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车马炮"全乎了!合成营最厉害的9种打击方法

中青在线

关注

习近平在视察第71集团军时强调,“全力推进新时代练兵备战工作”。今天,小编带你走进第81集团军练兵场,近距离感受这个军以合成营为基本作战单元的首次实兵演练:

▲合成营演练中,官兵正在向敌阵地发起冲击。申冬冬 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地描绘出强军兴军的宏伟蓝图。然而,在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中,不可能轻轻松松一步登高,矛盾问题、艰难险隘,都会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目前深入推进的军改,正是迈向强军目标的具体步骤,规模之大、跨度之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人民军队正以高昂的斗志,冲锋的姿态,聚力主业,开新图强,描绘出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砺兵新图景。

环视全球,战争形态总是不断演变。尤其是陆军转型中的合成营,集小型化、多能化、一体化、精干化、模块化等诸多优势为一体,成为各军事强国争相发展的“新宠”。

我军此次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调整优化,陆军部队的合成营,在人员编成、指挥体制、作战保障等方面,都不同于改革前的装步营、摩步营、坦克营。它具有合成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信息化程度高、独立作战能力强的优势,编制体制从一岗一责到一岗多责,能力需求从一专多能到多专多能,遂行任务从相对单一到多元多样,特别是增设了营级指挥机构。这些新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甚至带有全局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确实不小不少,需要从思维观念、作战理念、建设模式、人才培养、工作方法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可以说抓住了合成营转型建设的“牛鼻子”,就抓住了陆军转型落地的突破口。

在实践中破题,在论证中完善。近段时间,记者奔赴若干个集团军的多个合成营,就合成营的转型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采写了一组系列稿件,敬请关注。

这一仗打得真痛快

——记第81集团军以合成营为基本作战单元的首次实兵演练

▲合成营演练中,官兵正在向蓝军阵地发起进攻。

初冬塞北,天寒地冻。一场不一样“味道”的实兵演练在这里悄然打响——第81集团军以合成营为基本作战单元的开局之战。

此次演练,是该集团军合成营试点转型探索中的一部分。前来观摩的有集团军领导和所属各旅各营的军事主官们。

作为这次演练的主角,某旅合成二营营长李勐,既兴奋又紧张。有关领导特别提示,这场演练主要是试水趟路,不怕演砸,不怕出丑。打消顾虑的李勐憋足了一股劲:“这一仗,放开打!”

▲合成营演练中,该营战士正按指令对目标进行实弹射击。申冬冬 摄

配齐“车马炮”,单打敢逞强

演练即将开始,李勐率领多路人马就位。望着这支全新的战斗群,李勐热血沸腾。

在担任合成营营长之前,李勐有过两年装步营营长的经历。从装步营到合成营,李勐尽管已经是老营长了,也参加过不少演习,但对于合成营的首次演习心里没底儿。相比于装步营,合成营人员大幅增加、专业成倍增多,兵力配属更强,怎么把手里的“家伙”用好,真正实现合成,最大限度地释放战场效能,是他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

拿到新编制表,李勐看到:上面明确了兵种专业编制数量,但并未明确岗位职能分工。为何这么定编?不吃透精神,不领会实质,合成营的优势就打不出来。

李勐带着几名骨干,对照新旧编制表找变化,理解新编制的内在特点,反复领会其合理性。

“人员落编定岗,就像垒俄罗斯方块一样,把最合适的那块放在最需要的位置上,才能严丝合缝。”合成营多个兵种,几十个专业,百余个岗位,数百名官兵,看似纷繁复杂,但李勐越扒拉越兴奋,越扒拉心里越有底。

李勐的兴奋劲,源于当装步营营长时的一次演习败局。那次演习,李勐所在营在上级编成内加入战斗,由于营里没有侦察力量、没有强大火力、没有战斗保障,整个营很快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全营官兵都感到很窝囊。

对于合成营的这场开局之战,李勐很想痛痛快快打一仗。

战场一接火,合成营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他望着前沿阵地,装步、坦克、侦察、工兵等多个兵种,正按照他的指令,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密切协同、高效配合,向“敌”阵地发起猛烈攻击。

李勐越打越顺手。

▲合成营演练中,官兵正在向敌阵地发起冲击。申冬冬 摄

记者看到,情报和火力参谋同一编组、统一行动,火力瞄准目标打、兵力跟着火力动,确保侦获即共享、发现即打击、打击即评估。

他们探索的9种打击方法,更让前来观摩的各级指挥员拍手叫好:前沿坚固类目标“直瞄间瞄结合打”,纵深坚固类目标“空炮配合协同打”,装甲运动类目标“阻打并用综合打”,火力支援类目标“先诱后侦灵活打”,体系支撑类目标“精兵利器点穴打”,突入增援类目标“前阻后断堵截打”,暴露有生类目标“高效聚能急促打”,勤务保障类目标“定位引导毁伤打”,孤立待援类目标“夺志攻心瓦解打”。

指挥所里的李勐一脸得意:合成营“车马炮”全乎了,力量随需随调、器材随要随取。情报获取、地面突击、火力打击、抢救抢修、战斗保障,基本上要啥有啥,不需要外援。

单打独斗敢逞强,李勐越打越勇猛。要知道,合成营的特性,就是独立遂行作战任务。

对于这一点,通过这一仗,李勐体会深刻:合成营这么编配,够劲!

▲合成营演练中,官兵正在向敌阵地发起冲击。申冬冬 摄

有了“智囊团”,指挥更从容

这次演练,李勐感到从未有过的从容。

李勐介绍,过去演练,指挥所里就几名营指挥员,打起仗来海量的战场信息迅速涌入,甄别分析、判断评估、火力运用、排兵布阵……每名指挥员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即便如此,往往是顾了头顾不了尾,决策指挥难以实现精准高效。

“过去营一级没有参谋人员,虽然演习时也设有指挥所,但就那几个营干部,有的带队在前沿冲锋,有的负责在后边保障,除了两个电台兵,指挥所常常就我‘光杆司令’一个。”

李勐的话并非自嘲。以前演习中尴尬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那次演习,红蓝双方进入胶着状态,李勐所在营教导员被导演部裁定“受伤退出指挥岗位”,副营长去主攻方向靠前指挥,副教导员在助攻方向带队冲锋。营指挥所内,就剩下了李勐和两名电台兵。上级“统计战损情况”“汇报当前战斗态势”等各种文电纷至沓来;下级有的请求维修战损车辆,有的呼唤火力支援,电话声、传令声、呼叫声,把耳朵震得嗡嗡响,精神高度紧张,一场演习下来,李勐身上的作训服要汗湿好几回。

李勐尽管很努力,但指挥不顺畅、情况处理不及时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李勐话锋一转:“在合成营,这种现象基本上看不到了!”

筹划战斗准备、收集战场信息、组织协同保障……中军帐内,首席参谋郝杰带着几名参谋人员各司其职,实时分析判断情况,及时对当前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向营指挥员提出决心建议。此次演练中的李勐,从容淡定、指挥精确。

细观察,指挥机构得到加强,除了营指挥员还同过去一样外,合成营新增加了首席参谋和其他参谋人员,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他们按照“小型精干、机动灵活、指挥高效”原则,把指挥所分解成基本指挥所、机动指挥组、后方指挥组“一所两组”,实现了指挥机构要素完整、功能互补和多重备份。

在这场演习中,更让李勐高兴的是,以初级战术互联网为主体,构建基本信息网、指挥链、情报链、打击链、保障链“一网四链”,实现了指挥所内部与上级、与友邻、与下级的互联互通。

李勐说,合成营指挥机构力量得到较大加强,就相当于合成营有了强大的“智囊团”,使得指挥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准确判断态势、定下战斗决心这个核心环节上来,指挥效率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合成营演练中,官兵正在向敌阵地发起冲击。申冬冬 摄

告别“拉郎配”,协同更默契

李勐至今记得,前年的那一次演习打得是多么窝火。

当时还在装步营任营长的他,演习中受领担负主攻任务。营里没有侦察、工兵、炮兵、维修等作战力量,只能在演习开始前从其他单位配属加强。由于是临时“拉郎配”、相互之间不熟悉,在演习一开始他们就出了岔子:配属的工兵分队离得远,演习打响了还没有到位。

更让他窝火的是,部队发起攻击后不久,一辆装备受损亟待抢修,他们立即请求上级修理分队支援。结果,半小时过去了,修理分队愣是没有赶到救援点。

像这种临时配属力量,协同不到位、演习出“洋相”的事例还有不少。可想而知,战场上缺少了默契,各兵种之间相互不托底,怎么能打胜仗?

李勐心里窝火,但又不能发火。因为他知道,之所以会出这么多岔子,根本原因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实战情况下,各兵种专业力量缺一不可,协同默契至关重要,但由于配属力量隶属关系不同,仅靠演习前的一段时间磨一磨、拢一拢,怎能形成默契!配属装备的性能功能了解吗?配属人员的性格脾气了解吗?如果这些都不托底,指挥员的心就会一直揪着。

现在好了,李勐说:“合成营告别临时‘拉郎配’,全是自己的人马,使得协同更加顺畅,力量调配更加便捷,兵种融入合成,军种融入联合。自主实施战场侦察、火力召唤、开辟通路,抢修保障,‘车马炮’应有尽有,不同兵种各展其长,真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作战单元。”

▲新编制运行后,大量战士一人兼任多岗位,要求他们必须一专多能。图为一人多岗专业战士正在进行专业训练。申冬冬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于精干多能的原则,他们将营属保障力量编成“一组、三所、两队”保障模块,集“补、救、供、修”于一体,基本可以实现独立作战自主保障。

实兵演练还在继续。

纵观这场实兵演练的环节与细节,尽管还有很多不如意,但合成营的优势打出来了。李勐自始至终把控着局势主动应对,一种从未有过的“酣畅感”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这时,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演练结束。观摩人员起立鼓掌,这一仗,打出了合成营优势,打出了合成营的气势,打出了合成营的威风。这一仗,也坚定了各级指挥员抓建合成营的信心与决心。

记者找到征尘未洗的李勐,他一鼓作气给记者谈了一个多小时:“说心里话,起初我还有点想不通,干吗费那么大劲搞合成营呢?真是不打不知道,一打全开窍。打赢首先从打醒脑袋开始,通过这一仗,我们看到了过去的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接着李勐又归纳出“三个必须”:合成营建设必须突出一个“合”字。合成营编配兵种多,一个兵种就是一个作战资源,平时磨合好,战时才能“合”得上;必须突出一个“联”字。合成营在建设中各小专业是训练中的关键,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体联动,小专业必须与大专业整体联训;必须突出一个“专”字。合成营兵种增多,装备增多,特别是新增设的参谋都不是科班出身,对“六会”业务还比较生疏。总之,合成营需要“填空”的东西不少,各级都需要抓紧充电。

李勐最后说,这次演练,离不开军旅两级的悉心指导和全程帮带,离不了全营官兵的共同努力。话别,李勐又匆匆返回演训场……

延伸阅读

明白“哪里不行” 探知“如何才行”

——第81集团军做好演练落幕后的下篇文章

▲该旅合成营探索形成“小专业集中训、大专业分散训”的方法路子。申冬冬 摄

直击问题 解剖麻雀

演练落下帷幕,探索刚刚起步。

在第81集团军领导看来,发现多少问题,就有多少收获。既然是“试点”,就要把问题穷尽,把矛盾凸显,如果对“点”解剖不力,做一锅“夹生饭”,示范效应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复盘检讨会上,火药味很浓。他们发动大家横挑鼻子竖挑眼,过滤每一个环节,放大每一处细节,切实找准析透合成营转型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指挥机构一所两组的编组模式,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但副营长究竟编进基指还是后方组值得探讨。”

——“我认为副营长应该编到后装保障组更合理一些,特别是合成营较兵种营,最大的变化是保障装备多,保障难度大,需要有一名营领导牵头。”

——“首席参谋在这次演练中虽然表现出色,但给人一种‘越位’的感觉,我认为首席参谋主要是辅助决策当好助手,各种指挥指令应该由营长下达,确保指挥机构主次分明。”

明白“哪里不行”,更考虑“如何才行”。复盘检讨会现场,各旅的军事主官先后进行了重点发言,直面问题,层层剥皮,解剖麻雀。

他们还邀请军队院校、训练基地20余名专家教授和部队骨干一道,集智攻关,探索形成7大类数十项研究成果。

某旅合成三营营长姚建树说:“这一仗把自己打醒了,加深了对合成营基本特点、地位作用、实战运用的理解认识,明晰了建设思路和方向。”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

“合成营转型是陆军部队整体转型的一个缩影,把这一块搞明白了,就知道陆军转型该往哪里使劲,该往哪里用力。”

在点上开花,更在面上结果。据了解,新编制运行后,这个集团军坚持把转型建设作为党委工程来抓,制定《集团军部队转型建设三年规划》,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按照试点先行、课目引领、逐级推进的方法,实现以点带面,提高转型质效。

某旅作战支援营营长刘虎说:“这次虽然抓的是合成营转型试点,但无论是战备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各专业组训模式,对我们同样启发很大,现在对未来转型建设思路清晰了,信心更足了。”

练兵先练官,打仗先打“中军帐”。当好一个合成营营长需要掌握十多种兵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内容涉及步兵、坦克、工兵、侦察等多个专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这次演练,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某合成旅二营营长王延卿说:“现在我们按照旅统一要求,持续开展‘三全’训练,所有车辆都要会开、所有武器都要会打、所有装备都要会操作。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把全营所有种类的枪支、火炮打了一遍,全部都能合格,有的还是优秀。现在全营上下学专业、强技能、当标兵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只争朝夕 持续发力

试点观摩总结会上,第81集团军领导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作为编制体制调整后的第一任领导,一定要认清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以首任担当、首棒领跑的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聚焦转型,持续发力。

某旅副旅长刘升宝,参加试点观摩返回部队后,第一时间组织成果经验推广。他感到,试点单位在小兵种专业组训上,整合教学资源的办法很管用。他们结合本单位专业多专业杂,机关指导难跟进,分散组训效率低的实际,通过“大专业连集中、小专业营集中”的办法开展强化训练,加快打造“通专结合,指技合一”的人才群体。

笔者在该集团军组织的合成营营长集训班上看到,他们邀请军队院校专家施教组训,几十名营长共处一室,集思广益,研战法、学战术、训专业;结业考核,既考理论,又考实战;指挥控制有模有样,立体攻防有条不紊……

集团军领导在最后讲评中强调,目前的合成营试点虽然探索出一些成果,但离实战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无论理论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还是战法体系,都需要下大功夫、下大气力探索和完善。但可以坚信,在习主席强军思想指引下,大家同心协力,一定能够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王海超 赵丹锋 申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