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母校学生称张骞去西域是为了殖民

参考消息网

新军隐身舰参加环太军演
日前,我受邀去本地莱佛士书院讲课。莱佛士书院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学府,也是本地最顶尖的中学之一。它是由新加坡的“发现者”、首任总督莱佛士爵士创办的。这所初名为新加坡书院的学校于1823年6月奠基,翌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1868年,为纪念这位首任总督,英殖民地当局将由他创办的新加坡书院,更名为莱佛士书院。在该校长达180多年的历史中,培养了新加坡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政商界精英,包括新加坡独立后的两位总理——李光耀和吴作栋。
独立后,新加坡政府统一教育体制,取消原来的华校和英校,在所有学校推行双语政策——以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即所有科目的教学用语,同时规定所有学校必须教导母语。三大种族即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的母语,是各族中小学生必修必考的科目。
不过,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仿效英式办学的传统,莱佛士书院一直受到新加坡英语背景家庭的青睐。这与新加坡另一所著名中学,由陈嘉庚创办的华侨中学,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华侨中学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华语背景的家庭,他们的华文能力更强,对中华文化也更了解、更有认同。
不过由于英文是学校的第一语言,母语反而成了第二语言,只有在母语课上,新加坡学生才会学到和用到母语。这无疑会造成原来华校学生母语能力的下降。而原来的英校,学生大多是把华语作为工具语言来学,对它既没有感情,也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久而久之,学华语,成了新加坡学生的一项苦差。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新加坡的政治领袖越来越意识到华语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只是掌握双语还不够,新加坡还得要有中西合璧、懂得双文化的人才。于是,新加坡的顶尖中学在十多年前纷纷开办双文化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到中国展开文化浸濡之旅。
除了走出去,他们也会请进来。我就曾受邀到好几所中学讲课,内容包括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这次受邀去莱佛士书院,要讲的主题是“一带一路”。这恐怕是目前关于中国最时髦的话题了。
如我所料,莱佛士的精英们,听说过“一带一路”的还真不少,但真了解其内涵的却不多。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为什么中国需要借“丝绸之路”这个超级历史符号,来标注和诠释自己的合作发展理念?很多同学更是完全不能理解。既然关系到历史,那最好还是从历史开始讲起。比如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
为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我习惯边讲边抛出问题。比如讲张骞通西域时,我先让大家猜一猜,张骞去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莱佛士的同学们没学过中国史,当然不知道张骞去西域原是为了寻找大月氏,联合他们夹击匈奴。所以,这将是一个非常开放性的问题。不过在两百多位同学的阶梯教室里,我清楚听到一位同学的回答,“他是为了去殖民”。果然,莱佛士就是莱佛士,它的学生会首先从西方人的思路考虑问题。而这恰恰是我要带给他们的文化碰撞。因为无论张骞通西域,还是郑和下西洋,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人都不是为了去殖民的。这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