网报道,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于3月23日去世。享年91岁。在36岁时即出任总理,被称为“新加坡建国之父”的李光耀的半生恰好与今年迎来建国50周年的新加坡历史相重合。虽然“重视发展”等举措曾招致不满,但其将国民人均收入提高至世界最高水平的卓越领导能力仍然赢得了赞许。在其入住的新加坡综合医院,摆放了很多普通民众送来的表示祝福与鼓励的信件和鲜花。
曾掀起“向日本学习”运动
“我们是痩得健康?还是走向死亡?”。李光耀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自从被英国统治时期的1959年起,在30多年里担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为如何高效治理没有资源的城市国家,并不断发展经济而呕心沥血。他经常使用“力求生存”一词,不断鼓舞居住在面积基本与东京23个区几乎相同的小国的国民。
李光耀追求彻底的能力至上主义和效率性。以其本人等为中心组建的人民行动党积极吸引外资企业,例如允许建立100%为外国资本的企业。建设机场、道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商业环境。此外,还推进了石油化学相关领域业务,例如向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周边资源型国家供应挖掘机械等。还曾因掀起向自1970年代后半期起实现高速增长的日本学习运动而广为人知。
在任期内GDP增至建国时的25倍
在其政策的影响下,外资企业相继由日本和欧盟各国等进驻新加坡。将本国较少的人口转化为优势,以此实现了增长。在刚刚独立的1965年,新加坡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500美元左右,而到李光耀卸任总理的1990年,猛增至约25倍,达到近1万3000美元。2007年则超过日本,2013年增加至独立时的约100倍,即5万5000美元以上。
领袖去世将带来的影响
在伴随“忽视民众”、“没有在野党”等不满的同时,李光耀在政局不稳定的亚洲,罕见实现了稳定政权的长期执政,促进了外资企业进驻新加坡,推动了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微博]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调查,新加坡在拓展商业的容易度方面连续9年名列世界第一。
关于前总理李光耀去世的影响,在当地的市场相关人士之间的主流看法是“国家权力已经由李显龙总理等新一代政治家掌握,可能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过,外汇市场也有一部分人士表示担忧,称:“李光耀是新加坡发展的象征性人物,因此追求短期收益的投资者等有可能展开抛售”。
一直通过优待外资和重视发展保持高速增长的新加坡的政策正迎来拐点。这是因为由于变得越来越富裕,要求加强社会福利和改善国民生活的呼声正在加强,另外,对外籍劳动者的排斥也在升温。被认为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等世界各国领导人尊敬的新加坡领袖已经去世。今后,新一代领导人等能否像李光耀那样,跨越困难,带领新加坡实现新发展,将受到考验。
(2015-03-23 14:42:09)
【延伸阅读】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病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据新加坡总理公署3月23日发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天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这是1976年5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右)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杜修贤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据新加坡总理公署3月23日发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天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这是1978年11月12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前左)在新加坡机场迎接到访的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新华社记者张桂玉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据新加坡总理公署3月23日发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天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这是1993年5月18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李光耀(右)。新华社记者马俊田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据新加坡总理公署3月23日发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天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这是2004年6月19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李光耀(左)。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据新加坡总理公署3月23日发布的最新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当天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这是2011年5月23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李光耀(左)。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2015-03-23 14:14:00)
【延伸阅读】英报盘点李光耀“遗产”:禁售口香糖 衣杆禁晾锅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外媒称,李光耀于2015年3月23日3点18分逝世,享年91岁。他最著名的遗产是给新加坡留下“保姆国家”的名声。新加坡禁止出售口香糖,对于在街道或公共场所乱丢垃圾的人,一直执行高额罚款,罚金高达1万新加坡元(约合7000美元)的罚款。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23日报道,在这位现代新加坡创始人的心中始终认为,集体责任高于个人本能的社会带来更大好处。李光耀使其执政下的政府正当干预新加坡公民的私人生活,称这对社会凝聚力是必要的。但这种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与部分新加坡居民产生摩擦,因为很多人对被告知如何生活产生厌倦情绪。
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早期行动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新加坡政府启动管理街头小贩的项目,将小贩迁移至“小贩中心”。“小贩中心”接受统一管理,并以严格卫生标准进行监管。
在同一时期大规模推进公共住宅项目之时,严格的卫生标准随之而来,并留存至今。新加坡禁止在公寓楼电梯小便,并安装了电梯尿液侦查器,震慑潜在违规者。上厕所后不冲水也会面临惩罚。
管理新加坡大规模建屋发展局房屋项目的部门还在其网站上列出,在建屋发展局的住宅公寓晾衣杆上不能晾晒的物件。这个名单包括炒菜锅和购物车。
报道称,尽管根据“劳作悔改令”(corrective work orders),违反者将在公共场所捡垃圾,但乱丢垃圾在新加坡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罚金也在相应提高。2014年,如果因乱丢垃圾第一次被定罪,最高罚金可达2000新加坡元(该罚金已翻番),累犯将面临高达5倍的罚款。
2015年1月,当局对一名将烟头扔出公寓窗户的吸烟者进行处罚,罚金高达1.98万新加坡元(约合1.5万美元),这是迄今为止对该行为最高的处罚。
李光耀之后出任第二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于2015年1月在社交网“脸书”上哀叹,一处户外音乐节场地出现垃圾满地的现象,新加坡如何从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之一“堕落成垃圾坑”。然而这一举动引发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觉得吴作栋的行为没必要。
报道称,正是吴作栋1992年提出了口香糖禁令,如果没有李光耀的支持,该禁令不可能顺利实行。李光耀当时在政府仍拥有巨大影响力。
2004年,美国口香糖制造商箭牌进行游说后,该禁令有所放松,新加坡容许出售少量作为药用效果的无糖口香糖。
据悉,贯彻口香糖禁令的新加坡政府官员丹尼尔·王(音)曾经说:“口香糖对牙龈健康有益,这是为何口香糖今天还用于医学的原因。但我必须实施指令。”
目前还没有信号显示会取消口香糖禁令。
(2015-03-23 14:59:00)
【延伸阅读】新加坡外交部长:李光耀任人唯贤 打造清廉政府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新媒称,新加坡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说,跟多数新加坡人一样,他本身也直接受惠于李光耀的政策。这些政策建立了一个以任人唯贤、人人享有平等机会为基础的社会,以及一个清廉且有效率的政府,并让所有人接受良好教育。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23日报道,尚穆根23日早在脸书个人网页上发表帖文说:“(当年)我家没有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也非常少。李先生和他的政策确保无论是背景、肤色或宗教,都不会成为我获得机会的障碍。我在一所邻里小学接受良好教育,接着升入莱佛士书院,后来进入法律学院,并在毫无困难的情况下获得工作。”
尚穆根与家人在1975年搬入三房式组屋,这也是他们拥有的第一间房地产,过后他们提升到更好的居住环境。
他指出,这个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新加坡及多数新加坡人的故事。许多人起初没有太多资源,但却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相当好的工作,及在更好的房屋居住。
(2015-03-23 11:51:56)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