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士官变参谋:新时代,一场士兵能力重塑的大考来了!

中部战区

关注

士官参谋来了

“听说了吗?吴班长现在成了吴参谋啦!”

在中部战区陆军某防空旅作战支援营,上士吴坚因为被机关选为首批兵参谋,一下子成了名人。

吴坚皮肤黝黑,中等个头,平时酷爱研究电子技术,练得一手雷达维修的绝活。全旅所有型号的雷达,没有他不敢“动”的。由于表现突出,在该旅士官参谋选任工作中,吴坚成为首选对象之一。

随着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旅一级作训、部队管理、侦察等科室均配有士官担任参谋、干事或助理员的编制,为优秀士官开启了军旅人生的另一扇门。

以往,新闻中也会出现“兵参谋”的字眼,但那都是演训中的临时角色,因此常常加上引号。这一次,不加引号的兵参谋终于来了。

为了争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吴坚与其他士官一起拼体能、拼专业、拼技能。经过层层选拔考核,吴坚最终顺利进入面试阶段。

“士官参谋必须通过资格认证。”在士官参谋选任工作中,该旅党委一致认为,士官参谋的设立,是进一步优化参谋队伍结构,激发优秀士官队伍潜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士官参谋人员的考察要全面考验、优中择优。

2017年6月初,士官参谋资格认证结果揭晓。一纸命令,吴坚与另外4名战友一同成为该旅首批士官参谋。

“部队给我一个舞台,我还部队一个精彩。”走马上任后的吴坚一下子感到肩头沉甸甸的:“新的岗位意味着新的责任,我一定会高标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添砖加瓦。”

专业技术过硬是上士吴坚取得士官参谋资格的重要筹码,但对他来说,胜任这个岗位还需要更为全面的能力素质。 任顺垒 摄 

定位之问没有清晰的权责定位,只靠个人魅力,士官参谋很难开展工作

走在训练场,听着战友们一声声喊“吴参谋”,刚成为旅首任士官参谋的吴坚自豪极了。然而,高兴了没几天,上士吴坚就感到了“力不从心”。

在机关工作,领导似乎仍然把吴坚当成一般的“士官骨干”。很多时候,吴坚感到自己的角色更像是个科室“文书”。

一次训练检查,吴坚发现部分营连长对小专业不够重视,组训方法单一,便及时提出了意见建议。然而,吴坚很快发现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甚至有几次,准备提意见的吴坚还吃了“闭门羹”。有的连长不以为然:“什么士官参谋,说到底不还是一个兵?”

机关领导不够重视,营连也不认可。准备大施拳脚的吴坚,就像被浇了一桶凉水。“名正还要言顺啊!”吴坚坦言,当初由于没有具体明确责任分工,工作开展也只是临时性的,虽然自己名义上是一名士官参谋,但怎么也找不到当参谋的感觉。

一种新事物必定会经历一个破冰的过程。一天深夜,吴坚壮着胆敲开旅长姬世峰的房门,一口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士官既然是参谋,说话就得响当当!建议从制度层面厘清士官参谋职责和权利,让我们开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清晰的权责定位,只靠个人魅力,士官参谋很难开展工作。”在该旅交班会上,旅长姬世峰说。

士官参谋制度的实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定位。旅党委一班人感到,士官参谋制度的试行,是适应新时代部队细化分工体系、强化领域职能,进而提升战斗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据这样的定位,士官参谋应该称之为“首长机关的助手,基层士兵的领导”。

随后,该旅机关出台了《士官参谋制度实施细则》,明确了士官参谋的相应权责。很快,吴坚的任务分工出来了,他主要负责全旅某型雷达的日常训练和维护保养,并对各单位训练情况适时进行考核讲评,考核成绩也将作为连队年度评功评奖依据。

“领导放权,士官参谋腰杆就硬多了。”吴坚说,有了制度支撑,士官参谋必定能够履行好职责,在部队战斗力建设中大显身手。

职责之问过去是“演员”,现在当“导演”,敢于担当才能体现价值

漠北高原,一场实兵对抗演练拉开帷幕。中军帐里,肩扛“四杆枪”的吴坚格外显眼。

看到指挥所在一处低洼地开设,吴坚提出异议:空中有高压线可能会造成干扰,洼地地势走向与上级指挥所相悖,可能影响通信效果。

负责选址的参谋坚持认为,洼地隐蔽性较好,搭设方便节约时间。考虑到“位卑言轻”,吴坚选择了沉默。

演练开始,电台时不时被干扰,噪音不断,信号断断续续……紧急关头,吴坚带着技术保障组迅速启动备用方案,演练才得以正常运转。

复盘检讨中,那位选址参谋首先检讨了自己考虑不周,没有认真听取意见。吴坚同样也做出了深刻检讨,他认为自己有失职之过,作为士官参谋担当不够,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从这件事之后,士官参谋必须参与训练、演习方案拟制,便成为旅里的一条硬规定。“士官参谋身处训练一线,对训练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感受最直接。”该旅参谋长王林说,“请士官参谋参与演训筹划、战法研讨,等于中军帐多了一双‘挑刺的眼睛’。”

前不久,上级组织该旅雷达专业考核。然而大家在这次考核中成绩优秀,吴坚却高兴不起来:“考核中有多项内容没有涉及,实战中这些内容一旦出错,很可能要打败仗的……”

两天后,吴坚组织训练时依旧按照大纲全训。有的战友不解:“考试内容都定了,还训这些有什么用,不如训练必考内容来得实在!”吴坚态度坚决:“训练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考核。”

以前,每天带着全班战士出操训练,几乎是吴坚生活的全部。如今,督察全旅的训练,成了吴坚的分内事。吴坚一下子感到肩头使命的分量:“过去是‘演员’,现在当‘导演’,必须敢于担当,才能体现价值。”

中部战区陆军某部实战化联合协同演练场景。战争形态的加速演变,对一线士兵尤其是士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士官参谋岗位的设立,士官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拓展成为一项全新课题。王东辉 摄 

能力之问“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多面手才能适应未来战场

自从当上士官参谋,吴坚宿舍里的灯常常是凌晨才熄灭。为了方便士官参谋学习工作,旅里为他们分配了单间宿舍。

随着学习工作的深入,吴坚越来越觉得“士官”加“参谋”的组合,没有当初看上去那样简单。走马上任以来,吴坚深感,名称上多了“参谋”两个字容易,能力却不能靠一纸命令配发,需要一点一滴去提升。

一次演练,上级下发一份航空地图,用于敌情判断、作战方案拟制。看着地图,吴坚“一个头两个大”。

一次想定作业,需要根据敌情、地形等作战要素来判定“敌”机主攻方向,从而提出我方阵地配置方案,因为不了解“敌”机作战参数、战斗方式,吴坚当场“蒙了圈”……

像这样窘迫的时刻还有很多。吴坚从一个又一个窘迫中认清自己的能力方位:“今天,新列装的装备越来越多,新技术新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如果还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掌握精通一门技术,战场上必定‘吃败仗’!”

“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多面手”才能适应未来战场。痛定思痛,吴坚为自己制订强化训练方案。他把全旅高炮、导弹、侦察、工兵等20余个专业的书籍都带到自己的宿舍,在组织训练的基础上,坚持每天学习。只要一有空,他就要向各个专业组长讨教。

至今,吴坚仍然保持这个习惯:白天和战士们讨论交流,晚上到训练场摸索操作、学习理论,和装备“腻”在一起,连吃饭、走路、躺在床上,脑子里满满都是装备图纸。

效果之问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检验

作为旅里首任士官参谋,吴坚曾面临许多误解,也曾经历许多委屈,但他把这些都当成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吴坚的热情和动力,来自于不断挑战未知,不断适应需求。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检验。”吴坚说,一名士官参谋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没有经验的积累、素质的储备,即使上级给予再多支持,士官参谋也只能是空有其名。

为此,吴坚不断在新的环境、新的领域摸索、试错,拓宽学习半径,提高履职能力。眼下,吴坚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多参加大项活动,能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到别的专业学习锻炼。他的目标是要当一名能组训、善谋划的参谋能手。

如今,士官参谋制度施行已经半年多了。士官参谋们正适应着他们的岗位,全旅官兵也正适应着士官参谋这个群体。

从刚开始的异样眼光,到现在的逐渐融合;从上岗之初的畏首畏尾,到现在的勇敢担当……越来越多的基层官兵逐渐理解士官参谋、支持士官参谋,越来越多的领导开始重视和认可这一新兴群体。

这些改变,无疑成为士官参谋开展工作的最大动力。

前不久,该旅千里奔赴漠北草原,吴坚再一次坐进“中军帐”。随着演习的逐步深入,吴坚先后提出了20余条意见建议,均被指挥组采纳。

那天,站在演习场的制高点,吴坚想:如果有一天战争爆发,士官将是战争的主角,士官参谋也必将在“中军帐”里发挥更大作用。

新时代,一场士兵能力重塑的大考

看着最后一个同年入伍的老战友踏上返乡列车,第83集团军某旅四级军士长王志杰偷偷抹了把眼角。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6年的军旅生涯倏忽而过,比他老的班长们走了,和他同年的战友走了,连比他年轻的“新兵蛋子”也走了。

眼看着自己的军旅生涯也要走到头了,王志杰没想到,新机遇迎面而来。

随着军队“脖子以下”改革的逐步深入,王志杰所在的某旅首长机关编设了士官参谋岗位。作为旅里为数不多的四级军士长,王志杰是幸运的,通过了连、营、旅层层选拔考核,在30余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选为旅首批士官参谋,有了自己的办公桌。

“士官参谋制度让我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希望。”王志杰深有感触,他在报名参加士官参谋选拔之初,曾遭到家人和亲友的反对。他们认为王志杰在部队服役已经16年了,再服役几年到头来还是一个兵,还得面临如今的选择。

然而,王志杰认为继续服役有奔头,士官参谋岗位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和更宽广的空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智慧,施展自己的才华。

王志杰“有奔头”的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士官参谋制度在该旅实行后,不少像王志杰这样的优秀士官选择了留队。

转型向深处挺进

“士官参谋”在我军还是个新称呼,但在世界发达国家军队里,却早已是通行做法。许多士官取代了原先的军官岗位,如美军、英军中的参谋军士、人事军士,日军中负责处理军民关系的联络军士等。

在第83集团军某旅人力资源科科长于发威看来,士官参谋的到来,正是我军改革转型向深处挺进的生动写照。

随着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列装部队,面向未来的崭新作战样式越来越成为探索和实践的常态。演训组织、谋划与新装备使用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机关参谋岗位越来越需要那些来自一线的既有一定战术经验、又能熟练驾驭新装备的人才。

“从义务兵成长起来的士官,大都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不仅实战经验丰富,还是各个专业的行家里手。”于发威认为,在机关业务部门承上启下中,在演训活动的中军帐里,士官参谋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力重塑时不我待

当上士官参谋后,王志杰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演习中,士官参谋虽然人坐在中军帐,但说不上话、插不上嘴的现象依然存在。王志杰坦言,有领导不重视听取士官参谋意见建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士官参谋的素质能力匹配不上。“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不少士官重技术轻战术,指挥筹划听不懂、想不到、不会讲。”他说。

军事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械化战场是师长的战争,20世纪80年代的地空一体化战场是营长的战争,21世纪信息化战场是以士官为主的班长的战争。

2011年5月1日,20余人的海豹突击队,深入巴基斯坦腹地击毙本·拉登,用现实告诉我们未来军队发展方向:新型战争需要新型军队,精兵制胜、信息制胜深入人心。

读完描写这场战斗的《艰难一日》后,王志杰觉得打赢这场班长的战争,不仅需要会维修、能保障的技术类士官,更需要懂指挥、善谋略的指挥类士官。

对照未来战争视域下的士官参谋素质图谱,王志杰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大差距。这份清醒,如今正在被更多战友认同。在他们旅,不仅士官参谋们自己制订了详尽的能力素质提升计划,部队也在探索更多为士官参谋成长充电的有效渠道。

眼下,新时代士官参谋的帷幕已被拉开。这场向士官要战斗力的改革,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更多“王志杰们”的能力重塑。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