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基于苏34研制强击机取代苏25 担纲未来主力

中国网

俄罗斯苏-34战斗轰炸机 资料图
据俄罗斯《航空探索》网站2016年9月6日报道,俄罗斯国防工业系统一位消息人士称,从2018年起将在苏-34前线轰炸机基础上研制强击机。早在今年6月,俄罗斯空天军总司令维克托尔?邦达列夫称,苏-34可作为通用的平台研制攻击型装备,替换前线航空的全部飞机系列。目前俄罗斯空天军装备中包括亚声速强击机苏-25,包括改进的苏-25SM。未来,苏-34的改型之一可能替代苏-25,实现通用化。
诞生于一战 擅长空对地作战的强击机
强击机(也叫攻击机)是作战飞机的一种,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敌战术或浅近战役纵深内的目标,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国外也称之为近距空中支援飞机。最早的强击机是由德国容克公司研制的容克JI型飞机,于1915年12月5日首次试飞。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纳粹德国为准备新的大战,在20世纪30年代又发展了新的强击机容克-87和亨舍尔-123。在当时,它们又称为“俯冲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美国、日本也研制了本国的强击机。苏联强击机强调对地面装甲防护性能,美、日则是发展对舰艇进行鱼雷攻击和俯冲轰炸的强击机。
强击机具有良好的低空和超低空稳定性和操纵性;良好的下视界,便于搜索地面小型隐蔽目标;有威力强大的对地攻击武器,除机炮和炸弹外,还包括制导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和空对地导弹等;飞机要害部位都有装甲保护,以提高飞机在地面炮火攻击下的生存力;起飞着陆性能优良,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起降,以便扩大飞机支援作战的范围。现代强击机有亚音速的,也有超音速的,正常载弹量可达3吨,机上装有红外观察仪或微光电视等光电搜索瞄准设备和激光测距、火控系统等;有的新型强击机已具有垂直和短距离起落能力,如苏联的雅克-38和英国的“鹞”式强击机。
如今在国外,空中战役战术纵深攻击任务,一般都用战斗轰炸机;而实施近距空中支援攻击任务,则采用强击机。强击机与战斗轰炸机的区别在于突防手段和空战能力不同。强击机突防主要靠低空飞行和装甲保护,而战斗轰炸机则主要靠低空高速飞行;强击机一般不宜用于空战,而战斗轰炸机具有空战能力;强击机用于突击地面小型或活动目标,比使用战斗轰炸机更有效。此外,强击机可在野战机场起降,而战斗轰炸机一般需用永备机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次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强击机在复杂气象或暗夜条件下搜索小型目标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武器的性能还需提高,自卫能力包括装甲和电子干扰设备等也需不断加强和改进。二战结束后,强击机家族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进入了喷气时代。也是在这个时期,“战场杀手”又添了一个同族“兄弟”——战斗轰炸机。从此,两“兄弟”比翼齐飞,争奇斗艳,为飞机家族写下壮丽的诗篇。
以四代半战机为性能标杆的苏-34战斗轰炸机
苏-34是在苏-27U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俄空军装备的最新型战机之一。苏-34号称“鸭嘴兽”,这是因为其机头与鸭嘴兽极为相似。对于这款战机,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思路就是要全力打造一架四代半多用途战斗机,一方面要满足机动性能和飞行速度,另一方面要满足弹药荷载和飞行距离、作战半径的要求。
苏-34全名是多用途双座战斗轰炸机,可以全天候全昼夜完成对海陆空三栖目标的攻击战斗任务,甚至在敌方放出强烈电子干扰信号、复杂的天气状况和地面炮火密集的条件下,苏-34仍有出色表现。与其他苏系战机相比,其突出特点首先是高智能、卫星导航、数字通讯、作战半径大、安装并排双座的宽敞驾驶室和装甲厚达17毫米的防弹机身。
与前辈相比,苏-34的整体作战性能有大幅度提升。由于装备有智能化雷达对抗装置、装甲座舱,苏-34具备很强的低空突防能力,可轻松突破敌方火力,安全完成轰炸任务。另外,凭借杰出的气动布局、数字化节油引擎、空中加油设备、大容量内部油箱等技术优势,苏-34还拥有与中程轰炸机相当的航程。苏-34满载弹药、燃油和滑油的重量为45.1吨,正好是T-90S或者T-80U型坦克的标准基重。苏-34最大武器载重达到了8000公斤,最高升限15000米。除30毫米航炮以外,还可外挂精确激光制导炸弹、空地导弹、空空导弹等6种航空弹药各2枚。
苏-34的并列座布局设计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列座的扁平机身截面设计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改善机身的升力特性,从而提高飞机的经济性和远航能力,尽管其超音速阻力略有增加使得最大马赫数稍有下降,但由升阻特性改善带来的航程增加超过10%以上;二是截面的改变增加了飞机的储油空间,加上苏-34特有的所谓“湿尾椎”设计,其无外挂航程更是比苏-27提高了将近800公里;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对地攻击型的双人制战机,采用并列座设计改善了座舱的人机功效,机组资源管理的效能也大大增加,这对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攻击效能的提高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总体上看,苏-34具有相当强大的对空/对面作战能力,但是该机的非隐身设计、逐渐落后的低空突防攻击模式以及旧式的综合电子战水平,能否突破美国“爱国者”等现代防空系统都存在很大问题,等到俄罗斯空军非常顺利地在2020年如数装备苏-34时,这种飞机已经过时了。而且,苏-34只能够取代苏-17、苏-24和米格-27这种上一代前线战斗轰炸机,但是其有限的航程和挂载能力决定了该机不可能像媒体鼓吹的那样取代“逆火”超音速轰炸机,作为俄罗斯核战略支柱之一的“三套马车”。
在俄军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却能全身而退的苏-25强击机
苏-25强击机(北约代号“蛙足”)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亚音速单座近距支援强击机,与美国的A-10相对应。1975年,苏-25强击机开始试飞。该型机于1978年投入批生产,1980年,第一批装备部队的苏-25随苏军开赴阿富汗,进行实战测试。直到1984年,这种强击机才形成全面作战能力。
苏-25曾在阿富汗战争中大量使用。苏-25空重9.5吨,最大载弹量4.4吨,作战半径400-700公里,能在30-5000米高度遂行战斗任务。在车臣战争中苏-25及其各种改进型飞机都投入了实战。该机表现出火力强大、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尽管非法武装从境外获得了“毒刺”、“星爆”等美英先进的单兵防空导弹,却从未击落过一架苏-25强击机。
苏-25强击机的主要特点是: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执行近距战斗支援任务;反坦克能力强,机翼下可挂载“旋风”反坦克导弹,射程10千米,可击穿1000毫米厚的装甲;低空机动性能好,可在载弹情况下,在低空与武装直升机米-24协同,配合地面部队作战;防护力较强,座舱底部及周围有24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板。
该机机翼悬臂式上单翼,三梁结构,采用大展弦比梯形直机翼,机翼前缘有20°左右的后掠角,从翼根起有下反角。整个机翼后缘分三段,外段是液压驱动的副翼,手动操纵功能作为备份。里面两段是双缝襟翼,每侧副翼有多重补偿片。机翼前缘有分成两段的全翼展前缘缝翼,机翼外段前缘突出,在机翼中段形成锯齿形。翼尖处有小舱,内装电子对抗设备,在此小舱下部有可收放的着陆灯。小舱的后部可向上向下分别张开,形成减速板。
机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短粗,座舱底部及四周有24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板,飞行操纵面由推拉杆驱动。主要承力件采用耐损结构。发动机装在由不锈钢板做成的舱内,油箱间充有阻燃泡沫。为强调生存力而增加的重量占正常起飞重量的7.5%。维持该机正常飞行所需的工具可装在四个吊舱内随机带走。发动机可使用前线机场中的各种燃油。机头左侧是空速管,右侧是为火控计算机提供数据的传感器。
动力装置两台P-195涡轮喷气发动机,装在后机身侧下方,进气道较长,无加力燃烧室,单台推力44.13千牛,发动机尾喷口作了红外屏蔽处理。在座舱与机翼前梁之间、机翼后梁到垂尾前缘之间是机身油箱,机翼的中段也有油箱,总载油量5600升,内侧翼下挂架可各携带一个850升的副油箱。座舱单座K-36D零-零弹射座椅,座舱盖与中央段机身顶部齐平,后部加有装甲板。座舱盖向右侧打开,顶部有一面小的后视镜,风挡为平板防弹玻璃。机身左侧内有折叠式登机梯。
机载设备机头风挡下面有激光测距器及目标标识器,风挡前面及尾翼下部有SRO-2敌我识别系统天线。“警笛”3雷达告警系统的天线位于垂尾的上部。机头的顶部装有拍摄对地攻击效果的录像设备。武器前机身左侧有一门30毫米双管机炮,机翼下总共有8个挂架,可携带4400千克空-地武器,包括57毫米和80毫米火箭,500千克燃烧弹、化学集束炸弹、空-地导弹,“旋风”反坦克导弹,两个外翼挂架可带“环礁”或“蚜虫”空-空导弹,尾锥内有用于电子干扰的金属箔条投放器。(谢武)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