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16年,这个硬汉流过的四次泪

中国空军网
【人物简介】杨建平,四川青川人,1983年8月出生,2001年12月入伍,2003年8月入党,空军四级军士长军衔,现任空降兵军某旅警调连空降空投技师。入伍16年来,先后参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演、汶川抗震救灾、“雷神突击—2013”“砺剑—2013”“使命行动—2013B”“使命行动-2015C”、朱日和沙场阅兵等多项重大任务,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4次被评为“优秀士官”,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当兵16年,我亏欠妻女和家人太多,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任务需要我的时候,我还是会选择坚守在任务第一线,因为我是一名老兵……”
老兵晚会上深情讲述。
在空降兵某旅老兵晚会上,一个胸前挂满荣誉奖章的老兵满含泪水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这是他16年军旅生涯的最后几天。
这几天对于别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入伍16年的老兵杨建平来说,是走?是留?着实是一种煎熬。
我也要成为像黄继光一样的英雄“这么小的个子,瘦的跟猴一样,估计连降落伞都背不动……”这是当时连长王洪伟对杨建平说的第一句话。
时间回到2001年的12月,怀着参军报国梦想的杨建平,从老家四川青川登上“绿皮车”来到湖北武汉。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就这样把坚守岗位和家庭遗憾紧紧连在一起。
“班长,我也要成为像黄继光一样的英雄!”在参观黄继光荣誉室时,杨建平激动地对班长说。
杨建平组织旗语训练。
“你小子想成为老班长一样的英雄,首先得把身体素质练好,把专业练精才行……”班长笑着打量着这个身高只有1米68的小个子新兵。
因为个子小,杨建平在连队每次集合都站在最后面的“压轴”排尾。然而,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儿”,却在新兵连第一次五公里考核中,以18分28秒的成绩位列全连第一。正是这一“战”,让杨建平成了新兵连里的名人。
“让他去伞训队,这可是个苗子。”下连的第一天,连长就给伞训骨干赵宝洲“打招呼”。
“跑步跑得快,跳伞跳得好可没那么容易。”刚进伞训队,赵宝洲就给杨建平来了个下马威。
三个月后,预言果然在杨建平身上的到了印证。那天天还没亮,杨建平就早早起床,洗漱后特意在镜子前面把自己整理得利利索索。因为今天,他将迎来人生中第一次跳伞。
战术训练。
清晨的机场大雾朦胧,飞机无法起飞,背着40多斤伞具的杨建平和战友们在机场待命,期待能够大雾能够散去。突然,两眼一黑,杨建平倒在了待命区……
检查结果出来,原来是杨建平身体太薄弱,加之早上4点半就起床,早饭也就扒拉了两口就直接到机场。从营区到机场,在平头柴数十公里的颠簸中,杨建平胃里也在翻江倒海。伞具压在只有105斤的身子骨上,让他打直腰杆站着都成了一件难事。
“坚持!今天将是你成为黄继光一样的英雄迈出的第一步。”杨建平在心里不断给自己鼓劲儿,但单薄的身子还是没能战胜长时间体力的消耗和沉重的伞具,他两眼一黑,腿一软倒在了机场。
“早知道那时候多坚持一会儿,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当班里战友兴奋地聊着第一次跳伞的感受时,杨建平坐在角落里,低头咬着牙看着《重装空投教案》,心里越想越难受,眼泪滴在纸上,留下一片泪痕。
一晃六年过去,杨建平除了1米68的身高没变,其他的早已在这六年中脱胎换骨。当初5公里18分28秒,变成了全副武装五公里越野21分钟;瘦得清晰可见肋骨的他,如今却是一身“腱子肉”,青筋在古铜色的肌肤下暴起,身体也成了一个黄金“倒三角”;无缘和战友一起跳人生中第一次伞的他,凭着一股专啃硬骨头的“狠劲儿”,在上等兵时被破格提拔为班长;凭着全面过硬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成为连队骨干、空降空投技师、连队士官长……
使命责任高于一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霎时地崩山裂,哀嚎遍野。
战术动作示范。
“杨建平,四川发生地震了,你快给家里打个电话!”下午,刚从训练场回到连队,杨建平和几名四川籍战友一起被叫到连部,听指导员柴进民通报情况后,立马冲到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然而,电话那头却始终是“嘟嘟嘟”的声音——无法接通。杨建平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各种可能在他脑子里不断浮现。
“嘀嘀嘀!紧急集合!人员立即准备物资,在外人员全部召回!”凌晨12点,部队启动一级战备命令,机场连夜捆绑装载。作为连队空降空投骨干的杨建平神经一直紧绷着,空投物资关系到灾区群众的生命保障,丝毫容不得半点马虎。5月13日早晨8时,杨建平随部队赶到重灾区四川省德阳市洛水镇,成为第一批到达灾区的省外部队。
杨建平组织作战标图训练。
当面对眼前到处是哭喊声,遍地废墟的场景时,杨建平头皮一直发麻,悬着的心感觉都要跳出来了。当时作为代理排长,只有二十出头,却是一名老党员的他,大喊着“工兵排跟我来”,迅速带领全排人员展开生命救援。抗水泥板、刨废墟、运送伤员、搬运尸体……短短七天时间里,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杨建平和其他14名战友,运送伤员86人,搬运尸体500余具……
5月31下午2点,正在清理废墟的连长张明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同志,我想找下我的娃儿杨建平……”“杨建平!杨建平!赶快来接电话!”杨建平立即跑过去,拿起电话还没来得及说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平娃,我是妈妈……”连续奋战18天,一直未和家里联系上的杨建平终于听到家人的声音,心里始终悬着的石头才安稳落下。
搜索前进。
“给你特批一天假,回家看看父母……”指导员柴进民关切地说,“指导员,家里只是房子没了,父母都还好,我是党员,这里还离不开我。”转过身,杨建平拿起锹又投入到废墟清理工作中。
原来,杨建平的老家在重灾区青川县。地震那天,父母正好在地里干活,只是家中的土坯房在地震中坍塌,家人安然无恙。
8月16日,部队接到归建命令。面对公路两旁黑压压送别的家乡父老,想着奋战三个多月饱经磨难的巴山蜀水和仅仅三个小时车程就能见上一面的父母,咬着干裂的嘴唇渗出一丝腥红的血,眼泪顺着黝黑的脸颊落下,杨建平举起右手向车外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抗震救灾结束后,由于杨建平带领工兵排出色完成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使命任务冲在前,遗憾愧疚放心中“莉莉,这次休假咱们双方父母见个面,咱们把婚事定了,再拖下去你都成老姑娘了。”
“哼!每次你都说等任务完成就结婚,这次可别又放我鸽子哟!”
2010年12月5日,递完休假报告表后,杨建平鼓起勇气给女朋友周莉发了个短信。
杨建平和妻子周莉。
爱情的长跑或许三年或者七年,但杨建平和周莉却把长跑变成了马拉松。从1999年5月20确定恋爱关系,到2010年6月3日走进婚姻殿堂,他们这场爱情的马拉松从四川青川到湖北武汉,跑了整整11年。
2011年10月10日,杨建平和周莉的女儿出生了。
“你瞧咱闺女鼻子多像你,还有这小嘴儿粉嘟嘟的,你这次可得好好陪陪我们娘俩,也算是这么多年的补偿了……”周莉说。
“行,没问题!”杨建平简单干脆地回答,便忙着给周莉炖鸡汤,他要用实际行动补偿对妻女的亏欠。
“老杨,马上又有演习任务了,这次重装空投可是重头戏,你看能不能回来一下?”连长打来电话,很是难为情地说着。
“这个……行,没问题!”杨建平犹豫了两秒,最后还是答应了。
女儿出生的第五天,杨建平提上行李和对妻女的不舍,踏上了归队的火车。
“建平,女儿一直哭着要你,你能不能回来陪陪她?”电话里,周莉哽咽着恳求杨建平。
“莉莉,对不起!现在正是演习关键时刻,我不能走开,告诉女儿,爸爸完成任务立马回来陪她……”挂完电话,杨建平又投入到紧张的任务中去。
2013年6月4日下午,女儿不小把墙角的开水瓶打翻,膝盖以下被严重烫伤。由于青川老家山高路远,晚上8点女儿才被送到县医院。妻子拨通杨建平电话,哭喊着让杨建平回家陪陪刚学会叫爸爸的女儿,连队也极力要求他回去。然而,由于当时正值重大演习任务,作为重装空投负责人的杨建平实在无法分身,他再次把内疚埋在了心里。
“爸,你是不是想哥哥了?”2014年5月30日,杨建平的弟弟看着病床上已经说不出话的父亲,却一直看着杨建平从读书到当兵获得的满墙奖状,长叹了一口气闭上了眼睛,一滴浑浊的泪水从眼角缓缓的落下。
“哥,你回来下吧,爸爸去世了。”接到电话后,当晚杨建平彻夜未眠。父亲患尘肺病七年,自己在身边陪他的日子却屈指可数,如今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自己。杨建平躲在被窝里,牙齿紧紧咬着被子,狠狠地哭了一场。
“平娃,如果你任务重就不要回来,部队的事情要紧,你爸爸也会理解你的。屋里有你弟弟在,你放心。”电话里,母亲含着泪说道。
第二天,杨建平犹豫再三还是向连队递上事假报告表,决定回家再看父亲最后一眼。然而当杨建平赶到家时,父亲已经装殓完毕准备下葬。因为当地风俗原因,杨建平最终也没有见上父亲的最后一面。
当兵16年,数不清的功勋奖章背后是一次次的付出和坚守。岗位一线的背后,是英雄传人的使命与责任,同时也是对家人一次次的亏欠和遗憾。
再敬一次军礼。
当躁动回归平静,站在黄继光铜像前,杨建平凝视着老班长,16年的点点滴滴再次浮现在眼前。
“我也要成为像黄继光一样的英雄!”16年前自己定的目标,如今已经深深刻在杨建平心中。是走?是留?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尊敬的连队党支部:……作为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名班长,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连队士官长兼空降空投技师,我申请继续服役,继续坚守一线岗位……申请人:杨建平!”
中国空军网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