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视界 | 面对濒临失传的一抹“蓝”,中国年轻人在行动——

参考消息

关注



中国贵州一座青山环绕的山村中,一名年轻女子坐在织布机前。随着梭子在棉线间来回穿梭,织布机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这是《纽约时报》11月12日刊载文章中记述的一个场景,文中女子正在用世代相传的技艺染织着靛蓝布料。 

 

在这座古老村庄中,蓝靛印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尽管如今快时尚当道,许多妇女仍愿意花费时间来制作这种布料。 


布料的制作需要经过织、拧、擦、锤等多个步骤。每当到了秋天,妇女们天不亮就会起床,开始染布。 

 


当地每家每户都种植蓝靛草。据了解,蓝靛草的根就是著名中药板蓝根。中国古语有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蓝”就来自蓝靛。


▲一名妇女和她的女儿正在收集靛蓝染料。


一名妇女介绍,这种布料只能在自己家做,市面上是买不到的。因为长期浸泡在染料中,她们的手都被染成了蓝青色。谁的手颜色最深,说明谁的技艺最好。


类似的民间技艺还有云南的扎染。扎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唐朝。流传千年后,至今在白族人间影响仍无处不在。



和蓝靛印染一样,扎染的染料来自植物,布料则使用棉布。通过不同次数的印染,可以得到各不相同的蓝色——天蓝、深蓝、藏蓝……


但是,随着时代推移,这种技艺正面临失传。《纽约时报》指出,为了追求工作和教育,很多年轻人都前往大城市。留下的人当中,也很少有人对繁杂的染布工作感兴趣。


不过也有人选择回到山村,重拾古老技艺。 


去年,《纽约时报》曾采访过一个双手是蓝色的人——染布工匠寒山。 

 

▲《纽约时报》报道:在四川,一名手艺人的返璞归真之旅


成长于贵州山区的寒山18岁时前往成都读书,却因为对城市大失所望,选择返回家乡,做起母亲传给他的染布工作。而他母亲的手艺则是从之前无数代的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每次在白布上印染上不同程度的蓝色前,寒山先会进行构思,这个过程与作水墨画没什么不同。


因为手艺出众,寒山变得小有名气。不少人远道而来欣赏或购买他的作品,但他从来不赶工。寒山表示:“在这个仓促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些缓慢的事情。”



寒山觉得,社会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失去与自然的联系。而蓝靛印染中使用到的天然染料,就是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纽带。 

 


在贵州黎平县,85后女孩陆勇妹2015年创立了一个合作社,雇佣这种千年手艺的继承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注意。 


▲蓝靛印染传承人陆勇妹


陆勇妹的祖父母是染坊的经营者,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大染缸间度过的。她表示,自己天生就对蓝靛印染怀有热情。


当然,促使她创业的不止是对染布的热情。曾经身为幼儿园教师的她有一次到邻村参观,发现70个孩子中,有60个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去打工。“如果父母能在家附近工作,这些孩子就能得到更好的照料了。”陆勇妹这样想着。


于是,她开始经营起蓝靛印染的生意,用靛蓝布料制作传统的帽子、衣服和围巾。


她的员工不仅要努力提高手艺,还要学做网上销售。陆勇妹表示:“青年是接管古代技术的主要力量。如果他们更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会更有动力。”


为了扩大市场,陆勇妹已经开设了网店。事实上,这些传统技艺的销量确实不错。陆勇妹的合作社去年营业额高达290万元,预计今年还将翻一番。


▲陆勇妹展示产品。


有了这些年轻人的继承,相信中国的传统技艺会焕发出新的生命。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