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英媒记录中国小村庄脱贫之路:从窝棚一举跃入二层新居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1月15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号召在今后三年里展开脱贫攻坚战。数百万农村居民将搬进由政府提供补贴的新家。

据英国《观察家报》网站1月7日报道,肖尔察(音)住在猪圈旁摇摇欲坠的棚屋内,这里与北京和上海的宏伟高楼相隔甚远。几根竹竿支撑着棚屋千疮百孔的房顶,竹竿上挂着破旧蚊帐。猫和鸡在泥土地面上跑来跑去。57岁的老肖在中国与缅甸、老挝接壤的西南山区小村里出生长大。中国政府决心根除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极端贫困现象,老肖就是即将接受易地安置的数百万贫困民众之一。

报道称,一些人搬到距离较远的城市的住宅小区,还有些人迁往相对较近的农村安置点。政府还采取了其他减贫措施,比如提供贷款、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当地主管部门官员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等。

北京希望到2020年帮助3000万民众脱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数亿民众摆脱了贫困,但联合国前不久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农村仍有5.7%的人口生活贫困。

据英国《观察家报》网站报道,在2017年12月31日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并表示“一诺千金”。

报道称,中国当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至2020年易地安置981万人——正在全国22个省份展开,至今仍明显落后于富裕东部沿海地区的西部边陲是重点。

去年,中国最贫困省份之一贵州计划从大约3600个自然村寨易地搬迁约75万人。甘肃、四川、广西、云南等省份也希望搬迁大量人口。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山顶小村庄帕当上寨就是这样的一个社区。省政府官员称风景秀丽的西双版纳是脱贫攻坚战的四个主战场之一。

帕当上寨有居民143人,都是以茶、坚果和咖啡为主业的哈尼族农民。去年11月初,他们离开了取水极为困难的山顶,迁往新家。村支书刘恒德(音)的新家里添置了转角沙发和纯平电视,他在客厅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以前我们要到山下打水,现在家里有了自来水。”

刘恒德现年30岁,他带领记者参观了这个已有13户人家入住的新建村庄。他表示:“政府在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报道称,易地安置的村民都对目前的脱贫战役——以及他们的两层楼新家——表示支持。“我小时候住在林子里,到处是虫子和水蛭,交通条件很差,用水不方便,供电也很差。”30岁的农民李阿德(音)说。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王耀麟研究了中国的易地安置扶贫办法,他把中国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习近平自身的下乡经历。王耀麟认为,在农村地区的困苦岁月始终影响着习近平的政治理念。“他从心底里了解中国农民……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报道称,政府允许易地安置的农民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住原来的房子,种原来的地。虽然因为没钱装修而暂未搬家,但老肖对他的水泥地板新家非常满意,他说:“我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房子。”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云南帕当上寨居民的新家(英国《卫报》网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40岁的蓝秀英(左二)和母亲蒙美连在雨中看护山羊(5月17日)。在大山里,养羊是除了外出务工外村民脱贫的重要产业。这几年,蓝秀英和丈夫在家务农、养羊,承接建房工程,已经顺利脱贫。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40岁的蓝秀英(左二)和母亲蒙美连在雨中看护山羊(5月17日)。在大山里,养羊是除了外出务工外村民脱贫的重要产业。这几年,蓝秀英和丈夫在家务农、养羊,承接建房工程,已经顺利脱贫。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江潭村,67岁的贫困户戴邦林在养鸭场里(10月29日摄)。当地以“公司+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引导江潭村成立养鸭合作社,戴邦林就是这个合作社的一员,预计一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广西百色市隆林县蛇场乡新寨村,31岁的“第一书记”罗佐成(中)和群众在一起(3月14日摄)。隆林县蛇场乡新寨村地处高海拔的石漠化山区,全村严重缺水缺土,村民饮水靠水柜或者屋顶蓄水,收入主要靠石头缝里刨玉米。2015年10月,罗佐成来到村里任“第一书记”,他以“飞地经济”发展扶贫产业的模式,在距村90公里外的扁牙村租了一块土地建养猪场,成立了新寨村种养合作社。目前养猪场有猪300多头,村里全部60户贫困户以每户5万元小额扶贫资金入社,每户增收近万元。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今年46岁的田锦洋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保上村的一名党员,是村里有名的“经济能人”。七百弄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因大石山区修路成本极高,群众筹措的资金有限,工程队不愿意亏本修路,田锦洋和爱人一起为村民修建通屯公路(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71岁的蒙桂华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合村弄石屯屯长,见证瑶山半个多世纪变迁。七百弄被称为“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地区”,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瑶族同胞们向山旮旯要粮食,向天要水。蒙桂华说,近年来,党委政府扶贫工作力度很大,瑶族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寿局村,大学生志愿者黎海媚和5岁的留守女童韦严芳在交流(7月13日摄)。黎海媚是广西科技大学学生,今年暑假是她第二次到贫困村支教。留守儿童和志愿者们朝夕相处后,性格变得开朗了,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提高。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校红瑶女童班的女童(11月29日摄)。红瑶是瑶族的一支,传统中有“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观念,适龄女童一度入学率极低。1988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在白云乡创办了红瑶女童班,女童班实行寄宿制,并免交一切费用,有效提高了红瑶女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等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当地红瑶女童已经能够充分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白云乡中心校红瑶女童班从以资助贫困儿童就学为主,逐渐转变为开展以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教育、帮扶困难家庭学生为主。女童班的学生也不再全部是红瑶女童。现在,女童班的50名学生中,有苗、瑶、侗、壮等民族的女童。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41岁的蒙桂荣在修建自家水柜(9月2日摄)。最近几年,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大山里的人们陆陆续续推倒木瓦房,开始建楼房。蒙桂荣也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返乡帮村里人建房,收入比在外打工还要高。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的孩子们(2016年6月1日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地处山区深处,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交通极为不便。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逐步开展,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不断得到改善,远程教学让孩子们在山坳里就能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丰防村的“第一书记”潘聪聪(3月13日摄)。潘聪聪是个“90后”阳光女孩,2015年10月,刚刚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几个月的她,从自治区纪委到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丰防村任“第一书记”。为发展扶贫产业,她绞尽脑汁,最终帮村里建了22个鸡舍,养了10万只鸡,还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一些贫困户看到其他人养鸡赚了钱,陆陆续续加入了合作社。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梅村40岁的陈妹琼在稻田里展示禾花鱼(9月22日摄)。最近两年,当地政府发展稻田禾花鱼养殖,增加农民收入。再加上雨梅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降低,长期在家务农的陈妹琼一家于2016年脱贫。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高岜村苗族女村医杨思(9月21日摄)。杨思从事村医工作16年,以前村里交通不便,卫生室条件也不好,她经常要翻山越岭去给群众看病,工作很辛苦。如今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村里修了很多路,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卫生室的条件大为改观,村医的工作也轻松了不少。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平流村17岁的侗族少女莫优涯,今年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8月16日摄)。莫优涯的父母含辛茹苦,将家庭所有收入都放在四个孩子的教育上。孩子们学习也很努力,成绩优异,各种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壁,莫优涯和姐姐都考上大学。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49岁的龙革雄和妻子罗桂枝(8月1日摄)。龙革雄所在的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是一个空巢村,也是贫困村。龙革雄外出务工20多年,依旧无法摆脱贫困,而故乡的老村也日渐衰败。2013年,他和几个堂兄弟返回家乡发展水果种植和观光旅游。刚开始的几年,新种的果树长势不好,再加上冰雹、洪水等灾害,农作物基本没有收成,龙革雄艰难维持着家人的日常生活。龙革雄说,这5年,大伙都是咬牙坚持、熬过来的,“不论如何,我们几个人不忘初心,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妻子罗桂枝也在身后,给龙革雄默默的支持。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天生桥库区移民的网箱养殖户(11月21日摄)。20世纪90年代,天生桥水电站高坝蓄水后,库区移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水上养殖产业,逐渐脱贫致富。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古竹村,“第一书记”吴传武(前)和村民在一起(7月12日摄)。吴传武来自广西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担任古竹村“第一书记”的两年时间里,他带领群众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搬迁、发展产业等各项工作。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2017-12-26 06:18:02)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杨柳村,洪加元查看最近刚上的第三批猪苗,他特别仔细地在胃口不好的小猪身上用红笔做标记,方便持续观察(11月22日摄)。产业扶贫的政策支持、驻村干部的点对点帮扶、企业党支部的细致服务激发了老洪脱贫的强劲动力,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到今年10月,老洪养的两批猪成活率都超过95%,毛利共计24万元。老洪说,现在他浑身都是劲。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玉屏侗族自治县杨柳村另一家温氏签约养殖户的肉猪出栏了,洪加元(左)特地赶过来看看(11月22日摄)。今年上半年,老洪患有癫痫病的妻子和两个学龄孩子相继得到了政府医疗和教育帮扶。今年11月,进完第三批猪苗后,洪加元申请了脱贫摘帽并获得批准。他家的日子正一天一天好起来。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杨柳村,洪加元在给猪仔备料(11月22日摄)。最近他刚上了第三批猪苗,等这批猪出栏,老洪就有能力还清贷款了。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杨柳村,洪加元准备睡觉(11月22日摄)。不管冬夏,洪加元在猪场宿舍都开着门睡觉,因为这样可以感知外界温度的变化。“风大了,就要去猪舍打开保温灯;如果感觉热了,就要给猪舍降温。”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杨柳村,忙活了一天的洪加元在猪场宿舍里给母亲煮晚饭(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玉屏侗族自治县畜牧局驻村干部李银海和洪加元(右)一起去杨柳村老屋村小组参加“脱贫摘帽”评议会(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杨柳村老屋村小组的一块空地上,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召开评议会,最终大家举手通过了洪加元(中)“脱贫摘帽”(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畜牧局驻村干部李银海带来的《自愿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格申请书》上,洪加元(左)按下手印(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17-12-19 06:16:01)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