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42年过去了,我们强盛中国缅怀致敬周总理:新时代如您所愿!

中国陆军

关注

(1898~1976)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

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

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42年前,周总理走了。

他把一生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

他去世后,没有子女也没有财产,却有百万群众泪洒十里长街送别……

1月8日,是周总理逝世42周年,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世纪伟人!

国家记忆:1976年1月11日 十里长街送总理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十里长街送总理》

周恩来,一个已经成为不朽象征的名字,他的故事和精神在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世世代代地传承,越发感动我们的心灵,成为照耀我们不断前行征程的指路明灯。

43年前的1月13日,

77岁的周恩来

向第四届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

那是他26年的总理生涯中,

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

5000余字,半个钟头,

对重病缠身的周总理而言,

逼近生理极限。

报告里,

有他一直盼望实现的

“四个现代化”。


1955年4月,万隆会议立国威。周总理不畏艰险,力挽狂澜,将中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理念宣告世界。

总理曾说:(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



如今,

共和国早已不需在夹缝中求生存,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让世界看见了不断强大的中国。

当汉语热席卷全球,

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为全球经济繁荣提供中国路径,

我们做到了总理所盼。

新时代,

我们依然自信:

共和国的声音将更加铿锵有力!

1957年,建军三十周年之际,人民海军举行了第一次海上阅兵。

周总理身穿中山装,登上检阅舰。

阅兵式后,总理挥毫写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同志们,希望你们为建立一支更加强大的足以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的海军而奋斗不息!”

时光流转一甲子,

纪念建军90周年,

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沙场点兵,

“敢于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首艘国产航母挂满红旗下水,

蛟龙入海,

见证着中国奇迹。

中国海军护卫舰队的战士们,

在广袤海洋间,

捍卫着世界和平。

 

中美1972,尼克松访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空军一号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尼克松总统激动地说:“总理先生,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你们伟大的国家。”周恩来总理说:“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的国家访问,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有25年没有交往了!”


尼克松访华时,曾随身带一个“黑匣子”。周总理一眼就看上了,而听到工作人员说“天上现在还没有我们中国的通信卫星”时,总理沉默了。

这件事,就此挂在了他心上。

直到1974年5月19日,总理写了生命中最后一个批示,督促有关部门作出我国卫星通信工程规划。11天后,他病重住院,此后再没回到他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前。

9年后,

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东方红二号”横空出世。

从无到有,

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航天让世界瞩目:

卫星通信进入“高通量时代”,

量子通信领航全球,

北斗卫星全球组网……

 

当我们有能力

一次次帮助别国将通信卫星送向天际时,

一定会有人想起,

那只让总理挂念的“黑匣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自主创新的号角之下,

中国智造、新四大发明涌出国门,

越来越多属于我们自己的“黑匣子”,

正让世界抬头仰望。

“心愿”已许,“承诺”未竟。

1973年6月9日,总理来到他阔别了25年的延安。走下飞机,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

当知道延安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时,他流下了眼泪。

总理问:“延安能不能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

临走时,他留给了延安人民最后一句话:“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

彼时,

延安人口130万,

农民人均粮食不足250公斤,

人均年收入不到50元。

今日,

延安人口225余万,

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2元,

到2018年将现整体脱贫。

回望43年前的报告,

那里有总理对民生经济的记挂:

“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这十年中,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历史如坐标,

我们一路前行。

回首往昔,

才知道已经走出了多远。

如今,我们的近14亿国民,

吃穿早已基本保证,

小康社会两年后全面建成。

如今,我们的前沿科技不胜枚举:

“慧眼”卫星遨游太空,

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

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

我们的发展更强劲,步履更坚实!

如果能时空对话,

我们多想告诉总理:

2020年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已然绘就。

共和国的千千万万个地方,

就像延安一样,

粮食翻了一番又一番,

面貌变了一轮又一轮。

周总理的人生观

 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周恩来并不明白,伯父告诉他是因为“中华不振!”

在一次修身课上,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而周恩来却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2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留影

那一年,周恩来13岁。他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时至今日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进前行。

 他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去日本读书。临行前,周恩来给同学临别赠言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这是他与留日同学的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1917年说出这句话,至今已有整整100年,100年后,这盛世如你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他说: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 

“革命总是会有牺牲的。我们是幸存者,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这句话,他用一辈子来践行。

1974年6月,周恩来因病情恶化住进医院,但他仍然为党的事业日夜操劳。图为周恩来生前用过的台历,记载了他患病期间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日程安排(下图),这一天他连续工作了23个小时。

下午3时起床

下午4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7时陪餐

晚10时政治局会议

晨2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

晨7时办公

中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2时休息

 他说: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无私,公而忘私,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

周总理的爱情观

 愿我们两个人,将来共同走向断头台 

“愿我们两个人,和他们两个人(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一样,将来共同走向断头台。”这不是革命宣言,而是周恩来总理写给邓颖超的情书。

那个年代的情书,寥寥几字,却承载了生命的全部重量。

周恩来与邓颖超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在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相识的。

那时,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为了加强斗争的力量,周恩来、马骏、郭隆真、邓颖超等二十名青年男女,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并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觉悟》。

1920年,周恩来去法国留学,那时候,他的女友和他一样,都是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他们到了法国也一起加入了少年共产党。

但是,不久之后,那位女士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她只想研究学问,却不大想过问政治了。那时候,周恩来已经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认为自己要找的终身伴侣,应该是一个能够在革命征程中,共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人。

而邓颖超就是这个能够与他在革命征程中,共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人。她给他回信:我们思想想通,心心相印,愿相依为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1950年8月,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25周年纪念照

因为有着共同的志向,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今后的51年的革命道路上,他们共同经历了在白色恐怖气氛下丧子之痛,两次没有孩子了;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他们相濡以沫,至终不渝。

周恩来说:“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邓颖超说:“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这就是周总理的爱情……


延伸阅读

 外国人眼中的周总理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说:"我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周恩来无以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

1972年2月23日,北京,尼克松总统帮周恩来总理脱下外套。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1955年1月周恩来总理设宴为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饯行

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说:“毛主席真幸运,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就好了。”

苏联前总理柯西金对毛主席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补了一句:“前天美国报纸上登的。”

英国前外交大臣艾登对美国记者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印度印中友协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说过:“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

周总理逝世后,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国旗降半旗向他致敬。

 中国人眼中的周总理  

两弹元勋钱学森说:“许多party外人士说,我们是认识周恩来才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相信周恩来才相信中国共产党的。”

著名作家冰心说:“周恩来总理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

原北大校长蔡元培说:“周恩来先生的人格真是伟大!”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周恩来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胸怀宽阔,不计恩怨,广交朋友,用人唯贤,关心体贴,无微不至,为中国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大批人。”

42年过去了

中国之变化已经天翻地覆

但岁月并没有冲淡人们对您的怀念

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您的名字依旧穿透时空

感召人心

您仍是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当年送别的十里长街,

如今已是十里繁荣。

这盛世,

可否如您所愿!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您的一键分享,就是传播正能量!

来源 |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CCTV国家记忆、

    解放军报、 军报记者、新华视点等

刊期 |   20180045期

本期编审:钱晓虎

值班编辑:刘 畅 李 华 孙继伟

责任编辑:赵林孟 付潇翔 祁 政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