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 | 中国面孔入选《自然》十大科学人物 外媒:他当得起“量子之父”这一称号——

参考消息
《自然》杂志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其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更代表了过去一年里全球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北京时间12月19日凌晨,《自然》杂志公布2017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自然》杂志最新一期封面
这其中出现了一张中国面孔——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物理学家潘建伟。
▲潘建伟新闻特写截图
点击下方视频,看看这位中国科学家有何建树↓↓
《自然》杂志文章介绍,在中国,潘建伟被称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走在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前沿。
所谓量子通信,就是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对量子态进行操控,在两个地点间进行信息交互,可以完成经典通信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今年,在潘建伟团队的努力下,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提前完成三大科学目标。
▲资料图片: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卫星“墨子号”。
6月,潘建伟团队率先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
8月,“墨子号”一并完成另外两项任务——高速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自然》杂志的物理科学主编卡尔·齐姆勒斯表示,以前人们认为量子技术的极限在天边。而现在,通过潘建伟团队的实验,量子技术已突破“天空的限制”。
今年9月,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潘建伟担任这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中国科学家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与奥地利科学家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
▲奥地利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进行视频通话。
美国《新闻周刊》援引牛津大学一名教授的话称,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世界。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说,未来属于北京。
维也纳大学教授蔡林格是潘建伟曾经的导师。他评价,尽管潘建伟手下有一个汇集各领域精英的团队,但在这个团队中,潘建伟本人才是那颗“核心的大脑”。
▲蔡林格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门罗表示:“每一次我看到他们的研究进展,我都会很震撼。”
▲克里斯托弗·门罗
他还说,潘建伟的过人之处在于能找到关键问题,并且敢于冒险,“拥有他是中国之幸”。
▲潘建伟
《悉尼先驱晨报》援引《自然》新闻特写代理主编布伦丹·马赫的话报道:“从量子通信、基因组编辑,到核危机以及美国环保政策的退步,这份榜单总结了2017年科学和科学家的成就与挫折。”
除了潘建伟,十大科学人物榜单中的每个人都在2017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科学印记。
十大科学人物中还有一位华人科学家——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的刘如谦。今年10月,他的团队发表成果,展现了对CRISPR基因编辑工具所进行的大胆尝试。相关技术未来可能会带来全新疗法,拯救生命。
▲刘如谦
欧洲“处女座”引力波探测器合作组织的天文学家马里卡·布兰凯西,今年在引力波研究领域名噪一时。她是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之间的重要沟通者,弥合了观测天文学和物理学之间的鸿沟。
▲马里卡·布兰凯西
物理学家哈立德·图坎也是一名沟通者,他推动伊朗、以色列、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巴林、埃及等设立中东地区首个同步加速器实验室——SESAME,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科学合作。
▲哈立德·图坎
来自澳大利亚的癌症遗传学家珍妮弗·伯恩,过去两年里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致力于排查有缺陷或潜在欺骗性的论文。正如悉尼大学一名教授说的,很多科学家对草率或具有欺诈性的论文感到绝望,但很少有人像珍妮弗一样去曝光它们。
▲珍妮弗·伯恩
地震带来的悲伤的童年回忆,促使来自墨西哥的维克托·克鲁斯-阿蒂恩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追寻地震根源的道路。
▲维克托·克鲁斯-阿蒂恩萨
进入榜单的并不都是科学家,还有勇于接受创新疗法对抗病魔的小女孩、致力于学术界性别平等的律师等。
向科学家们致敬!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