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军情六处特工称美中若冲突 英国将两头不讨好
卡梅伦请习近平喝了一杯
【本文作者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奈杰尔·因克斯特,他于1975年加入秘密情报局(SIS),即大名鼎鼎的军情六局(MI6)。在MI6 的31年间,通晓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因斯特克曾在亚欧、拉美等地工作,亚洲地区的吉隆坡、曼谷、北京及香港都有因斯特克的身影。曾升任至军情六处处长 Richard Dearlove的助理、首席运营和情报官。2006年离开SIS,目前因斯特克任国际战略研究所未来冲突与网络安全研究部主任。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 在英国国内也引起诸多反响,长期关注中英关系的因斯特克向观察者网发来他的见解,观察者网杨晗轶译。来看看这位“007”眼中的中英“黄金时代”。】
对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对英国的国事访问,人们给予了超乎寻常的关注。一般来说,国事访问不外乎在正式场合“照本宣科”,英国尤其擅长搞这种铺张的 场面。因此,当习近平夫妇乘坐皇家金马车驶过林荫道前往白金汉宫出席王室国宴时,英国媒体齐刷刷地投来聚光灯,为中国公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实际上,英国王室早已开始为此次盛大的国事访问做铺垫,女王的孙子威廉王子曾于今年早些时候访问中国,亲自向习主席递交了国事访问邀请函。一向代表当代英国王室亲民 作风的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在习主席访英的首日更是几乎全程陪伴他们的中国客人。
在习主席此次访英之前,中英关系曾经历了一场“严冬”,其原因在于2012年英国首相决定接见达赖喇嘛。那场严冬虽未对两国商业关系造成影响,但双边外交 往来却显著减少,直到卡梅伦首相表示再无接触达赖喇嘛的计划,情况才有所好转。然而,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才是这次访问的幕后“推手”——坊间不乏传言称 他将接替卡梅伦出任首相——作为著名的亲华派,奥斯本表示愿意“冒险”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在英国向中国靠拢的背后,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英国政府意识到了政策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包括确保财政健康,削减财政赤字,从根本上重新设计过 于慷慨的社会福利制度,鼓励工作、减少“吃福利”现象。这种做法无异于在英国掀起一场静默低调的革命,在此过程中,数百万公共部门就业岗位被更多私营部门 就业取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本质。当中国开始深思国内社会福利政策的时候,英国的做法或许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经验教训。
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是英国的重要战略之一,部分遭遇财政困境的标志性英国品牌在获得外商投资后迎来了华丽的转身。英国经济素有开放贸易的传统,它在金融服 务、教育、知识经济、数码商品和数码服务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中国经济从出口主导型向平衡的、可持续的模式转型,它对英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同时,中国可以借力伦敦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汇集了金融和法律专业人才的伦敦金融城是发行“点心债券”——即可交易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的理想地点。 正出于保持全球金融影响力的考虑,英国才会不顾美国的反对,加入由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为保持其全球竞争力,英国也急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中国投资英国新一代核电站是此次习近平访英的亮点之一,包括在英国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 核电技术。核电项目关系到英国关键性基础设施,许多评论家对允许中国介入此项目持保留态度,认为其所涉及的安全风险过于庞大。美国专家尤其担心,他们认为 其他西方国家都不愿让中国——这个在意识形态上的敌国——接触到这样的核心领域,因为一旦对华关系显著恶化,中国可能会利用对核电厂的控制权获取战略优 势。然而实际上,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英国政府可以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将任何基础设施国有化。更准确地说,中国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建设世界 级企业是其大战略的关键一步,正因如此中国才高度重视在民用核能领域开拓全球市场;也正因如此,中国不会轻易在关键领域做出任何有损于自身信誉的决定。
对核电协议的担忧虽或许有些杞人忧天,但它的确反映出植根于中英两国政治和文化传统里的巨大差异。在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人权是备受媒体关注的“老大 难”问题。无论习主席一行来到何处,都有中英两国的公民自由和人权组织前往示威——虽然它们往往被人数更加庞大的亲华游行队伍遮蔽。在整个访英过程中,人 权议程不时浮出水面。就在习主席于英国议会大厦发表演说之前,下议院议长约翰·伯考在介绍性发言中不无针对地提到了人权,他认为中国在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 中,应有志成为全世界的道德典范。习近平在演讲中“反将一军”,指出英国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但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新闻发布会 上,习近平在回应记者提出的人权问题时指出,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普世价值与客观条件相结合的道路,当然尚有进步的空间。
尽管人权在中英两国议程中的重要性较前些年有所下降,但分歧依然存在。英国的公民自由组织往往忽视中国历史与文化背景,聚焦于负面的人权问题。他们不明白 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国家控制着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只要不挑战中共的权威,中国公民即可享有巨大的个人自由。这些批评者们也不理解,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饱经战乱和动荡,所以人们更看重秩序与稳定,而非个人自由与权利。同样,来自中国的评论者往往过于草率地将英国等国对人权问题的关 切看作这些国家为向中国施压而采用的虚伪手段。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英国自《大宪章》始、由新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使英国 人把公民自由看得高于一切,并通过外交和安全政策将其在全球范围推广。
习近平访英引发了战略性问题,即中英关系的“黄金十年”将如何改变英国的全球战略立场,尤其是与关键盟友美国的关系。这个战略问题的核心也是价值观。英国 同意聚焦经济合作,实际上是在按中国定的规矩出牌,这种态度表明英国不但已意识到、而且愿意接受全球实力的再平衡,并愿意接受新的格局,西方独霸全球四百 年的格局正在终结。在此背景下,作为一个政治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迥异于西方的国家,中国的崛起将使西方感到难以适应。作为当前的超级大国,美国对此的体会尤 其深刻。在习主席在访英之前曾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威胁将对疑有侵权行为的中国公司采取严厉法律行动,而习近平在这个问题上与美国针锋相对。美国政府 和评论人士批评英国过于迁就中国,开始怀疑英国做出了根本性的战略调整——目前英国仍是美国最紧密的盟友,在国防和情报领域的合作(如“五眼联盟”等情报 共享机制)尤为紧密。
事实上,从目前的安排来看,英国不太可能彻底背离美国。美英两国经历过风风雨雨,它们之间的关系比人们通常认识到的更加复杂、多面,这种情况至少在中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然而,如果美中之间爆发武装冲突,美国要求英国提供情报支持或向海湾地区调动军事资源,以便美国抽调力量部署至冲突地区,英国将处于一个两头不讨好的位置。如今,全球政策制定者大多只考虑眼前利益,英国政府或许没有时间把这些问题想通想透。
中英关系一向十分复杂,两国在许多领域存在分歧和误解。中国人对19世纪英国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市场记忆犹新,而英国学校从来不提这段历史。在原则上,似 乎香港的未来走向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实际上中国很快就把“占中”运动说成是英国干涉的结果。如前文所述,两国在价值观和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仍是个潜在的雷区。此外,中国的政治文化倾向于在对外关系鲜明地表达态度,要么热情洋溢,要么冷若冰霜。习近平访英期间,中国国营媒体纷纷对英国表示赞赏,而就在18 个月以前,《环球时报》等报刊还在对英国大加贬损。未来中国是否会以更平衡、更微妙的态度对待中英关系,还有待观察。
中国官方把英国看作一个无法轻易归类的国家。某些中国官员倾向于把英国视为实力下降的军事和工业强国,但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英国已相当成功地将自己重塑为一个后工业化国家,在通过一系列联盟关系保存硬实力的同时,也积累了强大的软实力。英国具有多重身份:北约、欧洲、英联邦、联合国安理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英国还是一个成功融合了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性的国家。随着中国老百姓对英国越来越熟悉,他们会越来越欣赏这个国家的不同方面。譬如,英国人自己都有点困惑,中国人有着名冠天下的美食传统,他们怎么会因为看到习近平在英式酒吧里用炸鱼薯条下酒,便爱上这道英伦招牌菜?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来英国念书,英国房地产市场对中国投资者越来越具有吸引力。随着两国人民之间交流更加频繁,教育和文化联系也在增进。两国人民都有一种务实的人生观,这对个人层面上的交流往往 大有益处。
或许正是这种务实精神驱使着英国认识到,它需要去适应中国的崛起,并尝试与这个新兴的全球大国开展合作。这条路注定不会是坦途,欧洲还有其他与中国贸易关系更加紧密的国家,它们必定不甘被英国抛在后面。为了摊薄风险,中国将避免把投资过度集中于某个欧洲国家。但英国确实有一些能够吸引中国的独特卖点,预计中英关系将在未来几年内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