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不同兵种整编后的部队管理功能如何发挥?这次集训有了答案

中国空军网
兵种融合,在求索管理之道中提升聚合力
——中部战区空军某基地管理干部骨干暨安全员集训侧记
孔帅、杨晓安、刘韬
“雷达兵部队不同于地导部队,我们小散远直的特点更加明显,更侧重于官兵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基层和机关之间建立起足够的信任……”11月19日上午,在围绕“小散远直单位的管理特点”讨论发言时,某雷达站指导员李博最有发言权,他从任职连队主官两年来的经验感受出发,侃侃而谈,入情入理,博得阵阵掌声。理论辅导有“大家”,难题解析有“专家”,抓建基层有“行家”,这是此次中部战区空军某基地管理干部骨干暨安全员集训的一大特点。
“基地—旅”作战体制运行后,不同兵种部队要在基地的统一指挥下,发挥各自攻防作战优势,一旦战争需要,最短时间内,就能发挥最大作战效能。但与此同时,新体制带来的新问题却不能忽视——不同兵种整编后的部队管理功能如何发挥,才能在战斗力生成上提供最有利的保障?
该基地顺势而为,利用10天时间依托所属地导某旅组织一次管理干部骨干暨安全员集训,旨在研究解决新体制下部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提升基地管理骨干科学管理的能力。参训对象包括航空兵、雷达兵、地导部队各个层次的管理骨干。
该基地针对不同兵种其任务、编制、驻防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分航空兵、雷达兵和地导三个兵种的不同管理模式分别制定授课计划。授课人员都是具有多年管理经验的各兵种部队领导干部代表,在授课内容和节奏把控上,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严格按照“呈现特点、分析问题、研究措施”分批授课,一步步拨开学员心中的迷雾。
此外,他们更加注重学员体验式学习,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每堂课结束后,设置自由辩论的环节,每个人针对授课内容可以向授课人提问,也可以回答其他人提出的问题。单位性质和岗位特点的不同,决定每个人发言角度和深度的不同,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产生出思想的火花。随着探讨的深入,理越辨越明,而学员在交流中,也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用思维碰撞,鼓励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办法回”,集训队结合日常考评记分等多种形式,真正实现课堂上积极踊跃、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
100米考核。
班级讨论十分热烈。
“任何一个兵种的具体管理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兵种,甚至一个兵种内的不同部队之间的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无论什么管理方式,只要有助于提高战斗力、正规秩序、保证安全,那就是好方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无论哪种管理方法,总的管理框架不能突破,那就是条令条例,这是我军的根本大法,是建军以来无数次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法宝。”集训结束后某场站副参谋长刘利军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收获。
“总结一条普适的定律不是这次集训的目的,通过授课交流碰撞出管理方面的思想火花,聚合之后形成燎原之势才是集训的归宿。”指导组负责人,该基地部队管理处副处长韩兴立对笔者讲到。
头脑要武装,身体要力行。集训队还为学员搭建了竞争强能的平台,全程建立量化机制,不区分军衔、不区分兵种,透明的竞争平台成为学员淬火强能、打牢基础的有效载体。通过在纪律意识培养、条令法规学习、军事技能巩固和指挥能力锻造等基础科目方面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倒逼学员解决了“自身硬”的问题。
在这里没有军衔和职位之分,所有人都有一个名字叫学员。
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大队排长肖瑞川,毕业于地方大学,现如今在机务岗位上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对管理不擅长的他曾一度对管理工作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保证了飞行训练就万事无忧。肖排长告诉笔者,这次集训,其他学员过硬的素质、宽广的眼界和深邃的思想,让自己看到差距,本领恐慌骤增。同时,通过集训也学到很多解决本单位现有矛盾问题的办法思路,很解渴。
集训结束后,和肖瑞川一样受益的其他参训学员,都将作为基地管理骨干的种子,将培训成果播撒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发挥管理工作的保障作用,促进基地全面建设稳步提升。
报道签字。
报道学员接踵而至。
吃饭也要有秩序。
单杠考核。
队列考核。
还可以回答其他人提问的问题。
夯实队列基础。
孟教员过硬的军事素质让很多学员难忘。
强有力的伙食保障是为了让学员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训练中。
微弱的灯光下,是严整的队列。
重装五公里。
组织条令考试。
中国空军网
投稿邮箱 | kj81cn@163.com
新闻交流讨论群 | 597212312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