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御敌于国门外 西媒称法军利用西非国家军队在非洲反恐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11月15日报道 据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11月13日报道称,利用FC-G5S,法国决定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开始新的军事冒险。FC-G5S是萨赫勒五国集团联合部队的缩写,该部队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支持,将拥有来自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尔的5000名士兵。随着它的第一次行动的展开,关于这支部队的真正目的、资金状况和行动能力的猜测也随之涌现。无论如何,一支部队并不足以解决该地区的不稳定和不安全问题。

FC-G5S今年9月份在马里中部塞瓦雷设立总部,并分别在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和乍得设立三个分部,就像分布广阔的指挥中心一样,部队的任务范围也极其广泛:不仅要维护共同边界的安全,还要打击在萨赫勒地区活动的恐怖主义集团和犯罪帮派。部队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乍得以及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的共同边界。在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FC-G5S已经开始干涉行动。

法国的足迹不仅留在地面上,还体现在外交领域。事实上法国不得不通过外交努力来克服美国的阻挠,美国反对联合国安理会支持这样一支指挥权如此广泛的联合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一支萨赫勒五国集团联合部队的分队


显然法国是在该地区存在最多利益的国家,它最了解当地部队在维护如此广泛地区安全方面的弱点。因此法国积极开展外交寻求支援,尤其是经费预算支持。部队筹建成本和第一年的行动经费预算已经达到4.23亿欧元。最重要的一笔援助最终可能还是来自美国,因为4名美国军人死亡,美国正在重新调整萨赫勒地区的安全战略,10月30日美国宣布为FC-G5S提供大约6000万欧元资金。

但资金问题并非是对这支部队未来提出的唯一疑问。一方面必须强调FC-G5S并非一支全新的部队,而是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直接帮助下,在成员国部队中添加联合指挥机构,提高它的协调性。其实这些武装部队缺乏行动能力,根本无法保障本国的安全,且邻国之间互不信任,而且没有阿尔及利亚的参与。此外这些部队并不尊重人权和保护平民,还曾有过多种暴行。

不幸的是,无论是萨赫勒地区还是整个非洲,在西方国家眼里,它们仅仅代表安全威胁,主要问题是恐怖主义、人口流动和非法走私。这就导致应对方案明显带有军国主义,毕竟FC-G5S只是法国的最新尝试,实际上美国早就开始了这条道路,在十年前重启非洲司令部,加强在萨赫勒地区的特种部队部署,并增加对当地部队打击恐怖活动的支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根据历史传说,非洲裔犹太人是上古时代,埃塞俄比亚示巴女王与以色列所罗门王的后裔。图为描绘示巴女王觐见所罗门王的画作。而从人种学角度分析,犹太人属于中东地区的闪米特人,早在2000年前,由于迫害,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加上与异族的通婚,现代的犹太人已经失去统一的特征,特别是在肤色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如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基本上为“白色”,而生活在地中海地区的犹太人为“橙色”。但在18世纪之前,人们从来没有想到会有黑皮肤的犹太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直到18世纪60年代,一群欧洲探险家来到埃塞俄比亚探寻尼罗河的源头时,才无意中发现“有些埃塞俄比亚人居然也信奉犹太教”。这些信奉犹太教的人主要聚居在埃塞俄比亚塔纳湖以北地区。和大多数埃塞俄比亚人一样,他们肤色黝黑,生活水平很低,文盲率很高。由于信仰不同,他们在当地长期被当作一个少数民族对待,备受歧视,长期被剥夺拥有土地的权利。但是,他们不顾民族与宗教的歧视,坚守自己的传统,信奉犹太教,诵读用吉兹语翻译的《圣经》和其他犹太教经文。虽然他们实行的某些宗教仪规和习俗,同主流犹太人社会存在差异,但他们仍严格遵守犹太教的基本法规和传统,如实行割礼,守安息日、逾越节、赎罪日等犹太教节日。图为描绘埃塞犹太人宗教学校的画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73年,以色列犹太教的塞法迪大拉比首先作出正式裁决,裁定埃塞俄比亚犹太人是古以色列人的后裔,属于犹太人的一支。上世纪90年代,以色列实施了代号“所罗门行动”的秘密撤离行动。当时正值1991年5月,埃塞俄比亚的门格斯图政权倒台,厄立特里亚和提格雷族的反政府武装部队取得政权,混乱的局势让大批非洲裔犹太人面临生命危险。为此,以色列政府和犹太组织决定把在埃塞俄比亚的黑人犹太同胞空运回以色列,以助他们躲避内乱。图为准备搭乘运输机飞往以色列的犹太裔埃塞难民,一些难民额头上还贴有编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5月24日行动正式开始,以色列空军在该行动的36小时内,利用C-130运输机和以色列航空的波音747货机,把14324名埃塞俄比亚藉犹太人成功运回以色列。图为1991年所罗门行动期间,以色列医生在运输机中为犹太裔埃塞俄比亚难民做检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5月24日,一架以色列航空的波音747货机更破天荒地一次过运载1122人(已登录的只有1087人,不少未登录的都是在母亲怀内的小童),其中有两人是在该航班上出生的。图为搭乘747货机撤离的埃塞难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然而遗憾的是,这次行动没能将所有犹太藉埃塞俄比亚人都空运回以色列,目前仍有约2000人滞留埃塞俄比亚。 图为犹太裔埃塞难民搭乘以色列空军C-130运输机安全抵达以色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乘坐以军运输机飞往以色列的埃塞难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次撤离行动为犹太民族增添了新鲜血液。图为生活在以色列的非洲裔犹太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为报答母国,非洲裔犹太人一直是以色列参军率最高的族群。曾有一个家庭将10个孩子先后送进以色列国防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以色列黑人女战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世界特种作战史上,以色列千里奔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营救被挟持犹太人质,同样堪称经典战例。1976年6月27日,一架满载100多名犹太乘客的法航客机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恐怖分子劫持到乌干达恩德培机场,为营救人质,以色列特种部队调集精英力量组成了特别突击队,分别搭乘4架C-130运输机,发动了代号“霹雳行动”的远程突袭行动。 图为以军“霹雳行动”的飞行路线示意图,红色为出击路线,蓝色为返航路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为确保行动成功,以军挑选了最精锐的100名特战队员组成突击部队,这其中就包括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哥哥约尼 内塔尼亚胡,他是此次行动的现场指挥官。图为参与突击行动的以军士兵在C-130运输机中休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以军特战队为突击行动专门准备的黑色奔驰车,行动中,这辆大奔伪装成乌干达总统阿明的专车,成功骗过了乌军哨兵的眼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76年7月4日晚11点01分(以色列时间),第一架C-130运输机在恩德培机场成功着陆,随着满载以军突击队的伪装奔驰车和路虎吉普从运输机中鱼贯而出,突击行动正式开始。图为艺术家绘制的闪击恩德培行动艺术图,图中可见以军突击队使用AK-47步枪(而非流传的加利尔步枪)与乌干达守军交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整个营救行动的过程正如行动代号一样,以军突击队仅用了3分钟就将关押人质的机场候机楼内的恐怖分子及乌干达守军全部消灭,而整个营救行动中只有以军突击队指挥官一人和3名人质死亡,其余人员最终都安全返回以色列。图为以军特战队员冲入关押人质的候机厅的绘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被劫持人质安全返回以色列后,在特拉维夫机场着陆时的场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场富有传奇色彩的突袭营救行动无疑应被载入史册。图为1994年,一架C-130运输机停放在恩德培塔台旁,1976年“霹雳行动”留下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而二战期间规模最宏大的撤离-搬迁行动则发生在苏联。图为1942年1月22日,列宁格勒市民撤离城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搬迁至车里雅宾斯克的苏联坦克厂正加班加点生产KV-1坦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从战区撤离的苏联平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时的苏联为了战胜法西斯可谓倾尽全力,图为在位于乌拉尔地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彼尔姆发动机厂,一名12岁的少年技工正在娴熟操作机床,而他的个头还没有机器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然,史上最著名的撤离行动仍当属二战期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使英国最终得以利用各种船只,冒着德军的炮火,撤出了33.8万余名英法联军士兵。虽然失去了大批重装备,但为后来的反攻欧洲作战保存了有生力量。图为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的三条路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图为集结在敦刻尔克海滩上准备撤离的英法联军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敦刻尔克滩头,英军冒着德军的炮火撤离。左图为英军利用各种小型救生艇撤退,右图为英军撤离敦刻尔克海滩时,遭到德军炮击,图中还能看到船上的英军使用刘易斯机枪对空射击。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么逼真的画面(右图)其实来源于1943年的美国电影《分而治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反映敦刻尔克撤退场面的绘图,可以看到包括驱逐舰、鱼雷艇,甚至民用客船在内的舰艇都参与了撤离行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40年6月,被英军遗弃在敦刻尔克的各种车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常风行动”期间,登船溃逃的南越军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成功撤离的英法联军士兵即将在英国多佛靠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0年6月,被盟军遗弃在敦刻尔克海滩的各种车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成功撤离的英法联军士兵在多佛上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英法联军撤离后,德军士兵检查盟军遗弃在海滩上的武器装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成功抵达英国的英法联军士兵,他们将在4年后,成为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反攻主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二战后的首次大撤离,发生在北非地区。从1954年开始,历经8年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之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简称FNL)组织的解放军终于击败了法国殖民者,赢得民族独立。出于各种原因,新政权将大批法国侨民驱逐出境。图为1962年,FNL武装人员驱逐居住在阿尔及利亚的法裔犹太人及基督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为营救这些侨民,当时的法国政府派出大批民船和军舰前往阿尔及利亚撤侨。图为1962年,挤满阿尔及利亚某港口的法国侨民,他们准备搭乘民船撤回法国本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准备搭船撤离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侨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挤满法国侨民的船只,准备开往法国本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法国驻阿尔及利亚侨民安全抵达法国港口。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我们再把时间调整到1975年4月29日,当时,绵亘20年的残酷越战已接近尾声,为了抢在越共部队进入西贡(今胡志明市)前救出大批南越难民和美国侨民,美军发动了代号“常风行动”的大规模撤离行动。图为该行动的撤离路线示意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常风行动”期间,南越难民排队搭乘楼顶上的直升机撤离西贡(今胡志明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军在此次行动中出动了包括多艘航母、多艘登陆舰艇以及上百架直升机在内的名为“第76特遣舰队”的庞大撤离力量。图为美军CH-53重型直升机运送大批南越难民降落到美军航母上。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常风行动”期间,溃逃中的南越军人及其家属奔向前来接应的直升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常风行动”期间,金兰湾,溃逃的人们为争抢登上最后一批撤离直升机而大打出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常风行动”期间,大批南越难民试图挤上轮船逃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第76特遣舰队的努力下,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美军共撤出了7000多名南越难民和美国侨民。图为1975年,运送大批难民到美军中途岛号航母上的CH-53直升机机群。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期间,英国也曾在1月至2月间,派遣空军运输机和海军战舰从利比亚远程撤侨。图为英国从利比亚撤侨路线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英军突击队搭乘C-130运输机远程奔袭利比亚沙漠腹地油田,将英国侨民准备从当地撤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搭乘运输机顺利回国的英国侨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了空中撤侨外,英军战舰也抵近战区,直接从海上撤侨。图为英国海军“坎伯兰”号护卫舰停靠在利比亚港口班加西准备进行撤侨行动,摄于2013 年1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2011年1月,排队准备搭乘“坎伯兰”号战舰从班加西撤离的英国侨民。

(2015-04-08 08:50: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896年,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败意军,意大利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图为描绘孟利尼克二世横刀立马率军抵抗意大利侵略者的画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描绘阿杜瓦战役的画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28年海尔·塞拉西登基,1930年11月2日加冕为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图为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第二次意埃战争期间,尽管在武器装备上处绝对劣势,他还是领导埃军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顽强抵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35年,意大利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亚,占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进而占领埃塞全境。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伦敦。图为1935年开战后,埃军在当地征召的新兵,他们大多数缺乏现代武器,只配备了弓箭等冷武器,仅有少数配备了步枪。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第二次意埃战争期间的埃塞俄比亚正规军军服,从左至右依次为正规军军官,正规军步兵,“帝国卫队”军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埃塞俄比亚Maji当地总督(居中者)与他的保镖,传统服饰与现代卡其军服的搭配显得十分怪异,也体现出埃方在开战前,并未彻底实现近代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一位埃塞俄比亚地方总督在试射轻机枪,这种武器在埃军中已算是最精良的装备,但数量十分稀少,而且只掌控在少数权贵人士手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34年,身穿传统服装参加庆典仪式的埃军士兵。尽管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开战前夕接受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军事训练,但大多数仍缺乏必备的作战技巧,配备的武器也十分原始,有的使用黑火药武器,有的甚至还在使用弓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埃塞俄比亚军在实战中投入了近80万兵力,但其中只有不到20万人配备了步枪等现代武器,这其中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士兵只有一小部分,因此后来在面对意大利入侵军时,埃军实际的战斗力十分有限,图为埃军方面装备较好的步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身着传统服装的埃塞俄比亚骑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第二次意埃战争中,准备与意大利侵略军抵抗的埃塞俄比亚军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开战后征召的经过的埃军新兵,摄于哈拉尔城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民自发为前线士兵捐献医疗用品,摄于1935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在埃塞俄比亚境内战斗的意大利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第二次意埃战争是第一场大规模使用“黑衫军”(意大利在战时成立的准军事组织,直到二战后才解散)的战争,当意大利法西斯党发出号召时,国内外并不缺少响应的狂热新兵,但这些新兵普遍缺乏训练,例如图中的意大利第221军团,多数征召的是生活在索马里或厄立特里亚的意大利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意大利侵略军中精锐的奥斯塔长枪兵部队乘坐卡车向埃塞俄比亚南部地区开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第二次意埃战争期间,意大利军队的军服,从左至右依次为步兵下士、上士和一级下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已侵入埃塞俄比亚境内的意大利轻步兵部队,摄于1935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第二次意埃战争期间,意属厄立特里亚军队的军服,从左至右依次为:Askari骑兵队士兵,厄立特里亚军警以及 Askaris 机枪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身穿传统服装的厄立特里亚部落士兵,第二次意埃战争期间,入侵部队中除了意大利军队外,还有意大利控制的厄立特里亚部落军和索马里部落军,由于他们更熟悉当地的作战环境,因此经常被作为意大利军队的先遣部队使用。或许正是此举,埋下了二战后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绵亘数十年敌对关系的导火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厄立特里亚骑兵部队在占领德西(Dese)后,接受检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战争期间,厄立特里亚部队向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的一个埃军阵地发动突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参战的另一支意属外籍部队-利比亚旅,均由阿拉伯志愿者组成。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第二次意埃战争期间,部署在提格雷地区的意大利炮兵,在重武器方面,意军占据绝对优势,图片摄于1936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意大利入侵军总指挥,佩特罗•巴多格里奥陆军元帅,他于1935年11月到任后,就对埃军发动了全面攻势,并出动轰炸机猛烈空袭埃军战线。1936年3月,在动用了瓦斯弹、芥子气弹等化学武器后,意军终于打垮了埃军主力部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36年5月,塞拉西一世经耶路撒冷流亡英国。但这并未代表这场战争的终结。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事实上,埃塞民众并未向法西斯侵略者屈服,他们纷纷组建游击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5年后,在英军、南非军队和埃塞俄比亚当地抵抗力量的联合攻势下,意大利侵略军被赶出了埃塞俄比亚。图为1941年5月,亚的斯亚贝巴城外,手持大量缴获的意军武器的埃塞俄比亚抵抗军,准备迎接塞拉西一世皇帝归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到1942年,所有意大利占领军都被赶出埃塞俄比亚,国家重获独立,塞拉西一世重归故土,再次成为国家元首。图为1941年,英属尼日利亚士兵正在移除意大利占领军设置的边界标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二战结束后,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合影,摄于 1954年。

(2015-03-18 11:28: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